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地方出版社生存須過四道關

http://www.CRNTT.com 2007-12-15 08:43:33 王桂科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軟實力”這一重要命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出版人的重要歷史使命。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出版業的改革和發展必然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地方出版社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模式,面臨多種選擇。地方出版社在其生存和發展的路徑選擇上要著重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係:制度變遷、制度選擇與制度安排的關係;傳媒、出版與圖書的關係;內容、管道與現金的關係;資金、資產與資本的關係。
   
  出版企業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國有企業,其從事業轉企業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法規還有待完善,需要研究並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出版企業特點的保障措施和法規,如列作特殊法人,規定其權利和義務,並給予其相應的政策優惠等。
改變身份尚需制度保障
  
  制度變遷是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對制度實行新舊更替的過程,是從一種“起點式”的制度變更為一種效益更好的“目標式”制度。制度變遷,簡而言之,就是改革,是對體制、機制等方面的變革。
  
  2003年6月底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會議,按照十六大要求部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拉開了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序幕。中央在提出對宣傳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改革的總體思路中,將文化單位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益性文化事業,一類是經營性文化產業。對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改革總的要求是轉企改制,面向市場,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地方出版系統近幾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是組建出版集團、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單位。改革開放以來,國企的改革走過了這樣的過程:計畫體制(統購統銷)——放權讓利——撥改貸——利稅分流——承包——改革、改組、改造——現代企業制度——混合所有制。與此不同的是,出版社要從事業單位中走出來,轉變為企業單位:供給制——生產事業經營制——黨組織附設下事業單位——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局社分離、集團、總社——企業。2004年3月,中國出版集團整體改制為企業(人民出版社除外),同年,遼寧出版集團、廣東出版集團轉制為企業。
  
  單位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人的身份發生了變化。過去單純的出版人變成了出版商,變成了生意人,這是一種很大的變化,一定意義上是一種跨越。出版社具有雙重屬性,意識形態屬性決定其產權屬性,產業屬性又要求其必須走向市場。
  
  企業的核心是“產權”,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單位的關鍵性難題是兩個置換:一個是資產的置換,一個是人身份的置換。
  
  制度常常表現為非均衡狀態,即制度供給和制度需求的不一致,而制度變遷是對制度非均衡的一種反映。對轉制的出版企業,國家已在政策上給予了一定的支援,如轉制的出版企業可以免除三年企業所得稅等。但從制度安排層面來看,出版社從事業轉企業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法規還有待完善:一是產權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如何解決資產的授權經營和監督管理;二是建立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三是出版企業的冗員、人員安置、員工身份置換、歷史債務和社會保障等;四是改革的成本的支付來源和支付管道等等。目前,出版企業的計劃經濟痕跡不濃,在市場上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還不強。同時,出版企業轉制後,其履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職責沒有變。出版企業的特殊性顯而易見,出版企業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國有企業。所有這些,均需要研究並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出版企業特點的保障措施和法規。例如,可專門就出版企業的特殊屬性,參照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制定《特殊法人法》,將出版企業列作特殊法人,通過立法規定其權利和義務,並給予其相應的政策優惠。因此,出版社的發展,相應配套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十分重要。
 
  涉足新媒體幹得好了是“數錢”,幹得不好是“燒錢”,關鍵問題在於尋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在這方面美國出版商比我們先行一步,而且更貼近市場。我們的差距不在技術上,而是在市場的經營運作能力上。
涉足新媒體關鍵選模式
  
  近年來在西方國家,傳統媒體面臨著衰退的趨向(美國傳媒業將其描述為“Decline”),新媒體發展迅猛,但新媒體的收入又不足以彌補傳統媒體丟掉的市場份額。2000年6月至今,美國有7萬多傳媒從業人員失業,CNN曾經在一天當中就裁員400人,NBC在今年9月的一天之內裁員高達700人,時代雜誌今年裁員250人。報紙的發行量每年減少3%~4%;廣播、音樂、DVD等的受眾和消費都在下降。據統計,近5年來紐約有3.4萬傳媒從業人員失業。但相對於其他媒體來說,圖書出版業則保持比較穩定的市場態勢。哥倫比亞大學斯納思•斯克林瓦森教授認為,圖書、報紙和期刊等紙介媒體的優點是其他媒體難以取代,在5個“B”開頭的情形裏:bedroom(臥室)、bathroom(澡房)、beach(沙灘)、bus(公共汽車)、boiler room(鍋爐房)就不適宜使用電腦。因此,圖書出版市場並沒有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走向衰落,而是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出版業是傳媒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出版業包括圖書、報紙、期刊、軟體、網路等。圖書出版業要不要介入電子出版、網路出版呢?我認為,必須介入。但問題是,怎麼介入?什麼時候介入?涉足新媒體幹得好了是“數錢”,幹得不好是“燒錢”,關鍵問題在於尋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在這方面美國出版商比我們先行一步,而且更貼近市場。比如,當我們還在開發內容資料庫時,而他們早就解決了內容資料庫問題,現在開發的是客戶資料庫,即怎麼利用管道賣出去,實行客戶管理。我們的差距不在技術上,而是在市場的經營運作能力上,即商業模式上。
  
