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努力爲新型農民營造精神家園和文化緑洲

http://www.CRNTT.com 2006-11-08 03:52:39 吕雷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邁向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舉措。關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努力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營造精神家園和文化緑洲,是我省作家協會當前和今後的一項重大任務,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也應義不容辭地關心這件大事,支持或投入這方面的創作。
  
  廣東作家有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好傳統。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東著名作家陳殘雲和於逢就長期到珠江三角洲農村深入生活,寫出了産生重大影響的長篇小説《香飄四季》和曾經引發全國性文學論争的長篇小説《金沙洲》,廣東省作協還專門派出有經驗的作家,深入到潮汕農村培養農民作家王杏元,在他家裏“三同”,輔導他寫出當年轟動一時的長篇小説《緑竹村風雲》。這一培養農民作家的做法後來一直延續,又培養出農民楊干華,楊干華與我會的陳國凱主席一道,在1981年參加了中國作協文講所第五期的學習,寫出《天堂衆生録》等一系列在全國有影響的農村題材作品,和王杏元都曾是省作協的副主席,他們“洗脚上田當作家”的經歷,曾大大激勵過廣東很多農村文學青年,推動了廣東農村題材作品的創作。
  
  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廣東大多數農村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農村,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農業産業化、農村經濟工業化、農村社會發展城鎮化正在大力推進,農民生産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相應受到影響,普通群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變化,農村、農民、農業的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凸現,藴含着比傳統農村更爲豐富、復雜的信息和元素。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看,農村、農民、農業經歷的轉型、變革、新生,無疑是頗具代表性的文學主題。如何理解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生活格局和農民思想觀念的變革,再現基層民衆生活狀况與生存奮争,揭示農村社會問題和歷史走向?如何超越傳統農村題材的創作範式,在藝術形式上精益求精,實現獨創性與原創性?這值得我們廣東作家深思。
  
  我們推動農村題材創作,有三點思路:
  
  一、 持鼓勵知名作家和文學院專業作家投入農村題材創作:
  
  廣東省重點文學創作扶持資金作品程賢章長篇小説《仙人洞》是廣東文學近期在農村題材方面的一個收穫,作品人物血肉豐滿,故事跌宕起伏,講述的就是從土地改革開始半個世紀以來農民艱苦的生存狀况。程賢章退休後堅持在基層居住,筆耕不輟,給廣東青年作家樹立了好榜樣。近年來,廣東農村題材的好作品不斷問世,如馮錚的《漁鄉子》,趙江的《紅蓮白蓮》,柳明的《湖上的女人》 ,廖華强的《默雷》,都是廣東作家關注三農問題的新收穫。                    
  
  2005年,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作家廖紅球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説《蒼天厚土》,小説通過主人公曲折的情感糾葛、坎坷的命運,再現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客家山村的風貌,描繪南國客家人質檏、勤勞和敢與命運抗争的頑强進取精神。2006年春節,廖紅球和程賢章應邀到梅州舉行簽名售書受到廣大群衆和文學愛好者的歡迎,這表明,文學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群衆,貼近生活,與時俱進,才能爲讀者所喜聞樂見。目前,廣東省作協正在制定農村題材文學作品創作扶持措施,規劃一系列創作選題,一方面動員、組織一批專業作家、簽約作家積極參與農村題材創作,去當好三農“代言人”。
  
  二、 點放在基層,加大對農村基層的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
  
  我省作協充分發揮我們擁有市、縣、鎮三級基層文學創作隊伍的優勢,鼓勵、輔導他們創作優秀作品。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可喜的現象,在珠三角地區,基層文學創作熱潮正方興未艾,相當一部分鎮級文學創作團體逐步邁向規範化管理,有固定場所、有活動經費、有文學聯誼、有發表陣地,成規模、反響好。去年,我們舉辦了全省鎮級文學創作座談會。會上,授予深圳市寶安區龍華文體中心、佛山南海九江鎮始興縣羅壩鎮等12個農村鎮級“廣東省文學創作先進單位”的稱號,同時表揚了14 個文學社團和單位。會上,各地交流了不少先進經驗和先進事迹。譬如佛山南海區九江鎮,每年由鎮政府撥給儒林筆會3萬元,同時發動鎮内企業資助,制定文學作品奬勵方案,物質支持與精神鼓勵兼而有之;東莞橋頭鎮委幹部莫樹材是省作協會員,長期筆耕不綴,寫出大量作品,還不顧病殘之軀,熱心扶持幫助在本鎮打工的文學青年學習創作,在他周圍,團結了一批業餘作者,他還積極把一些小有名氣的打工作者輸送到各級文化單位,現在有的已經成爲記者、文化站幹部、或者文化傳播公司的策劃人員,改變了他們的處境和命運,也增添了鎮級文學社團的凝聚力。在經濟欠發達的一些地區,各鎮文學社團則各顯神通争取社會多方扶持,譬如湛江吴川市黄坡鎮文學愛好者,主動聯繫企業每年均獲得贊助資金上萬元,爲開展各項活動提供了經濟基礎,文學創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績,甚至可以説他們以“遊擊隊”的身份打出了“正規軍”的漂亮仗。
  
