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研究型出版的提出及其創建途徑

http://www.CRNTT.com 2007-11-23 10:18:20 齊峰
  中國出版業的體制改革,經過十餘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長足發展,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暴露出不少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一些制約改革發展的根本性障礙日益凸顯,深刻地揭示出改革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在我國出版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如何既能順利突破體制制障,又能有效規避各類風險;既符合中國出版業的實際需要,又順應國際出版業的變化潮流,是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中國出版業面對的重大現實課題,也是一直以來困擾中國出版人的難點問題。本文以此為前提,提出研究型出版的概念,並試圖通過對研究型出版的創建意義及其途徑的探討,為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

  一、內涵及特徵

  出版要發展必須創新,要創新就必須研究,研究是創新活動的基礎,創新是出版發展的引擎

  所謂研究型出版,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兩個效益為驅動力,以提高企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為著眼點,以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對出版現狀、特點及今後發展趨勢做出深入的分析、理性的判斷,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及時發現現實問題,有效扭轉錯誤傾向,進而探尋並逐步形成符合出版實際的科學發展規律的系列理論創建活動。作為一種新型出版業態,研究型出版具有如下主要特徵:

  正確理論的指導性。由於注重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研究型出版總是表現出不斷分析、總結、研究、論證的特徵,因而在出版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能夠立足于產業的現實條件,通過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事先做出適應新環境、新形勢要求的發展規劃,對中長期戰略目標、目標實現的條件、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解決問題的方案等等均能夠做出符合實際的科學預見和分析論證。由於出版行為均有科學的預見和理論的指導,研究型出版的發展始終呈現出科學、理性的特徵。

  實踐行為的科學性。由於研究型出版的任何創新活動均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特別是研究工作又在具體的創新實踐過程中能夠及時跟進,並不斷探索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因而出版業的實踐專案必然是反復論證而非盲目冒進的,實踐行為必然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進行的,實踐過程也必然是井然有序而非雜亂無章的。這種在科學出版前提下的實踐活動,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必然加大,而實踐付出的成本也就因此而相應減低。

  出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研究型出版不僅僅具有良好的市場適應性,同時更具備引領市場和創造新市場的能力。它不僅具有參與“紅海”競爭的實力,而且能不斷開拓出新的領域,吸引其他企業進入“藍海”,實現競爭者的共贏。研究型出版靠研究力的不斷提升來增強出版企業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競爭力,因而其經營管理方式時刻體現出人文性、科學性和規律性的特徵,出版業也由此始終保持著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態勢。

  在繁榮景象的背後,如何讓出版業的“下一步”走得更堅實,是出版人正在思考的問題。

  二、概念提出的背景

  出版作為一項創新性實踐活動,無論是創新所應具有的水準,還是創新所需要的空間,都需要理性的研究活動作為先導或及時跟進

  1.出版自身的學術性決定了創建研究型出版的必要性

  一個出版企業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否在特色中獲得發展,取決於對相關出版理論研究的重視程度,取決於理論體系的成熟程度,特別是其研究成果的轉化水準。久負盛名的商務印書館,秉承王雲五先生“輸入新知,發揚國故,普及文化”的教育理論,基此探究自己的出版理論,在他的主持下,出版適應時代的教科書、工具書、翻譯出版世界名著,整理出版有價值的古籍。《萬有文庫》、《大學叢書》和《叢書集成》問世,使商務印書館成為對當代中國文化有貢獻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基於自身專業優勢,以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特色而在國內出版界始終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以品牌立社成為眾多出版企業的經營方略,但在實踐中,能真正脫穎而出的出版單位並不多,究其原因,是我國的出版理論研究無論在水準還是分量上均明顯不足。一是重視程度不夠。在出版界,分析出版形勢、鑽研出版理論,探究出版規律的風氣還沒有形成。二是研究水準滯後。我國出版領域有分量的著作目前還為數不多,高水準的編輯學和出版學理論存在著嚴重斷層,代表性的學術著作和科研成果明顯缺位。

  2.出版的創新要求決定了創建研究型出版的重要性

  創新之於出版,是由出版業的本質特性和發展需求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版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較之于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產業化水準,尚存在許多複雜的矛盾和突出的問題,究其原因,創新能力的不足是一個根本因素。單從產品創新上講,我國出版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無論在數量還是品質上均明顯滯後於發達國家。版權貿易興旺的十幾年間,我國出版業依靠大量引進國外知識產權,有力促進了國內文化的繁榮,但由於缺乏在內容上自主創新的能力,中國出版業仍然主要靠人口數量促成的市場潛力獲得競爭優勢,在國際出版業中仍處於低端集團,而且長期依靠版權引進推動內容創新,中國出版業在承受大量引進帶來的巨額成本的同時,自主創新能力也面臨著逐漸弱化的危機。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基於連續幾十年的投入和調整,已經構築起知識經濟的高門檻,逐步形成了在國際出版物市場環境下成熟的創新體系。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大牌出版企業的實力大都通過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顯示出來,英國的牛津大學出版社、德國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義大利的蒙達多利出版集團分別通過向世界各國輸出辭典類圖書、科技類著作和“大眾市場平裝圖書”的版權,把持著各自在出版物市場上的地位。

