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博物館,最博大的課堂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09:56:30


遊客在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參觀。   瞿明斌攝(人民圖片)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場館數量逐年增加、總數排名世界前列、免費開放率超過90%……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正變得越來越“好看”“好玩”,人們到此,除了看展,還可以看演出、做手工、學技藝,甚至“走進”歷史,與古人對話。厚重的歷史文化在這裡變得可見、可感、可觸。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接待遊客總量就超6700萬人次。

  參觀游覽博物館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去博物館”被越來越多的遊客列入旅遊清單。蓬勃發展的文博游還帶動了文創產業的發展,成為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途徑。

  “新中式”玩法成熱點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一本本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很多人日常生活就喜歡到博物館去參觀。”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博物館已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文博游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旅遊休閑方式相結合,為旅遊增添更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被人們稱為“新中式”旅遊的代表,尤受年輕遊客和親子家庭游群體歡迎。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文博游熱潮湧動,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接待觀眾超5000萬人次。

  動動手指,就能親手體驗“織造”漳緞。這是遊客在江蘇蘇州絲綢博物館裡的新體驗。近日,該館推出“漳緞:絲綢上的浮雕”專題展,首次集中呈現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的近百件漳緞展品,並利用AI技術開發“賽博織漳緞 守護絲綢界國寶”互動程序,讓遊客親身參與“織造”過程。近600歲的明代古建——智化寺位於北京市東二環邊,也是北京文博交流館所在地。走進智化寺的遊客,在智化殿前的椅子上坐下,可欣賞管、笙、鼓、笛、雲鑼等傳統樂器合奏,智化寺京音樂傳承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博物館二樓推出“動手·巧拼裝”活動,觀眾可在動手製作樂器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樂器相關知識的瞭解。

  沉浸式、參與性,已成為文博游的重要特色。這些新玩法不僅增強了博物館的吸引力,也成為文物“活”起來的有效路徑。

  繪文化遺產游地圖

  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十四五”時期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此後,多地開展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