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哈利波特》不僅僅是哈利波特

http://www.CRNTT.com 2007-08-06 11:26:57 王曉漁
  在我看來,與其說讀者對《哈利•波特》的內容感興趣,不如說他們對在第一時間購買《哈利•波特與死聖》這一行為更感興趣。

  一般情況下,對於閱讀物件即內容的選擇,也是對身份的選擇。毫無疑問,閱讀《哈利•波特》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形成一種身份認同。

  王曉漁:現供職于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著有《文化麥當勞》《知識份子的“內戰”》等。

  2007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時間零點零一分、北京時間七點零一分,《哈利•波特》完結篇《哈利•波特與死聖》全球同步發行。我們經常聽到讀者抱怨圖書定價太高,出版界感慨讀者太少,但在英文版售價208元、美國版售價218元的《哈利•波特與死聖》面前,這些聲音居然不復存在。在首發當天,北京五家書店18點以前賣出6247冊,上海書城則售出1600本,杭州、深圳等地均出現熱銷景象。溫州書城一般新書第一次上貨量是4本,但《哈利•波特與死聖》則是200本。

  排隊買書的景象,在1980年代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但最近十幾年來幾乎罕有所聞。《哈利•波特與死聖》的熱銷,並不意味著閱讀的復蘇。在我看來,與其說讀者對《哈利•波特》的內容感興趣,不如說他們對在第一時間購買《哈利•波特與死聖》這一行為更感興趣。

  多半讀者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之所以購買《哈利•波特與死聖》,是想儘快知道它的結局。出版商對於內容的保密工作,也是精益求精,試圖製造一個“天機”。可是,《紐約時報》還是提前泄秘:“好幾個角色死亡,好多人被追殺,但結局還是圓滿的。”即使在中國,杭州也有一家書店提前一天發售,以致於透露結局的新聞幾乎與新書首發時間同步,排隊購買的讀者可能尚未買到書,網上就可以看到結局。因此,“結局說”不完全成立。

  也有讀者表示,雖然已經知道結局,還是想看全文,瞭解具體的情節如何進展。這種“全文說”更加難以成立,根據此前經驗,《哈利•波特與死聖》的盜版速度將極為驚人。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網上迅速出現電子版全文,沒有經過授權的中文翻譯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有些讀者不習慣電腦閱讀,但是無微不至的盜版書商對此早有準備,在第二天就出現售價約20元的盜版。放棄免費或者價格低廉的閱讀,放棄路邊便捷的購買方式,一大早起床趕赴書店、在炎熱的夏季排著長隊購買價格不是“不菲”、而是很貴的正版,這種行為顯然不能用版權意識來解釋。

  可以看出,《哈利•波特與死聖》的內容是可以複製的,如今的傳播工具和機制使得它可以在瞬間被大量而且低成本的複製。比如第一位買到的讀者可以立即用手機拍照把它直接上傳到網上,這個時間以秒為單位。但是,全球同步這個購買方式卻是不可複製的。有多少讀者在第一時間購買《哈利•波特與死聖》之後,會在第一時間讀完全文,這很值得作一番調查。我懷疑沒有讀完的會遠遠大於讀完的,很多購買者是否具有英文閱讀能力,尚且存疑。讀者在意的不是內容,不是哈利•波特的命運,而是購買這個行為。

  在英國等地的首發現場,會有各種各樣的儀式,哈迷也會策劃很多活動,購買成了一種娛樂方式。在中國大陸,這一點並不明顯,購買主要是一種身份認同、身份區分、身份展示的儀式。一般情況下,對於閱讀物件即內容的選擇,也是對身份的選擇。毫無疑問,閱讀《哈利•波特》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形成一種身份認同。但是由於《哈利•波特》太過暢銷,幾乎達到全民閱讀的程度,閱讀本身已經逐漸喪失了身份區分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時間閱讀和非第一時間閱讀,成了身份區分的標準。可是,閱讀是一種私密的過程,你是否在第一時間閱讀,很難得到證明和確認。於是,購買代替閱讀,成為身份展示的方式。在烈日下排隊不再是苦差事,隊伍再長也沒有關係,那意味著身份展示的時間也越長。你讀了《哈利•波特與死聖》,那不稀奇,你在第一時間購買,那才說明你是最in的一代。從這個角度來說,價格也代替內容承擔著身份區分的功能。

  除此之外,全球同步購買《哈利•波特》還提供了全球化幻覺,尤其滿足了後發展國家強烈的全球化訴求。中國有183個城市要建設國際大都市,依靠經濟、人文的發展實現這個目標還太遙遠,依靠《哈利•波特》全球同步發行來打造初級階段的國際大都市,實在是價廉物美的舉措,有那麼多書店和讀者參與,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