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影印《四庫全書》與數字出版

http://www.CRNTT.com 2007-11-27 05:29:26 孫曉暉
  共三萬六千二百八十三冊的《四庫全書》,其規模亙古未有,涵蓋了18世紀中期以前中國文化的基本典籍,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歷經200多年的戰火洗禮和時代變遷,《四庫全書》現僅留存三部半,而以原架、原函、原書形式存世的僅有文津閣本,為使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四庫全書》在行將遷入新的石室金匱永久珍存前得以化身千百,造福學界,商務印書館在新世紀初再次動議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得到了國家圖書館的認同和大力支持。在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影印工作於2005年年底如期完成。
 
  然而,在影印之初,出版者卻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
 
  其一,不能因出書而毀書。文津閣《四庫全書》底本是國寶,珍藏在國圖,要出版,既不能用影印機複印,也不能用掃描器掃描,那樣都會對原書有所損傷。高端數碼照相設備的問世解決了非接觸式翻印底本的問題,商務印書館採用高端數碼照相設備進行拍攝,採用數位技術,在非直接接觸的原則下,對珍藏在國家圖書館的原件進行了資料處理,真正做到了對國寶文物的毫髮無損,全息化保存全書形態。隨後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單頁數字編碼,保證每單頁編碼的唯一性,為建立全書基本資料庫打下了堅實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是進行圖像處理,包括清除原本文字著色不均、污漬、透字等等問題,使文字清晰度恢復到抄錄初期水準,版面乾淨如新,而且借助於大容量電腦存儲,解決了速度和品質問題。
 
  第二,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出版面臨投資的壓力與風險,解決這一風險還是需要通過數位製作與印刷技術的引進和運用。商務印書館在20世紀曾4次計畫影印《四庫全書》,卻都因技術和條件的限制沒有成功,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文淵閣《四庫全書》從上世紀60年代著手,先分輯,後整合,先後歷經20年,始告成功。商務印書館這次從立項到首套面世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完全得益于數位技術的應用。 

  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工作委員會決定採用先進的按需印刷方式進行出版,這樣不僅可以在市場不確定情況下,保證專案的完成,也可以完成出版規劃中的各種版本和專題的出版。為減少不必要投入,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工作委員會考察了全球所有的按需印刷設備,採購了技術最成熟、品質最穩定的產品,採用德國最新技術,實現按需印刷,在嚴格遵循歐盟檔案保護標準(即保證原樣一百年不變)的前提下與國外廠商密切合作,進行印刷,再按高標準裝訂,還投資了專用的印製基地。通過三年多的運行,總結出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數字出版經驗,如今,已擁有了一套“一切出版都為可能”的解決方案。今天,四庫全書的出版正穩定地在先訂購、後生產,零庫存的狀態下順利運行。數字製作與按需出版不僅提高了圖書出版的品質和速度,而且大大減少了前期投入,降低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投資的壓力與風險。
 
  第三,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的市場在那裏?198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首次推出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洋洋1500冊,大陸先後引進230套,上世紀90年代內地出版社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縮小翻印,先後銷售了上千套。雖然文津閣本自有其價值,但文淵閣本影印本的大量存在無疑大大壓縮了前者銷售的市場空間。要想生存,必然另闢蹊徑。數字印刷為我們提供了多種可能。這種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實現個性化印刷,可以做到按需出版。這樣,在掌握整個資料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或應客戶的要求或為客戶進行設計,開發出多品種的系列產品。如《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為我國正在進行的大清史工程提供了諸多方便,藝術類叢書彙編也可以為業內人士帶來便利。《四庫全書》畢竟是一部巨制,買得起,也不一定藏得下,這是一個現實問題。系列產品的開發則可以使國寶走入一般家庭。 

  隨著文津閣《四庫全書》價值的認同及學術、文化的進步,更多的整合和專題出版還會不斷湧現,立體化開發、多形式出版、廣泛地合作、開放型經營,是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出版的基本手段,四庫全書的出版以豐富的產品線和多樣的出版形式,開發、培養出了一片藍海。今天,《四庫全書》之所以能化身百千,滿足市場上各種不同的需求,也是得益于技術的進步,這些不同版式、不同內容的圖書,是在既定編輯原則下,按科學的分類,在自主開發軟體支撐下,依託大型資料庫進行內容、版面的排定與設計,版面處理規範統一,分毫不差,最大限度地保證從函、冊、卷、頁先後順序的準確無誤,避免了人工作業的顛倒或遺缺。印刷方面,實施按需出版,全書採用數位印刷設備,既可以實現篇幅大小變化,還可以實現單套個性化生產,可以滿足購買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現代數位出版技術使《四庫全書》這樣的大型文化工程真正做到時間省、品質高、產品線廣。
 
  可以說,《四庫全書》這部千秋巨制、文化瑰寶的文化價值和作用正是在現代數位出版技術的關照下,才得到了全新的創造和體現。
  
 (来源:《光明日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