  3.出版的時代環境決定了創建研究型出版的現實性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出版業正面臨著日益複雜的內外環境。一方面,正在邁向現代出版產業的中國出版,必須走與國際接軌的市場化道路,積極參與國際出版業的市場競爭,而我國出版業的國際市場地位和競爭水準卻不容樂觀。與發達國家的出版集團相比,我國出版企業規模和實力都整體偏弱。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荷蘭等出版強國的大型出版集團幾乎壟斷了國際圖書市場的某些圖書品種的生產和銷售,他們的出版活動,影響著整個國際出版物市場,而近年來我國年圖書營業總額也只相當於發達國家一個出版集團的營業水準。諸如美國的麥格勞-希爾出版集團、讀者文摘公司,德國的貝塔斯曼出版集團,日本的講談社等在世界文化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出版企業,我國迄今還沒有一個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出版集團。與此同時,國外出版業憑藉其雄厚的實力和資本優勢,逐步向我國出版市場擴張,中國出版企業面臨著與國外強勢企業爭奪本土市場的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革,對中國出版業提出了適時應對和快速反應的新要求。國內經濟、文化日益強勁的發展勢頭,使中國出版產業不得不積極適應不斷變化著的自身環境:一是體制環境,多數出版單位將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二是市場環境,絕大多數一般圖書於世紀之交先後進入買方市場以來,近兩年中小學教材教輔也終於進入買方市場,這將迫使一批出版社改變經營戰略;三是流通環境,計畫流通格局已經打破,但統一規範、競爭有序的流通格局的形成尚待時日;四是資訊環境,新型產業鏈、新型發展業態開始在出版的商業運作中有所表現;五是人才環境,人才流動對於智力產業效益流動的決定性作用,使及時調整和完善內部機制成為出版企業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國內外出版環境的巨大變化,正在對中國出版業提出新的發展要求。中國出版業只有不斷隨環境變化做出相應的轉型,才能完成時代賦予的發展使命。但同時必須認識到,這種轉型的過程是艱難而複雜的,它不僅涉及改革開放政策、法律法規制定等宏觀政策層面,而且更要求在管理模式、資本運作等微觀經營層面以及出版資源配置、出版物生產、出版物行銷、出版物流通、出版人才培育等具體實務領域做出與形勢發展相吻合的必要轉變。因此,惟有通過扎實的立足於目前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的系統研究,確立起符合我國出版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才能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實現中國出版業的科學發展。

  4.出版的現實狀況決定了創建研究型出版的緊迫性

  從上世紀90年代下半葉起,在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出版業經濟增長滯緩,品質效益低的特徵卻日益凸顯,多數出版企業的各項效益指標在不斷下滑,庫存積壓和退貨現象日趨嚴重。個別專業性較強的出版社由於多年來效益持續負增長,有的不得不放棄自身的專業優勢,紛紛轉向效益型品種的生產,有的出版企業生產和經營甚至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這種現象的產生,暴露出我國出版產業當前存在的顯著弊端,一是產品結構失衡。地方出版集團的圖書產品大都仍以教材、教輔為主,相對於大眾出版和專業出版,教育出版的比重高達70%以上。二是出版市場失範。由於規範、有序的產品流通格局還沒有形成,出版市場上追風逐熱的現象普遍,出版物的散、濫、差特徵明顯,在出版物品種數量激增的背後,是大量的重複出版行為,與此同時,出版企業為追求利潤,生產方式由精耕細作轉向廣種薄收,出版物整體品質明顯滑坡等等。我國的出版市場呈現出市場投資而非消費拉動型的非正常發展態勢,整個出版業面臨著戰略調整的歷史重任。

  在當今出版面臨矛盾激蕩和開創全新局面的戰略調整時期,研究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諸如釋疑解惑的“點津”作用,把握發展規律的“引領”作用,總結實踐成果的“提純”作用,洞悉事態局勢的“開啟”作用,提供決策依據的“參謀”作用等等,都是現實條件下每一個中國出版企業定位立身的使命需要和尋求發展突破的必然選擇。

  教輔出版,是許多出版社的“重中之重”,但是“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做法還是有些冒險。

