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作家訪談 >> 詳細内容

《廣東九章》借名人慧眼審視廣東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06-08-21 03:52:10 郭珊

黄樹森

  “在中國,也許很難再找到一個地方,像廣東這樣充滿争議,不僅普羅大衆意見紛紜,就是經典大家也看法各异。”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賀歲推出《廣東讀本書係》之一、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會長、著名學者黄樹森主編的《廣東九章——經典大家爲廣東説了什麽》,一面世便再次觸動了關於廣東的盤根錯節的争議焦點。

  中國古人認爲,九爲至大,亦爲至尊。昔日舜制九章韶樂以鳴王道之盛,屈原賦九章楚辭以盼楚國之强。後世以八卦九章推演盛世文明途徑。黄樹森説,他們並不是仿傚古人敷衍王道,但求大處着眼,小處努力,借名人慧眼,審視廣東歷史發展,放眼天下未來,擔當時代重任。

  博古覽今

  “青春版《牡丹亭》爲什麽加入書裏?因爲《牡丹亭》原作者湯顯祖曾被貶爲廣東徐聞縣典史,男主角柳夢梅是廣東人。”

  記者(以下簡稱“記”):爲地方文化“辯白”的作品大多反響熱烈,像《河南人惹誰了?》、《東北人不是黑社會》,去年出版的《其實你不懂廣東人》第一版賣了2.8萬册,又出了插圖版。請問您主編這本《廣東九章》是出於一種什麽的設想?

  黄樹森(以下簡稱“黄”):開始出版社是希望出一本名家美文合集,而我的想法是把學理、學術上的東西與時尚、大衆口味結合起來。最後我們選擇了“經典大家對廣東説了什麽”這個角度,通過匯編名家筆下有關廣東和廣東人的針鋒相對的精闢言論,達到一種“衆聲喧嘩”、博古覽今的效果。這也是一本爲大專院校學生編寫的鄉土文化讀本。鄉土文化熱在中國剛剛興起,地方文化的蓬勃發展是中國本土文化復興的重要支撑點。編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借文學大家的號召力,吸引青少年瞭解和思考廣東文化的内核和基因,重新審視祖先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將其轉化爲現代廣東人精神的乳汁。

  記:書裏還收集了三毛、金庸、餘秋雨等“粉絲”衆多的作家筆墨,還涉及到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不是也出於招攬年輕讀者的目的?

  黄:這部書隱藏了很多關注點,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爲什麽加入書裏?因爲《牡丹亭》原作者湯顯祖曾被貶爲廣東徐聞縣典史,男主角柳夢梅是廣東人,這部戲與廣東有不解之緣。所以我們特地收録了第二出《言懷》的原文,還配上了現在炒得很火的青春版《牡丹亭》劇照及白先勇的介紹,這算是一種新聞手法吧。這個做法還是從你們南方日報系列報導《廣東歷史文化行》以及舉辦白先勇座談會獲得的啓發。而借金庸的《袁崇焕評傳》和《碧血劍》來宣傳袁崇焕,並加入京劇老生於魁智等出演袁崇焕的扮相資料,是因爲一般人對這個出生在東莞的民族英雄知之甚少。

絶不貼金

  “每個作家,無論是歐陽修還是龍應臺,無論他是褒是貶,都是一家之言,要做到公平就得把這些意見都擺出來。”

  記:書中收録的著名作家龍應臺寫的《我就這樣認識了廣州》,曾在網上引起很大争議,很多人説龍應臺在廣州錢包失竊純屬偶然,借自己的文名遷怒於廣州不厚道,您怎麽看?

  黄:我們在編書的時候就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能全是溢美之詞,要有各種聲音,當然特别是名人的聲音。每個作家,無論是歐陽修還是龍應臺,無論他是褒是貶,都是一家之言,要做到公平就得把這些意見都擺出來。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褒有貶,所以收進來,編者還在旁邊加了一個注釋:廣州的治安需要改進,但更需要改進的也許是各級部門“爲人民服務”的意識。

  記:但書裏還是好話居多,您不怕别人説您是專挑過去名人的好話往今天的廣東臉上貼金嗎?這是否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

  黄:如果我們連外界的關注和争論都承受不了,這才是真正的缺乏自信。每一種鄉土文化都不是完美的,我們没有刻意規避那些對廣東責難的言語,没有“貼金”,文化就是一種交流和争論,没有争論就没有文化。書裏面的聲音不光是讚揚或者批評,比如期望也可能是一種婉轉的批評,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新編輯、盤活過去的聲音,讓他們互相碰撞,發出回響,呈現一種歷史和現實的叠映。

  記:《廣東九章》裏很多資料都已經出版過,這會否造成出版資源的重復建設以至内耗?

