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以多學科的眼光打量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06-09-25 10:29:23 李明華

  認識一個人的性格,要瞭解他最早的生活經歷,從中把握他的“生活樣式”;認識一個民族的特徵,要挖掘其早期的歷史,以發現其中包含着的一些重要“遺傳密碼”;識辨一種文化,要對這一文化源頭作細緻的回味,以便從中發現極有價值的“文化因子”。按照這樣的道理,當代人要想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就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重新審視。

  中華民族號稱五千年的文明史,可靠的文字記載自公元前841年開始,七十年後經歷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大裂變,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促進了民族心智的提昇和成熟,民族性格由此基本定型。這和古希臘開始的歐洲文明在空間上是并存的,在時間上也大體一致。

  近代以來,歐洲文化中心論一直佔據着幾乎主導的地位,當歐洲文明遭遇到當代社會的許多問題,按照自身模式解决起來深感力不從心的時候,才放眼注意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一片智慧的海洋。中華文化在當代社會面臨着一場蓬勃復蘇的機遇。它將是和長期備受推崇的西方文化足相媲美、彼此交融、可以互相激勵的人類另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形式。對中華文化的體認和復蘇將是東西文化共同的幸運。

  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應從什麽地方入手?馮立鰲的《博弈春秋人物正解》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該書以公元前771年周室“驪山之亂”後的平王東遷爲分析的起點,其時,周王朝的統治力嚴重衰落,齊桓、晋文、楚莊等七八個政治集團相繼崛起,各諸侯國争相發展自己的力量,華夏族的整個天下呈現出劇烈動盪的局面,文化的一統局面也隨之破碎,代之而起的是群星燦爛、异彩紛呈的壯麗景觀。在民族意識的蘇醒之初分析其文化特徵,同時,把分析的着重點放在民族意識歷來看重的因而具有豐富史料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無疑是歷史文化分析上極富眼光的選擇。

  作者是帶着歷史文化分析的自覺意識投入研究的。論著分析的資料是《東周列國志》,但在許多地方已參考了《史記》、《左傳》、《國語》、《晏子春秋》等史書。體例的安排上亦按照春秋歷史發展的邏輯互相銜接,環環緊扣,波瀾有序,每一章節微觀的剖析之後又有總體的結論和認識上的昇華。有些甚至上昇到民族史的高度,如認爲晋楚争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春秋中後期的蠻夷稱霸表明瞭天下政治活動中心的“外移”,是華夏族範圍拓展的標誌等。總之,作者某種高度的文化使命感是非常明確的。

  作者運用哲學、政治學、心理學、領導學、邏輯學等方法全方位地剖析春秋政治史,並着力敲打藴含於歷史政治領域之燧石中的智慧火花。作者始終穩站於現代人的立場上,帶着現代人的觀點,乃至現代人的思想矛盾和困惑去認識歷史,因而往往能考察出古代事件中所負載的現代文化信息,也每每能得出新异的分析結論。如對宋楚泓水之戰,作者認爲宋襄公的迂闊體現着殷商後裔所揹負的沉重的傳統包袱,戰争顯示了當時北南文化的優劣差异。書中對齊桓公、勾踐、孔丘、子産等政治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功業評判,生動地體現着客觀全面的辯證方法;作者運用現代西方心理學的夢理論分析晋文公在城濮之戰前的夢現象,分析夫差臨死前的裹屍行爲;用形式邏輯的方法分析晏嬰論辯的機智;用道家的文化特徵認識由餘仕秦等等。我欣賞作者的博學以及他熟練駕馭多種知識原理的能力。這些原理方法是人們常見的,但把這些方法綜合用之於歷史分析,却是一種新穎的手段,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值得提及的是,作者對許多科學原理並非刻意地對號入座,順次套用,而是把它們藏之囊中,信手拈來,靈活配置,隨機巧用,使全書始終充滿着令人嘆止的機智氣氛。

  該書的不足是,史料的剪裁過分服從於全書的體例和結構,因而會疏忽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選取;有些分析結論也有待進一步提昇。但瑕不掩瑜,全書對春秋歷史政治的分析從整體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且從政治實踐、人物活動的層面切入對民族文化的系統考察,以指點群星、描述蒼穹的方式試圖揭示春秋時代歷史政治演進的基本趨勢,這恐怕是没有先例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