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作家訪談 >> 詳細内容

郭敬明:包裝就是自自然然

http://www.CRNTT.com 2007-08-20 12:43:19
  採訪郭敬明需要理由嗎?大概幾個月前,很多媒體就“憋”著要找他,因為不知道從哪里來的各路消息都在說他的新小說要出版了,這樣一個“如日中天”的新聞人物,大概不是幾次“打探”、“追逐”就可以了卻的。 

  郭敬明的博客也玩先抑後揚術,告訴你在寫了,寫了一段了,寫過一半了,寫得差不多了……然後就沒音訊了。 

  五一節前他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終於出來了,五一節中他終於在外地開始露面了,五一節後他終於在北京現身了! 

  包裝就是自自然然 

  記者:大家都叫你“小四”,你好像非常習慣? 

  郭敬明:我很喜歡被這樣稱呼。因為以前有人說我是“四維寫作”,後來“小四”就叫開了。我覺得很好,特別親切。 

  記者:跟大家這麼好,大家隨時都希望得到你的消息,你幹嗎還要在《悲傷逆流成河》面世前“玩”消失? 

  郭敬明:我只是因為確實要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東西做好一點,需要“隱形”一段時間。 

  記者:但是兩三個月裏,雖然你沒有接受正式的採訪,但是你的消息和報導一直都有,讓人們很期盼你似的。這是一種策略? 

  郭敬明:有什麼消息或者報導,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要出版一個新的長篇,一定是要安靜一陣的,不是故意要吊人胃口。很感謝大家一直關心我。 

  記者:“隱形”正好可以旁觀,不是更容易看清一些情況嗎? 

  郭敬明:很多時候別人關心你,自己沒有辦法掌控的。而且很多事情很好玩,本來你就是自自然然,別人卻是越來越犯猜疑,結果就說你是故意。可能包裝就是自自然然吧。 

  記者:有評論說你越來越善於經營自己了,是這樣嗎? 

  郭敬明:談不上經營,我覺得是自己比以前成熟了很多,對一些理念的東西有了更多自主的要求。不像以前,書寫好了就是交給編輯,等回到手上後才發現,有些結果跟我自己想像的、理想中的很不一樣。 

  記者:你現在自己辦公司、做董事長,能自己做主了吧? 

  郭敬明:我現在能親自做更多的事情,對別人的依賴性小了一些。 

  記者:那麼大多數創意都是你的主意? 

  郭敬明:和我的團隊一起確定的。 

  定位沒有條條框框 

  記者:除了寫,一直有各種消息說,你可能要在某電視劇中扮演角色,可能要唱某一個主題曲,還可能成為某個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你想做的和要做的、能做的,究竟有哪些? 

  郭敬明:我現在還沒有仔細想過自己的“最終定位”這樣的問題,各種可能性都有,有些意向只是還沒有談好。我覺得現在最好不給自己設什麼固定的框框,還可以多去嘗試。目前主要是寫作,以後主要做什麼還不知道。 

  記者:那你最願意別人稱你什麼? 

  郭敬明:現在是“作家”。 

  記者:“80後”給人的一個印象是不會去受任何約束,比如很多人曾用不太客氣的言辭公開表示過不會加入作家協會這樣的組織。但是作為“80後的領軍人物”之一,你卻說你願意加入作協,這是不是太與眾不同了? 

  郭敬明:加入作協是好事,能得到長輩的認可我會很開心。但是如果不能加入也很自然。我認可作協這樣的組織,從來就不排斥去加入。 

  記者:你正在為加入作協而努力? 

  郭敬明:我不會拼命地要去進入,不能進的話,繼續努力就好了。 

  記者:這一點你和韓寒是不是區別很大? 

  郭敬明:我不太關心時事新聞,看書的類型也比較奇怪,看國外的多,看國內的少,沒跟韓寒接觸過,瞭解很少,所以不知道他的情況。 

  記者:大家都注意到了,你的新小說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這也是嘗試? 

