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閱世心語》:聽季羨林談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07-12-01 05:34:33 鄺海炎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自己家裏要是沒有老人,就好比是冬天穿著的棉襖後背上漏了個窟窿,溫暖沒了不說,少了那一小塊貼心的棉布,說話做事就好像少了分寸,出門在外少了一份牽挂和寄託。同樣的道理,要是一個國家沒有老人,尤其是明世理的文化老人,那泱泱大國何以成其大,悠悠歷史,又何以見其長啊?所以,世紀之交的中國,有季羨林這樣一位文化老人的聲音傳出來,確實是一件幸事。

  季老是1911年出生的人,今年已是96歲,他喜歡引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詩“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就是指米壽、茶就是指茶壽,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米字的形態,一看便知爲八十八,所以米壽就是88歲;而茶字形態恰如米字之上又加上“艸”字頭,可推想到再加廿,成108歲了。粗看起來,這話好像是貪圖高夀,但在我看來,“米”是溫飽需求層次的,而“茶”是精神文化層次的,因此,從“米壽”到“茶壽”應該還暗含著“再攀精神高峰”的意思,而擺在我面前的這本《閱世心語》無疑就是一種見證。

  該書收錄了季老關於人生、治學、生活等方面的文章,涉及的主題有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方面,從中可以窺見這位清臒矍鑠的文化老人的生活態度,人生智慧、以及對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比如,很多人到了60歲、70歲就退休,完全不能工作了,但季老卻不同,他有股“不服老”的精神。對於那些老了沒事幹就提著鳥籠溜達的人,他似乎很看不起,而對陳寅恪、馮友蘭、陳翰笙這些晚年失明仍堅守學術一隅、勤於著述的人,他則極力讚賞。正是因爲有這種“人生從八十歲開始”的勁頭,他才能在80~90歲之間完成兩部開創性巨著《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譯釋》。

  其實,季老在晚年,不光是學問完成了沖頂,散文創作也進入了一種“化境”。他襟懷坦蕩、學貫中西,讀他的散文是一種享受,開懷釋卷,典雅清麗的文字拂面而來,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無論記人、狀物或摹事,筆下流淌的是炙熱的人文情懷,充滿著趣味和韻味。喻之爲啜香茗,齒頰留香,亦如沐惠風浴春雨,愜意無比。比如,在《大放光明》中,他用“目中無人”來形容自己得了眼病看不清楚人,用“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走路時的“一腳高,一腳低”,這種比喻的天才和幽默的風度讓人不禁莞爾。更妙的文字在那篇《八十述懷》中,先生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這些十分流暢、一氣呵成的四字句非常講究對仗的工整和音調的平仄合轍,因此讀起來鏗鏘有力,既順口又悅耳,使人不能不想起那些從小背誦的古代散文名篇;緊接著,先生又用了最後四句非常“現代白話”的句式,四句排比並列,強調了節奏和複遝,與前面的典雅整齊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讀起來就跟音樂一樣,美不勝收。

  如果說,《天竺心影》表現的是求學者的曠達和使命,《牛棚雜憶》表現的是知識份子的苦澀和幽默,這本《閱世心語》,則更多的是表現了一位“國老”的眼界和抱負! 

  來源:廣州日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