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對我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幾本書

http://www.CRNTT.com 2007-11-13 03:31:17 于建嶸
  我的研究領域是政治社會學,研究的方向是社會衝突和整合,關注的重點是工農維權活動。從學術發展和思想源泉來說,以下幾本書對我的研究產生過重要影響。
  
  徐勇:《非均衡的中國政治:城市與鄉村比較》

  當年我遊學到武漢,讀了這本書後,決定師從徐勇教授研究中國農村問題。徐勇教授在此書中提出了“城市與鄉村的二元政治結構理論”,並用它來分析中國鄉村政治社會。他認為,將城市和鄉村作為兩個基本的社會共同體,具體考察其不同的政治社會狀況、特點和變遷,對於認識中國政治社會的進程與規律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可以說,“只有深入到作為中國政治舞臺基礎的城市和鄉村政治內部及其相互間的二元結構,才能科學地解析發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撲朔迷離的景觀”。徐勇教授的這些觀點顯然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我正是根據這一解釋模型,寫出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岳村政治》。
 
  裴宜理:《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

  裴宜理對近代中國的民眾反抗、革命和政治力量之間的相互關係非常著迷。她最初研究的是近代以來淮北地區的農村動亂問題,然而,“當我將研究目光從遙遠的淮北農村轉向世界大都會上海時,我的研究重點也從農民叛亂問題研究變為工人運動研究。即使在上海這一高度‘現代’的背景下,我發現,在不斷演進的反抗方式中,與工人中存在的世俗關係——地緣祖籍、性別、文化程度,等等——相比,階級地位的作用仍然不是那麼突出。當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幹部著手在上海工人中開展組織工作時,他們的努力受到了工人隊伍中既有壁壘的深刻影響。反之,這兩個政黨不同的社會基礎也深深地刻畫出了先是國民黨政權然後是共產黨政權的不同特性”。

  應當說,我的研究思路與她的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們都是從研究農民問題然後轉到工人問題的。她研究的重點是歷史,我更關注的是現狀;她要尋找的,是工人和農民在進行反抗時所表現出來的一致之處,我更想搞清楚的是工人和農民在進行反抗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正是這些異同,使我與裴宜理教授成為合作者。我的《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中的許多觀點,就是在與裴宜理教授的討論中形成的。
  
  詹姆斯•斯科特:《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在這部著作中,斯科特從東南亞農民的反叛與起義問題入手,探究了市場資本主義的興起對傳統農業社會的衝擊,提出了“生存倫理”(subsistence ethic)這一重要概念,並特別強調了生存規則的道德涵義。他認為,“剝削和反叛問題不僅僅是食物和收入問題,而且是農民的社會公正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和互惠觀念問題”。“貧困本身不是農民反叛的原因;只有當農民的生存道德和社會公正感受到侵犯時,他們才會奮起反抗,甚至鋌而走險。而農民的社會公正感及其對剝削的認知和感受,植根於他們的具體生活境遇,同生存策略和生存權的維護密切相關。因此,如果不去仔細考察各種地方性的傳統和文化特質,不去探尋那些看似瑣碎的農民日常行為的豐富涵義,人們對農民問題的認識便會誤入歧途,就可能將農民隱蔽的抵抗與積極的合作混為一談,從中作出錯誤的決策,誘發社會動亂”。

  斯科特是以東南亞國家的農民為考察物件的,對於具有獨特生存環境和文化傳統的中國農村和農民來說,他的一些結論或許並不完全適用。我曾通過對湖南農民維權抗爭的研究,寫成了《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或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達仁道夫:《現代社會衝突:自由政治隨感》

  拉爾夫•達仁道夫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基本命題是,“現代的社會衝突是一種應得權利和供給、政治和經濟、公民權利和經濟增長的對抗。這也總是提出要求的群體和得到了滿足的群體之間的一種衝突,儘管近來一個廣大的多數階級的產生使局面變得錯綜複雜、紛繁異常。同樣,政治紛爭的基礎變得不明朗了,猶如衝突將在其中得到解決的政黨結構變得不明朗一樣”。他認為“衝突是由於權力分配引起的,而不是由於經濟因素引起的,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各利益集團各司其事,這樣雖時常會有一些小衝突,但卻限制了嚴重衝突的集中爆發”。當然,他在這裏所研究的“權利”與當代中國人所主張的“權利”是有所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在於,中國工人和農民在維權過程中所主張的權利,實際上是一種根據法定的“規則”所引申出來的,而不是“天賦的權利”。對這一點,我曾在《轉型期中國社會衝突:對當代工農維權的觀察和分析》一文中,用農民的“以法抗爭”和工人的“依理維權”來進行過系統的表述。

  需要指出的是,還有一些著作,我也十分喜歡,比如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讓-馬克•誇克的《合法性與政治》、艾爾東•莫里斯等的《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西摩•馬丁•李普塞特的《一致與衝突》、L.科塞:《社會衝突的功能》、撒母耳•亨廷頓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達爾的《現代政治分析》、李普塞特的《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詹姆斯•科爾曼的《社會理論的基礎》,喬納森•特納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等。限於篇幅,這裏無法一一細談了。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