  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確實變化很大,溫暖、美好的東西少了,是個悲劇,我一直就喜歡悲劇。 

  記者:但是小說還是和以前一樣寫校園。 

  郭敬明:我離開校園有一段時間了,關注的東西已經從原來老師同學、考試壓力等校園層面轉向了社會層面。現在去切入校園生活,肯定會比當年作為其中的一員,更能客觀地看待裏面的事情。我沒有刻意去轉型,下意識就不一樣了,但是我知道我正在努力深刻。以後寫什麼還不知道,反正視角都會不一樣的。 

  記者:涉及高中女生懷孕、墮胎、自殺,青春期孩子與母親歇斯底里的矛盾……據說你的小說原稿比現在面世的版本更“血腥”? 

  郭敬明:是的。但是後來考慮到作品主要面向的是學生,我減少了這些成分。而且我希望,讀了這個小說的人能更懂得保護青春、珍惜青春。看悲劇,愛現在。 

  記者:你是說你很注意你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 

  郭敬明:我知道我的FANS大多是少年,所以我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去做,會對他們有好一點的作用。現實中,小孩子感恩的心越來越少,抱怨和反叛越來越多。當然這些有可能是青春期特有的東西,一旦過了這個年齡就會消失,但是在當下,他們大多數人不能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學生的很多行為和思想已超越了家長和老師的控制範圍,他們的世界是成年人不瞭解也不理解的,所以我也希望通過這個悲劇故事讓大家彼此看清楚一點。 

  記者:你是因為覺得要給人提供這樣的幫助才寫這樣的一個小說? 

  郭敬明:別人為什麼喜歡我的書,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我不是為了迎合讀者才寫或者這樣寫。現在的人口味變化太快,我迎合不了,而且迎合了,可能就沒特色了。 

  記者:你的書從五一前發行到現在也就20多天,就有了110多萬的銷量,能掙不少錢。聽說你以前總給你媽媽買禮物,會給媽媽錢嗎? 

  郭敬明:我現在一般都是直接給媽媽錢,而且我跟媽媽用一個銀行帳戶,我讓她多用一點錢,但她總是就那樣給我存著。 

  記者:給媽媽錢是你感恩的表現? 

  郭敬明:算是吧,本來就該給的。 

  反差在於方方面面 

  記者:看到你博客裏的文字,完全不像你寫小說的語言類型。是有意要這樣? 

  郭敬明:博客,與我的文學表達無關,它不是我用某種結構去表達某種觀念的文字,沒想去傳達什麼。應該就是我的流水賬,記下當下的想法和事件,為的是以後看到了能想得起來。 

  記者:博客裏的照片照得很“酷”,是你自己就那樣,還是一定要把自己做成那樣? 

  郭敬明:照片有的時候就是興致來了就拍的。那些也是我真實的一面。很多照片確實是朋友一起“擺拍”的,但並不是做作的東西。 

  記者:面對你,發現你其實很乖,沒那麼桀驁不馴。 

  郭敬明:我的外表和內心反差很大,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這樣。大多數時候我跟大家在一起嘻哈玩鬧,但內心裏有很安靜的一面。 

  記者:你就因為這種反差才成為一個能寫作的人? 

  郭敬明:我是因為有這種反差可能才想寫東西的,因為用文字應該更容易反映出我內心本來的樣子,它是對內在真實的表達。 

  記者:《悲傷逆流成河》的內容很殘酷,但封面和整體設計很簡單,甚至顯得老舊,這也是反差? 

  郭敬明:我是刻意做得不花哨。我的反差表現在方方面面。 

  記者:再怎麼掩飾,內心的東西也應該是時常寫在臉上的,為什麼很多媒體對你的報導效果都讓人感覺,你還是比較“鬧騰”的? 

  郭敬明:以前很多採訪都很極端。除非面對面,否則看不到我的樣子。 

  記者:針對你認為不太合乎自己本來樣子的報導甚至就是負面新聞,你會怎麼樣? 

