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寫意花鳥畫的困境與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24-05-19 18:10:40


  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在當代中國畫壇,相較於工筆畫的復興與繁盛,寫意畫的數量及質量都相形見絀。在全國美展獲獎的中國畫作品中,工筆是主角,間或有小寫意作品,而精彩的大寫意畫作更是難得一見,上乘之作幾成絕響。在最近的美院畢業季中,就有專家發出疑問:“寫意去哪了?”中國畫最重要的民族審美品格就是寫意精神,而在中國畫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這種藝術傳統的流失令人擔憂。《美術評論》版為此策劃了專題“中國畫寫意精神何以式微?”,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理解、傳承與發展寫意精神。本期由中央美術學院花鳥畫系主任謝青教授從自己的創作與教學實踐出發,談寫意花鳥畫的困境與突破。

  花鳥畫的畫法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其中工筆畫精細工整、崇尚寫實,而寫意畫則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

  早在新石器時代,花鳥形象就已經以紋樣的形式出現在了陶器上,例如廟底溝遺址出土的花紋彩陶罐等。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繪畫中的寫實手法和對繪畫作品的裝飾意識進行有機融合。花鳥畫自唐代獨立分科後,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宋代繪畫中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典範意味,也是後世寫意畫重意趣、重格調、重學養的開端。正因如此,宋代鄧椿才會在他的畫史名著《畫繼》一書中說:“畫者,文之極也。”宋末元初的趙孟頫是元代文人畫的一面旗幟,他一方面繼承了唐宋“不求形似”的見解,一方面明確提出了書畫同源的理論。到了明清時期,書法用筆技巧在繪畫上的表現越來越豐富多樣。寫意畫最終以外在的詩書畫印為表征,寄托內在的精神,明確了其外在的圖像模式,並走向了成熟。自明代以來的四百多年間,湧現出了如徐渭、八大山人、石濤、黃慎、任頤、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等眾多自成一格的寫意畫大家,創作了大量水墨寫意畫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寫意”這一特性將寫意花鳥畫與工筆區別開來,即它不僅描繪現實對象,而且包含了超越表現對象自身的精神、情感與意境,創作者以自己與所描繪對象之間的情感關係為基礎,輔以切身感受和物象所代表的精神內核來進行創作。而“寫意”又不僅作為一種風格存在,還在悠久的藝術史中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特徵。

  什麼是寫意精神?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立意既是文人的追求,也是畫家的追求。蘇東坡在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道出了他對形、意的態度,“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以自己的詩書修養、文人心理介入繪畫,把畫家從再現與復刻中點醒,把文心融入作品之中。蘇軾的繪畫理論推動北宋以後的繪畫走向注重畫外意境的表現途徑,使宋代蓬勃發展的花鳥不僅僅是追求客觀的自然之美,而是“借物以言志”,“寫意”成為文人畫家審美意境的最高追求。

  由此可見,中國比西方更早地在藝術行為中納入了對抽象思維的表達。反觀現代,寫意畫經過千年的積澱,其強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們沉迷於對古人圖像的模仿,卻忽視了寫意畫的精神主旨。模式的固化,使得繼承變成了機械復刻。躺在前人的功績上,固守雷池,中國畫的發展何去何從?當下,我們有必要反復研讀寫意畫的起源與變化,清醒地認識中國畫的美學傳統,保證中國畫意象基因的傳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