  黄:我們做的並不是前人工作的重復,我們的做法是把文獻和現在的潮流和視野結合起來,以前的典籍没有引起注意,跟編輯手段陳舊有關。比如張九齡開鑿大虞嶺造福後世的良苦用心、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陸皓東的被逮供詞、孫中山的《留别粤中父老昆弟書》,無不體現出粤人對於國事民生的熱情與擔當。而書裏收録的最新文章,包括學者何博傳的《珠三角與長三角優劣論》,對廣東的發展前景有精到的論述,極具説服力。如此一來,廣東的“前世今生”歷歷在目,歷史就變得鮮活可感。

  其次,通過重新“出土”這些典籍,也讓人找到了廣東人精神的淵源。例如廣東人對先進文化的渴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包容、進取的文化心態。古代南貶的有學問的士大夫如韓愈就很瞧不起廣東,但廣東人並不因此心有芥蒂,而是將這種名人效應發揮到極致。韓愈在陽山只呆了8個月,遠近文人都跋山涉水前往求學,陽山本地人更是感戴銘記至今,陽山縣城内至今有賢令山、韓公祠、望韓門、景韓亭、韓愈路等。潮州成爲一方人文淵藪也始自韓愈,潮州山水皆因他而改姓韓,足爲表征。

  蘇東坡:嶺南户户皆春色。

  樑啓超:中國各部之中,其具國民之性質,有獨立不羈氣象者,惟廣東人爲最。

  孫中山:吾粤之所以爲全國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進取心之堅强,不在物質之進步,而在人民愛國心之勇猛。

  蘇曼殊:廣東人有天然媚外的性質。

  魯迅:革命的後方便成爲懶人享福的地方。

  潘光旦: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奮發有爲。

  胡適:革命策源地的廣東尚且守舊如此。

  林語堂:復南下而至廣東,則人民又别具一種風格。

  鐘敬文:爲什麽偏偏生長在這文化落後、蠻繚舊邦的嶺南呢?

  老舍:廣州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

  金庸:我也是嶺南文化的一分子。
 
争議本源

  “大衆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野越來越模糊,《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這些流行歌曲,你能説它不是經典?”

  記:廣東改革開發以來屢屢被“大衆評審”推上輿論的PK臺,被視爲俗文化的重鎮,您覺得原因何在?

  黄:廣東文化的主力一直是大衆文化,香港電視、鄧麗君、武俠小説等等曾經遭到禁錮的東西都是從廣東傳到内地的,當然其中還包括一些思想上的示範作用。北方文化站在精英和主流的角度上,肯定會和這種大衆文化發生碰撞,這裏有一個話語權問題。但大衆化是不可規避的潮流。

  記:今天也有很多人説廣東學術文化衰落了,只能像餘秋雨所形容的“早茶和花市”一樣滿足日常性消費,您對此認同嗎?

  黄:我記得上世紀60年代周揚也提出過“廣東應該成爲中國第三個文化中心”的説法。我的看法是大衆文化雄厚的地方,精英文化必定會趁勢而起。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不都是從坊間開始興起的嗎?不過隨着時間的推進,大衆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野越來越模糊,《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這些流行歌曲,你能説它不是經典?中國的電視史能繞過“超女”這一段?我看繞不過。金字塔没有一個寬闊厚實的塔基能有塔尖嗎?有了這麽多厚實的大衆文化現象的積累,才有高端的學術文化。

  記:《廣東九章》已經引起很多讀者的注意,趁熱打鐵您接下來準備做什麽,出個《廣東九章續》嗎?

  黄:《廣東九章》不會出續集,但我準備繼續編一套書,可以叫《打工者看廣東》,還有《白領一族看廣東》,聽完名人大家的評價,我們也需要聽聽小老百姓的聲音。但首先是要做好這本書的宣傳,我們準備學“超女”搞互動,請讀者發短信一句話評論《廣東九章》。在讀者的反饋中,一定有尚待發現的真知灼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人們反思:廣東如何從文化層面上保持當年策源地的作風和氣派?果真如此,就達到目的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