  如何抓住讀者的心,是研究型出版的最終落點。

  三、創建途徑

  目前多數出版集團均設立了專門的研究部,然而必須看到,創建研究型出版的活動迄今還沒有在業界見到明顯的成效。

  1.推行研究共同體

  “共同體”(community)的思想發端於德國社會學者藤尼斯,其核心理念就是“分享”,而研究共同體,就是旨在樹立起“學會分享”的新的研究精神。

  研究共同體作為一種制度形式,其創建有賴於與之相適應的機制:一是確立起共同的研究願景。二是消除共同體成員之間的組織智障。三是建立良好的分工與合作關係。研究共同體強調研究過程中與研究結束時的反思行為,從而實現研究活動“在反思中成長”。同時,研究共同體講求研究與實踐合一的研究方法。

  現實環境下的中國出版,其科學發展訴求的順利實現,需要解決許多困擾出版人的重大問題,比如如何構建本土化而又具開放性的中國出版產業體系;如何實現中國出版物市場與國際的接軌;如何切實提升出版物的品質等等,這些問題都不是理論界和實踐界能夠各自承擔並獨立解決的問題,而需要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共同探索,因此,“面向‘問題’而不是局限‘主義’”,是中國出版現實對所有出版從業者——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期待。基此,以“對話”為特徵、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共同體,應當是當下探索構建研究型出版的一條可行之路。

  2.組建課題研究團隊

  目前我國出版研究的主要力量是院校師生,設立研究機構的多數出版企業,其研究人員也大多兼職從事企業的其他工作。但是,由於基於效益的考慮,出版企業目前大都推行量化指標的評價考核方法,因而當實務與研究發生衝突時,做出退讓的往往是研究。其作用難以得到切實體現。

  課題研究團隊是按照企業事先確定的研究方向、時間要求、成本指標、 交付成果、效益回報等要求,實現企業課題目標的組織。團隊人員多數為專、兼職相結合,根據研究課題的難易程度、成果效益以及成本投入,設置其團隊研究的時間。

  課題研究團隊遵循指導、監督相結合的組織構建原則。構成團隊的主要組織形式,一是作為課題研究最高決策機構的課題指導委員會。委員會確定研究課題的總體目標,對研究實施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矛盾做出最終調解和裁定,對諸如課題計畫的變更、研究資金的落實、課題責任人的任命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二是作為課題研究計畫執行主管的團隊負責人。負責人在課題時限內合理調配相關研究活動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對階段性成果進行評估,並依據評估結果對研究計畫做出相應的調整。三是對課題研究進行考察的課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對研究團隊的研究活動進行必要的考察和監督,並對指導委員會做出的必要修改意見提供直接依據。

  3.設立專項研究資金

  我國曾將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作為判定其是否為“研究型企業”的重要標準之一。據調查表明,按照9%的投入比例,我國出版業中可冠名為“研究型企業”的為數寥寥。從出版研究的現實狀況看,我國出版業並不缺乏研究院校,最缺乏的是企業資助、共建、獨資創立的研究基地,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都遠遠不夠。

  專項資金作為對研究工作的支援重點,要求其納入研究工作專項資金管理,全部專項用於出版課題的科研工作,在保證重點科研專案研究需要的基礎上,主要用於人才和與研究工作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上。資金的管理執行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結餘留用的辦法;資金的使用遵循量入為出,擇優支援,保證重點的原則。資金的籌措可通過企業投入、申請補助、貼息貸款等方式多管道籌集。資金的設立方式,可直接在企業內部隨自身研究機構的設置,由企業自己投資為主而長期創設;也可在企業外部根據課題研究性質、研究團隊存在的時間,由提出課題計畫的各企業視完成課題的需要籌資設立。專項資金設立後,要制定出規範細緻的資金管理辦法,同時組建監督檢查機構,對資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實施全面監督。

  專項資金有責任、有義務發揮對研究資源的戰略導向作用。一是通過科學的方式引導研究人士圍繞出版前沿和戰略需求開展長期的自由探索和科學研究。二是通過資金的平衡與協調功能,促進專案、人才、基地的有機結合,實現研究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通過資金的黏合與輻射作用,有效促進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研究領域的合作。

  4.建立人才儲備庫

  人才儲備庫與傳統的接替規劃有很大的不同,是以服務研究工作為立足點,遵循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的規律,從總體上為企業發展需要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潛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人才儲備庫的建立是一項分步實施、逐層遞進的系統工程。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吸納選拔。出版企業一方面要眼睛向外,加大引進和引智工作的力度,同時,企業的每一個部門組織要承擔起基於工作效績舉薦人才的責任,及時向“人才管理委員會”提交本部門的儲備庫人選。二是分析評估。由“人才管理委員會”對儲備庫候選人進行立足自身優勢和發展需求的深度評估。三是開發培育。“人才儲備庫”的成員接受培養的時間取決於其所需開發能力的成熟程度。

  (作者系山西出版集團總裁、山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