  郭敬明:我一般是不反擊的,因為有的時候反擊只會讓別人更興奮,可能會把事情弄得很激烈。其實說些空洞的話沒什麼意思。媒體很強大,有誤會的話,我沒有辦法。 

  受傷其實是種滋養 

  記者:你不覺得自己太瘦小了一點嗎? 

  郭敬明:還好吧,從小就這樣。 

  記者:所以你一出門就需要前呼後擁的保護,才有安全感? 

  郭敬明:不是。以前沒人知道我的時候,我當然不用這樣。但是現在情況有點不一樣啊。 

  記者:總是被大家追逐,每次在那樣的情境之下,你的狀態怎麼樣? 

  郭敬明:被擁擠著的那一刻,我總是覺得自己在真空裏。回想起來,周圍一片喧鬧,但是處於中心位置的我,其實像“真空”包圍。有的時候長達幾個小時,大家提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回答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大家一起有說有笑,但是當時,我腦子裏想不起太多東西,事後也真的記不起什麼。 

  記者:這樣說,你不怕你的FANS們傷心嗎? 

  郭敬明:我不說實話才會真傷他們的心。事實就是這樣,我有的時候想,也許類似我這樣的情況,換成你也是一樣的。你想做自己的主,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你知道大家需要。 

  記者:少年成名,你感覺應該很好吧? 

  郭敬明:好的方面,我做一些事,有可能比別人去做成功率高一點,但同時壓力也更大啊。別人做一個事達到60分的程度可能就讓人覺得了不起了,但是我要求自己必須達到90分,否則大家都會覺得不對!有些名氣後,別人對你的期望和以前一定是不一樣的,你沒有進步、沒有提高,在別人眼裏就一定是退步。所以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只能更嚴格地要求自己。 

  記者:那你有沒有感覺很疲勞,甚至厭倦? 

  郭敬明:還好啊,我的心態應該還處於上升階段,還沒有覺到累。 

  記者:這樣說起來,名氣越大,就越不能犯錯誤?請原諒,你有過官司,有過負面新聞,有過抄襲案敗訴,這會不會成為內心的傷痛? 

  郭敬明:我不想說那是挫折,應該就叫經歷吧。經歷帶來的是成長。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受傷,在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滋養。 

  記者:誰受傷? 

  郭敬明:大家都受傷。 

  [採訪印象] 

  去採訪前真的有點怵,以前看到的關於他的描述,給我先入為主的印象是,郭敬明這樣的孩子不是我這樣的“老朽”能對付得好的,而且據說他的新書發佈會上,沒有人提及他的負面新聞,比如抄襲案敗訴之類的事。我們之間能好好說話嗎? 

  看到郭敬明的時候,他獨自一人,正在一間大大的會議室大大的圓桌一邊,對著揚聲器接受外地媒體的電話採訪。氣溫正好通風不錯,郭敬明手上卻拿著把扇子,聽電話另一頭發問時不停地輕輕扇著,自己一開口便一下子停住,話說完又開始輕輕地扇。他身子時時向揚聲器上傾靠,眨眼工夫就應對了十幾個問題,夾雜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得格外流暢。 

  在一旁等著他上一段受訪的結束,聽著他應對自如的答復,我突然之間有些恍惚,“人從哪里來會到哪里去”這樣一句“不合時宜”的話,時不時浮在我的腦際。 

  和郭敬明相隔不到兩米對坐,看得清他臉上淡淡地塗著粉底,其實他白皙得近乎透明。短短半個小時的談話(後面還有人要採訪),郭敬明用他似乎還沒有變過聲的細軟的語音,讓我感覺他是乖巧而靈動的,很合作、很上進而且思想很主流。也許真的是跟不上時代了吧,我後來時時疑惑的只是,那麼瘦小的他,如今“一呼百萬應”的能量究竟從哪里得來?(來源: 北京晚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