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王雲五的三個“出版錦囊”

http://www.CRNTT.com 2007-11-25 12:01:41 俞曉群
  王雲五先生逝去已經28年了。近聞他的《岫廬八十自述》在大陸出版,不由得勾起我對這位前輩的追思。雖然政治時空的隔絕切分了一個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使我以往對王先生的認識是那樣的局部和零碎;但這一輪“和諧社會”雅音,總會給我們多難的民族帶來更多的福祉。 

  我知道王雲五,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天,偶爾在一家古舊書店見到一大堆早年王先生組織出版的“萬有文庫”。出於個人的愛好和出版工作的需要,我一連跑了幾趟書店,將一摞摞泛黃的“萬有文庫”捧回辦公室,其中有《古微書》《世本》《新儀象法要》《路史》《詩地理考》《算經十書》等。說實話,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王雲五。那是一種“文化精神”的癡迷,因爲我見不到王先生的形象,只是從董橋的文章中知道他“矮矮胖胖像個大冬瓜”;也無法瞭解王雲五更多的個人歷史,即使從金耀基的文章中知道,王先生有那麽多的稱號:“大出版家、教授、民意代表、社會賢達、內閣副總理、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我只知道閱讀與出版,在這一層意義上,王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經足夠豐滿與豐富了。 

  20年來,我編輯“國學叢書”、“中國地域文化叢書”、“書趣文叢”,直至“新世紀萬有文庫”,數量已逾千種。返身與王先生比照,總有一種“大不及”的感覺,不僅數量不及,理念的延拓也始終難以躍出王先生早年劃定的範疇。在王雲五驚人的出版構建面前,我時常陷入沈思;甚至想到,在現代出版的意義上,王雲五的許多思想,好似一汪清泉,終日噴湧,不舍晝夜;我們這些後來人,取一瓢飲,就會汲取很多營養。 

  在我的案頭上,放著王雲五先生三件東西,我稱之爲“出版錦囊”,它們對我的影響真是太大了。  

  第一個是王雲五爲“萬有文庫”撰寫的《印行‘萬有文庫’緣起》一文,其中談到,出版文庫的目的是爲中國的家庭建立圖書館,爲社會的中小型圖書館設了“基本書目”,旨在建立一個個有效的社會閱讀單元;文庫的規模巨大,第一集即收書2000冊;爲了精選各種治學門徑之書,如百科小叢書,國學小叢書等,特聘請胡適之、楊杏佛、張菊生等30余位名家投身其中;文庫採取經濟、簡裝的方式,使“前此一二千元所不能致之圖書,今可以三四百元致之”。尤其令人震動的是王先生創建的“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和“四角號碼檢字法”,均應用于文庫的編排、分類、檢索之中,使之成爲現代中國典籍整理的開蒙之舉。當時,美國《紐約時報》稱讚王先生是“在界定和傳播知識上,最具野心的努力”;“萬有文庫”也被認定爲當時世界上在編的最大規模的文庫。 

  第二個是王雲五暨當時商務印書館龐大的書目,以及令人歎爲觀止的作者名單。我把它們整理出來(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裝訂成冊;每逢遇到新選題、新專案,都會拿出來對照一下。結果我發現,從古至今,從中到外,我們的絕大部分工作都跳不出當時的題目;古代典籍與傳統學科就不用說了,即使是所謂新學科、新門類,也大多可以找到相應的學術源頭。最讓我沮喪的是“作者名冊”,正應了那句“年年歲歲書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老話,舊符新桃的更叠是自然規律,傷感的緣由卻在文化超越的無力與學術團隊的落寞。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李一氓先生曾經將古籍整理的結果劃分爲文學、哲學、經濟、藝術等十個門類,包括43個書目《中國文學史》《中國音樂史》《中國繪畫史》《中國小說史》《中國佛教思想史》等等。他深情地說:“假如有一天這40來種研究著作都出版了,我們的古籍整理的局面將大爲改觀。”有趣的是,當年王雲五也出版了一套“中國文化史叢書”共42種,其中有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顧頡剛《中國疆域沿革史》、胡朴安《中國文字史》《中國訓詁學史》、李儼《中國算學史》、白壽彜《中國交通史》等。直到今天,這些書還在再版,還是某些學科領域的必讀書或里程碑。兩相比照,書目是類同的;在作者的環節上,一定會引起今人更多的思考。 

  第三個是上世紀30年代,王雲五先生在出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之時,首先出國考察半年,到了9個國家。回國後,他立即向商務印書館董事會提交《科學管理計劃》。這個計劃不得了,王雲五由此被稱爲“將西方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理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前不久,我把這份“計劃”整理出來,裝訂成冊,時常翻看。它很有價值,起碼很有欣賞價值,即使在今天,許多內容依然會讓我們汗顔不已。王先生開篇即寫道:“本館對於同人之待遇,雖尚有可增進,然在世界各國中實居上乘,而管理方法實居下下。因只知待遇,不知管理,結果必至待遇不能持久,愛之適以害之。救濟之道,舍從速采行科學管理方法,別無他途。科學管理法系對於社會,對於雇主,與對於被雇者,三方兼利之方法,現已爲歐美各國勞資兩方公認,甚至過激如俄國,近亦積極采行。”正是在這次考察中,王雲五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文章的標題是“爲苦難的中國,提供書本,而非子彈”。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個“出版錦囊”,其中蘊含了許多既定的與規律性的東西,不受時空與時勢的改變。    

  (来源:《文彙讀書周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