  在省作協推動下,各地農村的業餘創作重新活躍,其中較爲突出的是羅定市黎少鎮農村婦女李勇堅,白天干農活,晚上寫小説,於2004年12月出版長篇小説《瀧江情結》,2005年被評爲全國勞動模範,這是我省第一位因爲文學創作而被評爲全國勞模的農民,她並被廣東省作協特别批準吸收爲會員和廣東文學講習所學員,帶動出當地10多位農民“作家”。
  
  事實説明,文學在廣東,並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樣倍受冷落,被市場擠掉生存空間,陷入邊緣困境。生活是文學的土壤,文學之於都市和農村,不能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社會生活呼唤作家深入農村,關注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注國計民生,在實現建設新農村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自身的文學價值,應該説是作家的榮光。况且變革、轉型中的新農村,對作家而言更是提供着新突破和創造新經典的重大機遇。
  
  三、切關注打工文學的發展,及時對進城農民的打工一族的業餘作者給予熱情的關懷和幫助。
  
  在偉大的中國人民中,農民是最本份、最刻苦耐勞、堅忍不拔、最富有生存智慧、能力和驚人創造力的一群,當現代化、城市化大潮席捲中國廣大城鄉,近兩億的農村人口浩浩盪盪地進入各大中小城市,創造了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次人口大遷徙,於是中國浩如烟海的詞彚中多了一個新稱謂:農民工。千千萬萬農民工裏有無數能人,其中也不乏有希望成長爲作家的文學青年。
  
  2005年,廣東文學界還産生過“打工文學”的熱議,深圳市還專門召開過全國性的農民工作者創作研討會。佛山市 辦起一份《外來工》雜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扶持令廣東成長出很多嶄露頭角的農民工作家和詩人。劉大程在《新京報》以整版篇幅發表打工生活長詩《南方行吟》引起强烈反響,而安子、張偉明、林堅、王十月、謝湘南、柳東嫵、安石榴、戴斌、方舟、鄭小瓊、等一批出身於“打工”隊伍的作家詩人,其作品也越來越受到尊重和認可。以王十月爲首的一批農民工作家,集中在寶安31 區租房聚居,過着簡單清貧的生活,發憤寫作,成績顯著,據瞭解,他們之中有好幾個人的創作收入,已經超過原來的打工收入,成爲職業寫作人,他們其中王十月本人寫出很多有質量的作品,《人民文學》擬在今年四、五、六三個月連續三期發表他的小説。
  
  不管“都市文學”、“打工文學”的命名是否存在争議,至少表明一點:廣東既是改革開放的一片熱土,也是文學創作的一方沃土。
  
  關於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學創作,我個人覺得應注意如下問題:
  
  1、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差异,决定了各地有不同的省情、市情、縣情、鄉情,我們充分注意廣大農村發展過程中的色彩紛呈的豐富性、復雜性、多樣性,尊重農民群衆的首創精神和求實品格,文學創作也應落實科學發展觀,講求規劃、策劃、實施的科學性。切忌一刀切、一哄而起,試圖塑造一個“樣板”讓所有人都來學,重蹈“全國學大寨”、創作主題先行的復轍。建設新農村,“各村的地道都有高招”,文學應該展現萬紫千紅、争奇鬥艷的大好春光,真實地表現復雜的矛盾和博弈。
  
  2、注意發現和培養農村中的創作人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村本地出一個作家,可以長久影響當地的文學氛圍,成爲地方的文化符號和驕傲,成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營造精神家園和文化緑洲的骨幹,比經常搞文化下鄉、走馬觀花式的采風有效得多。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