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出版社編輯的新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07-11-26 03:39:24
  在一次年輕編輯的聚會上,有人問斯格拉斯蒂克出版社的執行編輯大衛•列維森,為什麼你這次的穿著比上次要正式得多。萊維森開玩笑地說:“是因為我們的老闆會聽到我們的這次聚會。” 這個回答代表了當今美國一代編輯的心思。他們極富創新精神,但也要受到公司等級制度和圖書銷量的牽制。這是在媒體飽和與公司兼併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第一代編輯,也是率先感受數位化和兼併所帶來的多樣性的一代。
 
  很久以來,年輕編輯就是書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過去幾年,企鵝、普特南等出版社的合併加速了業界的一些變化,一個新的階層已然形成。超大型出版社的崛起意味著編輯必須比以往更加明顯地成為公司具有某種才能的人才,能夠在固定的經濟評估和部門制度的體系下工作。年輕編輯在這樣的出版社裏也有了以前的編輯夢想不到的機會,同時也是對他們工作的新的挑戰。是專才更是通才現代的年輕編輯必須嘗試新鮮事物,還要深入瞭解行銷和推廣人員的工作。回想第一代編輯,雖然他們成長的環境要受到巨大的媒體影響,但編輯還是固守圖書文本至上的信條。他們敏銳、有理想、有書本氣,不乏消費意識和媒體意識,同時也深諳內容為王之道。對年輕編輯而言,由於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有所差異,因此他們也有不同的看法。7年前,有一群勇敢的人進入出版界,他們可以稱得上是先鋒,他們率先打破出版的歷史桎梏,敢於與流行文化為伴,取得了讀者對編輯內容的認同感和商業利益的統一。現在35歲以下的年輕編輯在經歷了兼併潮後,發現面對著的是前輩沒有碰到的複雜問題,也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去解決。新一代編輯需要發揮雙重作用,包括作為編輯和行銷雙重職能的員工,有銳利的眼睛和睿智的銷售頭腦,有遊說名牌作者和獲得資金支持的能力。現在大家都認同後兼併時代編輯的工作要與商業交織在一起。編輯在出版的整個過程中,甚至早在簽約前,都要與行銷部門溝通。創新思維引領潮流編輯在瞭解普通百姓想讀什麼之後,會出版這樣的圖書,雖然他們會受到跟風出版的指責,但按照市場去做出版的做法成功的幾率更大。而且編輯們開始知道如何將贏利圖書轉為主流圖書。皇冠出版社一位編輯說,我們的決定有一半是對的,有一半是錯的。但我們考慮問題時要更為審慎。現在的年輕編輯更像出版人。而用小布朗出版社一位編輯的話,你必須為出版一本書而爭取機會,否則它就會死去。編輯需要熟悉多個領域並有零售技巧,他們關注市場,但更注重贏利,同時編輯也更多地參與到了宣傳作者的活動中,如為作者建立宣傳網站。“作新一代的編輯,要避免只是一個編輯”,這句話時時刻刻給編輯敲響了警鐘。獨立出版社的合併帶來的不只是商業上的變化,在龐大的出版集團中,年輕的編輯常常要分管跨領域的出版,這是以前的編輯沒有遇到的問題。哈珀科林斯出版社的執行編輯蒂姆•杜根說,我們中很多人都必須是通才,這是發展方向。許多年輕編輯不僅要負責小說,也要負責非小說。杜根本人不僅要負責普利策獲獎者的傳記、足球明星的作品,還要負責兩部小說的出版。事實上,編輯負責的圖書主要依據他們的口味,而不是根據圖書的類別劃分。文學出版和商業出版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更模糊了。編輯的書桌上可能放著育兒和詩歌兩個不同類別的書。布魯姆斯伯裏出版社的執行編輯吉利安•佈雷克說,我們都喜歡尋找機會,我們10個想法中總有一個會成為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和新鮮事物。掌握網上先機編輯還擁有另一個他們的前輩沒有的武器,即網路。編輯要參與到作者的宣傳中,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利用網路宣傳,如有的編輯會為作者建立網站宣傳作者和她的新書。

  現如今,許多年輕作家都將自己的作品在網上發表,(要知道,要想在《紐約客》這樣的雜誌上發表專欄文章簡直比登天還難。)編輯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找到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另外,儘管數字出版不是權宜之計,但大多數編輯都相信數位化出版會產生驚人的影響。後兼併時代人們對年輕編輯最常有的想法是,他們總是頻繁地更換雇主,目的是為了有更大的影響或更多的薪水。但進一步瞭解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不是這樣。超大型出版社的時代不僅孕育著變化,實際上,編輯可以選擇去的出版社在減少。一直以來編輯中有三分之一是從做記者、學術或其他行業開始,可現在的編輯幾乎所有都是一直在圖書業任職的。

  他們有堅強的信念和冷靜的思考,甚至有時還執拗地按規矩辦事。但隨著出版部門的不斷更迭,年輕編輯表示經常有別的出版社找到他們。Knopf出版社的出版人南茜•欣克爾表示,我在公司已工作了10年,工作的地點已變更過多次,我需要記住的就是,要適應變化,每天都走進公司辦公。有全球出版思維雖然編輯都渴望與成名作者合作,但發掘新作者也是一個秘密武器。
 
  編輯一直都在為此努力。但找到新作者,尤其是留住老作者的難度都增加了。因此,如今出版社的編輯,至少在他們的職業初期,都更像雜誌的編輯。他們需要尋找新的想法並努力找到適合某個主題的作者,而不只是被動地篩檢代理商的建議。在兼併大潮中的年輕編輯,除了留住老作者和尋找新作者,同時還要將編輯工作與行銷想法結合。一位編輯開設了適合十幾歲年輕人閱讀的“Push”出版品牌,只出版尚未發表作品的作者的著作。沒想到,在網上留言版上,年輕的編輯和無數的年輕人都在上面發帖或留言。對許多編輯而言,找到新的讀者意味著編輯新的圖書形式、像實用性的非小說一樣的細分圖書、流行文化和跨越不同圖書類別的新領域,如針對大學畢業後的讀者。Broadway出版社就出版了《30歲前應該知道的30件事》等書,而這些都是以前的出版中沒有涉及到的。當然,新作者和新讀者只是編輯考慮的一部分內容。但一位編輯說,我最擔心的不是到底有9000萬讀者還是9500萬讀者,我擔心的是所有的9000萬讀者都在讀同樣的9本書。為此,年輕編輯往往會從全球視角考慮。他們不像原來那樣和現有作者保持緊密聯繫(還可以進口國外作者著作),也不再只考慮特定市場(還要用於出口),跨國出版現象越來越普遍,正有越來越多的書在全球同期上市。

  1910年,《紐約時報》編輯馬克思威爾•帕金斯在向總編解釋離開報社到出版社供職的理由時寫到,我知道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報業人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人們不相信新聞人能夠願意安靜下來接受一份平凡的、沒有波瀾的生活。我卻盼望著這種改變,因為我渴望正常的生活。一個世紀之後,當我們再讀這封信時,會驚訝地發現,出版社的編輯已發生了變化,每日的工作都被節前的宣傳活動、與代理商的午餐和行銷會議擠滿了。原先平靜的工作不復存在了。

  (來源:中國圖書商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