  圖書出版包括大眾出版、專業出版和教育出版。教育類圖書,尤其是教材本身就存在相當大的市場容量,而且這個市場相對較為穩定,對教材市場份額的追求無可厚非。西方國家的教材大都由大的出版機構所壟斷並維持較固定的市場態勢,如培生集團、麥克米倫公司等就是較為典型。目前,地方出版社圖書出版結構的主要問題是教材與大眾類圖書、專業類圖書的不配比,大眾出版、專業出版依然是薄弱環節。改變並優化圖書出版結構,是地方出版社面臨的又一選擇。
 
  現在的出版社往往進入這樣一個怪圈:出版社在市場上發行的圖書越多,資金流卻越短缺。出版社資金流不順暢已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不少地方出版社已出現資金鏈條斷裂的現象。這個問題已嚴重地掣肘著出版業的發展。
“三王成霸”才有“兩個1”
  
  2006年全國共出版圖書233971種,比上年增長5.17%;總印數64.08億冊,較上年增長-0.9%;定價總金額649.13億元,較上年增長2.67%。全行業年末庫存44.59億冊,524.97億元,分別增長4.98%、8.71%。總的來看,中國圖書出版市場仍然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但是,出書總品種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可謂汗牛充棟。這說明單本圖書的印刷量、發行量呈下降趨向,產品同質化嚴重,庫存量在增加,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滯脹狀態。一方面是總供應大於總需求,另一方面是市場有效供給不足。
  
  出版社是內容的生產者、提供者和經營者,其產品的核心是內容。內容為王,就是內容要創新。圖書出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行為。熊彼特把創新的內容表述為新產品、新方法、新市場、新資源和新組織。創新(innovation)不同于創造(invention),創新來源自人的新的思維、新的構思、新的觀點的引領,其本質是對現有的超越。創新是不可複製的。模仿、跟風,導致市場上圖書同質化嚴重。
  
  出版社在產品內容的選取上,只有兩條路可選擇:要麼做No.1(第一),要麼做Only 1(唯一)。而要走好這兩條路,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創新。沒有創新,那你只能做一些別人也能做的事情,即使能做起來,也不可能很成功。沒有創新的產品內容,要麼捲入同質化競爭,被市場的浩淼煙波所湮沒;要麼盲目進入市場,在與強大對手的競爭中鎩羽而歸。因此,內容創新已成為出版社最稀缺的資源。
  
  從內容層面講,自主的策劃能力、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和行銷能力很重要。出版社就是通過編者把作者、讀者有機地聯繫起來。有好的作者,出來的作品卻沒有讀者,就是無效勞動;有讀者,卻找不到合適的作者和作品,就是有效供應不足。所以,消費者的需求主宰著市場,為適應市場的需求,出版社必須進行流程再造,使出版流程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讓出版物適合市場的需求。編輯的功能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字編輯和加工,不是為編書而編書,而是為讀者而編書,為市場而編書。因此,要把每本書作為一件產品,作為一個專案來運作,編輯應該是圖書出版整個產業鏈中的組織者和操作者。因此,每個選題、每本書或每套書,就是一個項目,編輯就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和經理。項目負責制的產生,正是基於這種原因。
  
  有了好的產品,還要有好的銷售管道。新華書店是圖書發行的主管道,各類圖書批發市場、民營發行企業、各種圖書銷售門店和圖書館臧書配售是重要的銷售管道,網路電子商務則是新興的銷售管道。出版社對銷售管道的要求是暢順、穩定、快捷,而且資金回籠快。
  
