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中國史學的樸實楷模——讀《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http://www.CRNTT.com 2007-11-27 09:22:45 吳旭民
  嚴耕望(1919-1996),名德厚,字耕望,號歸田,以字行,安徽桐城羅家嶺人。其字型大小系取晉陶淵明“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之意,這與其畢生躬耕于史學之土地,砥節礪行的治學態度極為契合。嚴先生20世紀40年代初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初任職于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再轉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應聘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究所任教,1970年當選為臺灣中研院院士,著作等身,富開創性。《嚴耕望史學著作集》收錄嚴耕望先生史學代表著作《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圖考》、《唐僕尚丞郎表》、《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隋唐通濟渠考》和《嚴耕望史學論文集》,囊括了嚴先生主要的學術著作和論文。
                   
  嚴耕望先生是著名學者錢穆的學生,1941年3月23日錢穆在武漢大學開講“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開場白說:“歷史學有兩隻腳,一隻腳是歷史地理,一隻腳就是制度。中國歷史內容豐富,講的人常可各憑才智,自由發揮;只有制度與地理兩門學問都很專門,而且具體,不能隨便講。但這兩門學問卻是歷史學的骨幹,要通史學,首先要懂這兩門學問,然後自己的史學才有鞏固的基礎。”這番話影響了嚴先生五十多年的學術研究方向。此後嚴先生即致力於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其研究建基於龐大豐富的原始文獻和細密的考證,其中《唐代交通圖考》所做的筆記卡片超過20萬件,歷時40多年,撰寫200多萬字,憑著深厚的學識素養和豐碩的學術成果,嚴先生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和認同。著名學者余英時評價說,嚴先生學術的規模弘大承自錢穆,辨析入微取諸陳寅恪,平實穩健尤似陳垣,有計劃而持之以恆則接武呂思勉。他在史學上終能達到通博與專精相反相成的境界決不是幸至的。嚴先生是史學界的“樸實楷模”。
                    
  嚴先生的中國中古政治制度研究的代表著作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兩漢太守刺史表》、《唐僕尚丞郎表》,前兩種對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進行深入細緻的考辨研究,每章每節都有精密考證的創獲,如先標列一職位“刺史”,後系若干史料以說明之,再續說其州府佐僚及其相關問題,並與相關的“都督”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對整個制度做揭底性的縝密考訂,清晰地勾畫出當時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構。《唐僕尚丞郎表》仿照唐杜佑〈通典〉的作法,按照官職等級,從“僕射”到“僕丞”,從六部尚書到尚書侍郎,將唐代史傳中的人物系於相應的官職之下,又將考訂排比後的史料綴於各人之下,如庖丁解牛般將唐代中央行政制度體系分層解開,使各個官職之間的職權性質便有清楚的說明。
                     
  嚴先生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六卷本《唐代交通圖考》,該書考訂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考論唐代各地州府軍鎮、館驛津梁、山川形勢、道裏遠近,引證史料繁贍,考訂詳核,每篇考論均繪製地圖。嚴先生在論述唐代交通時,並注意當時政令的推行、政情的溝通、軍事的進退、經濟的開發、物質的流通、文化的傳播、宗教的影響以及國際關係的親睦,既有精密的考證,又有寬闊的視野,故能撰成唐代歷史人文地理研究之巨著。正如他自己所預料的,將來無論是治政治史、軍事史、民族史、經濟史、宗教史或疆域史的專家都不能不“取證斯編”。

  (来源:文匯讀書週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