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月刊: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教師教育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5-03 00:03:01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意見》強調“福建在對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作用”,要求“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2023年12月24日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要求“泉州、漳州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這是對閩南文化賦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服務國家統一特殊需求的重要對台工作安排,閩南文化肩負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等特殊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

  第二,閩南文化契合學科交叉融合需求和教師教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傳播者,主要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納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交融共生,多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已有和現存的幾大宗教)、多神(民間信仰)、多劇種(梨園戲、歌仔戲、木偶戲、高甲戲)、多方言(如閩南語中融入馬來語)、多民族(阿拉伯人、漢族、佘族在閩南混居,閩南人在世界各地定居)、多建築(傳統建築、西洋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都可共存共生於閩南文化⑩,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富含的“和合思想”賦予其獨特的文化融合和心靈契合功能。多元文化的特性使閩南文化成為學科融合、教師核心素養培養的優異載體,涉及漢語言文學、國際中文教育、歷史、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音樂學、美術、舞蹈、宗教、戲劇、民族學、建築學、地理學等。

  第三,構建“閩南文化+學科/專業+教師教育+兩岸交流”協同育人機制。

  應用多學科融合機制,發揮學科和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導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價值引領功能⑩。通過閩南語唐詩吟誦、南音琵琶演奏、閩南茶文化及其組合(弦歌、戲劇) 可構建漢語言文學和國際中文教育特色知識體系⑩。將海峽兩岸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嵌入兩岸青少年的教師教育作品,文學藝術與科技融合,貼近年輕學生群體的生活與消費習慣,賦予時代感,更新產品樣態,拓寬傳播範圍,加強教育成效,比如應用閩南錦歌與車鼓淵源有自的台灣本土戲劇(歌仔戲) ⑪創作歷史教育題材《開漳聖王傳奇》(閩文聯 [2021]186號文);霹靂布袋戲吸納台灣傳統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技藝,以玄幻敘事作為劇本創作核心策略,應用時尚與能量(威力)交雜的符號,成功轉型為台灣當代流行文藝和青年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⑫, 藝術創新的典型教學案例,也可望成為教育戲劇新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