  目前,圖書出版普遍存在著“四高一低”的現象,即庫存高、應付款高、退貨率高、費用高,利潤率低。出版社的盈利空間已十分有限,賺錢難。因此,有人說出版業已告別了幸福時代,進入了微利時代。
  
  現在的出版社往往進入這樣一個怪圈:當出版社在市場上發行的圖書越多,資金流卻越短缺。出版社資金流不順暢已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不少地方出版社已出現資金鏈條斷裂的現象。這個問題已嚴重地掣肘著出版業的發展。出版社的經營成果最終反映在現金流上,地方出版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實現三個為“王”,即內容為王、管道為王、現金為王。
  
  上市融資、兼併聯合等都是資本層面的經營活動,將為出版企業的規模化和多元化經營提供一個更高層次的選擇。當然,資本經營不可能人人為之,不可能遍地開花,只能是少數人進入,多數人參與,將來的結局也許會是整個出版產業的重新洗牌。

  資本雙刃劍下翩翩起舞
  
  目前,地方出版社的出版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圖書出版資源地區分佈不合理,專業出版配置不合理。多年來,圖書出版發行呈現地方割據的局面,各自封閉,各自為戰,小而全,大而全。此外,地方出版社出版資源配置不合理還表現在產品結構、市場結構、資產結構、制度結構和人才結構等多個方面。
  
  絕大部分地方出版社尚處於資金經營的層面。提高圖書發行的市場周轉率是提高出版資金周轉率的必要前提,所以,出版社的日常經營活動是以產品和資金為核心的。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教材降價和教材市場的激烈競爭已使教材在出版社中的支撐地位岌岌可危,紙張漲價、庫存增加和退貨率上升更是令地方出版社的資金流雪上加霜。
  
  通觀當今世界,兼併聯合風起雲湧,資本的分割、聚集和重組,少數大型跨國公司橫空出世,產業資本迅速調整。表現為:一是橫向整合,同行業企業紛紛聚合,造就一大批行業巨頭;一是縱向整合,上下游企業相互兼併,出現具有產業主導地位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資本經營壯大企業實力,是現代企業成長的重要方式。
  
  資本性擴張與兼併聯合是西方發達國家出版業的一個重要趨勢。這種趨勢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資本市場融資;二是同業並購擴張;三是資源與管道壟斷。西方國家的大型出版企業並不僅僅將經營目標限於本國或只限於圖書市場,大都是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它們不僅在出版主業上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而且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通過收購兼併、聯合重組等手段,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企業聯合體,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優勢互補,共用市場份額,實現多贏。貝塔斯曼公司就是在股票市場上獲得豐厚回報並通過大舉並購擴張而成就今天的規模的。在我國,上海新華、四川文軒已成功上市,轉變為公眾公司。遼寧出版集團即將上市,江蘇出版集團等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畫之中。上市融資、兼併聯合等都是資本層面的經營活動,將為出版企業的規模化和多元化經營提供一個更高層次的選擇。當然,資本經營不可能人人為之,不可能遍地開花,只能是少數人進入,多數人參與,將來的結局也許會是整個出版產業的重新洗牌。
  
  資本經營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企業自身積累,利用經營利潤轉作資本;二是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發行有價證券募集社會資本;三是通過收購兼併,擴大存量資本支配範圍。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經營,可以有效促進經營活動。資本經營表現為五個方面的功能:一是籌集資金的功能,公司以較低的成本通過資本市場籌集大量資金,將分散在社會公眾手中的資金轉化為企業生產經營和建設資金;二是優化資源的功能,利用市場機制,發揮資本的調節作用,重新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資產結構;三是擴展規模的功能,促進企業充分利用資源,擺脫生產規模和市場分割的約束,利用資金上的優勢實行市場擴張,開闢新業務、新市場,對外實行兼併聯合;四是創新制度的功能,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後上市,就必須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公眾公司,必須按相關法律的要求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五是降低風險的功能,發行股票募集的資金,不必還本付息,可由公司長期無償佔用,社會投資者與公司共同承擔經營和投資風險。
  
  但是,資本經營不是“靈丹妙藥”,不可能“包治百病”。資本經營走入誤區,就會形成金融投機,最終導致企業毀於一旦。因此,證券市場是一把“雙刃劍”,既存在高回報,也存在高風險。股票上市也存在著如何趨利避害、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