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瀚墨評介 >> 詳細内容

筆境兼奪寫山川——讀董幟强的山水畫

http://www.CRNTT.com 2007-08-22 02:50:55 黄唯理

董幟強國畫 《晨牧》

  認識董幟强,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時,他已是個在中國畫領域引人注目的青年畫家。 

  在我眼中,董幟强是位既具靈動與活力,又不乏平常心並勤奮努力的山水畫家。這些年,他雖然也辦了多次的個人畫展,出版了幾本個人畫集,但並不過分張揚,更無夸張造勢。他並没有利用其聰穎的資質在時代大潮中“與時俱進”地弄潮一番,而是静心地一再進修學習,常常獨自走進大自然,或忙完公務後在燈下傾情地畫下一批批畫作…… 

  近日,當我再進入董幟强的畫室時,又看到了一批令人感動的新作。 

  首先,我感受的是董幟强畫中透出的真誠之氣—一番深情專注下賦予作品的山情水性。 

  山水畫之境、勢、韵首先來自於畫家對自然的體悟與情感。明人唐志契在其《繪事微言·山水性情》中曾道:“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山水之勢,“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矣”,“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爲了得真實的山情水性和自然神韵,董幟强幾番深入中原、西北,足迹踏遍整個黄河流域。期間,他並非去做一種姿態,或去找一點小情調,而是真誠地貼近大自然。積累了十餘年厚厚的一册册速寫本及夾於其中的段段文字,記録着他對自然生活的真實感受。 

  在歷史與文化的坐標上,中原是中華民族版圖上的一塊帶有神秘色彩和令人向往的地方。長城、黄河、黄土地在中原三位一體地組合着,成爲中華民族的幾個重要象徵和精神家園。 

  正是這歷史與文化厚土的感召力,使董幟强數年前便創作出令其成名的感人作品—黄河系列創作。正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精神與壯舉感染,使他近年又沿着“紅軍路”踏入野地荒原並創作出傾注了深厚情意的新作—“歲月峥嶸”系列作品。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説:“藝術的真摯程度對藝術感染力的大小的影響力比什麽都大。”我想,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心入山川,正是董幟强作品可貴並具影響力的原因。 

  縱觀歷代山水畫作,大多以全景式構圖表現山之環抱起伏之境,水之濤濤瀠洄之勢。品讀董幟强的山水畫後,我發現其畫有一顯著特徵,擅於以局部的小景去表現出自然的恢弘、廣闊的意境與氣度。在他的多幅畫中我們可注意到,他並不去重復傳統的竪幅式“三高”、“三遠”之類的程式化構圖形式,而是選取自然中的秋深高樹、野澗豀石、激石懸流、楓林閒居等令人向往的小景題材,並喜以横幅式的飽滿而整體構圖形式,既表現了人與自然的親近、和諧,又能以小見大地表現山川的氣勢。這種以小景展大氣魄的獨特立意,在當今看慣了小景小情、大山大景的觀者中,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董幟强早於80年代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國畫係山水畫科專業,與張彦、安林等爲學友,同期受教於林豐俗、劉書民、郝鶴君諸教授。數載“寒窗”苦讀使其充實了中國畫技法和修養。其後,他又北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遊學於賈又福、楊力舟、薛永年、郎紹君等名家門下。這段歷經南、北的求學經歷爲其日後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學養及技法基礎。 

  博納廣汲,南爲體,北爲用是董幟强山水畫的又一特徵。我們注意到他的山水畫在統一風格中又呈現出豐富的語言與方法。其一,是筆墨色的處理手段:董幟强是個善於運用筆墨色技法表現山情水色的畫家。他身在南方,受嶺南名家的熏陶,他的畫既師造化又能融會濃淡交融、墨塊顔色交織的嫻熟技巧,使畫面産生墨潤而筆連一氣呵成的效果。此外,他又能關注江南、北方畫家的長處使自己的技法、筆墨語言更豐富,更精到,氣度感更强。其二,是構圖及虚實的運用:在一些畫幅中,董幟强融入現代藝術的搆成方法,使畫的面貌産生新的視覺效果。如在《大河東去》一畫中,爲把大河這一主體突出,將水、雲、石以搆成、融合方式連爲既簡潔又渾厚的一體,産生“黄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此外,其畫對於黑白灰的布局與經營也頗有特點。一般的山水畫對畫中的“中心”點留白的處理多以“虚”法。而董幟强將白“實”化,在留白的畫眼處,大膽地以水色交融的技巧,時而渲染、時而交織、時而淡勾,使畫眼處産生計白當黑、虚實相通、有無相生的藝術效果。 

  畫如其人,董幟强的成功既得益於其勤奮與執着的個性,又得益於其靈動與廣納的思維。他既重視筆、墨、色的語言開拓,又重視作品的意境營造。清人布顔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曾有這樣的論述:“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雲,‘境能奪人。’又雲,‘筆能奪境。’終不如筆、境兼奪爲上。”確切地説:董幟强正從追求筆墨情韵,邁向筆境兼奪。 

                                      乙酉金秋於夢山居 

  (黄唯理 廣東畫院專業畫家、藝術評論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