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一部反映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巨著

http://www.CRNTT.com 2006-08-29 10:19:08 曾昭璿
  廣東是一個海洋大省,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發達。自西漢以來2000多年,廣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省會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和最重要的港口,經久不衰。這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過去,卻沒有出版過一本反映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系統的著作。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經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由文史館館員、中山大學歷史系黃啓臣教授主編,並由他與李慶新、劉正剛、章深、張曉輝等八位教授共同編著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是填補空白的一本巨著。這是廣東文化和學術研究的一個突破,對於建設廣東文化大省具有現實的意義和作出貢獻。我表示熱烈的祝賀。

  非常感謝省參事室(文史館)給我寄來一冊《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使我得以先睹爲快。現在我想講一講讀後的意見。總的感覺,本書寫得好。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內容豐滿,重點突出

  本來海上絲綢之路史,首先和主要的是對外貿易史,本書當然以足夠的篇幅闡述了廣東自西漢以來2000年來的對外貿易史(包括對外貿易的航線,貿易國家和地區、商人來往、商品結構、貨幣流通、貿易政策、管理體制等)之外,還敍述了與對外貿易密切相關係的歷史地理區位,海洋資源、海洋氣候,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移民、中外國家社會經濟的變遷等。可以說,本書是一部包含了貿易史、海洋史、社會史、政治史、移民史、文化交流史等多學科的著作。但又突出了海上貿易的重點,其中又特別突出了16至19世紀作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第一階段的商品貿易全球化這個重點,從而顯示出了廣東(也是中國)爲貿易全球化提供價廉物美商品的重要地位,說明廣東是19世紀20年代以前世界國際貿易的中心市場,所有國家和國內各省的商人都聚集到廣東省(廣州市)做生意。

  第二, 觀點新穎,有所發現

  以前寫廣東(也是中國)的海外貿易史,特別是寫16-19世紀鴉片戰爭前的海外貿易史,都是從“歐洲中心論”的觀點出發,以描述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等歐洲國家貿易爲主體的。本書一反這種“歐洲貿易中心主義”的研究和寫作範式,從商品貿易全球化的觀點出發,闡明了19世紀20年代以前,作爲貿易全球化賴以運轉的商品來說,是以薈萃于廣東(廣州)的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豐富商品爲中心的。當時西方國家根本拿不出很多像樣的商品來廣東貿易,而是運來大量白銀(據統計,自1553-1820年,西方國家因來廣東購買中國商品而運來的白銀達5億兩以上)來廣東購買中國商品。這樣的觀點是新穎的,體現了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中國經濟並不落後於西方國家。

  本書還突破了明朝鄭和下西洋完全是由江蘇大滄劉家河港出發的傳統觀點,根據新發現的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郭棐編纂的《廣東通志》記載的史料證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是從廣東出發的。(《通志》記述:永樂五年九月,“命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首從廣東往占城起”)。這是一個新的發現,對於提高廣東省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是一大貢獻。值得慶賀。

  第三,資料豐富翔實,圖文並茂

  本書的編寫是建立在豐富而翔實的中外文歷史資料基礎上,而且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言必有據,據必足證。我大約算了一下,全書參閱的中外古今圖書達730種之多,直接引用的資料達2000條左右(其中有30多本外文書及近200多條外文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正史、政書、實錄、會典、會要、方志、檔案、碑刻、筆記、族譜等。說明本書的基礎是扎實的和堅固的。
  
  同時,本書還選繪和選配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歷代航線示意圖和歷史的、現代的港口碼頭、店鋪等照片81幅,使本書做到圖文並茂。所以本書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感,而且有生動的現實感,進一步證明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確實是2000年經久不衰的。
  總而言之,我認爲本書是一本合符學術規範的好書,既值得科學工作者閱讀參考,也值得有關對外關係部門的實際工作者閱讀借鑒。同時,本書還編配了英文摘要和英文目錄,更方便與外國學者進行交流,因爲海上絲綢之路是國際性的。本書出版,必將引起外國學者的興趣和關注。我建議廣東省參事室(文史館)送一些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外國學者,以引起國際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視,把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引向縱深發展。

  (作者係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