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章 陽光風雨後



  一、初出國門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裏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增廣見聞,擴大學術視野是比較困難的。司徒所生長的時代,很長一部分時間都是在閉關鎖國的政治背景下度過的,盡管改革開放以後,國門已經打開,中外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但他那時還處在攻讀學位的階段,没有時間和可能踏出國門。特别是他原來所學的第一外語是俄語,自上世紀60年代以後,隨着中蘇關係的冷談和惡化,這種語言使用的機會大大地减少。而他所從事的歷史地理和區域文化地理研究與海外的同行交流相對較少,這些限制了他的對外交流。

  但這種情况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有了明顯的改變,特别是隨着他學術地位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擴大,他的學術影響也超越了國界。如上述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爲美國、法國,以及東南亞一些研究海南島問題的學者索取和引用,他對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以前很少人關注和涉足的領域,特别是他這方面的成熟之作《廣東文化地理》的出版和它的影響,爲他踏出國門,與海外的同行進行交流鋪平了道路。

  1996年11月第三届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在新加坡舉行。他得到會議組織者的熱情邀請,參加這一次全球性的客家學的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學者200多人,集中在港口城市新加坡,探討客家作爲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歷史、語言、社會、宗教、遷移、民俗、經濟等各個層面,是一次大型的學術活動。他提交了《廣東客家人何以選擇東南亞爲海外移民首選對象》的學術論文,並爲會議的組織者所肯定和采納。實際上,此前1992年9月,他已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二届國家客家學研討會,提交並在會上宣讀《環境感應與客家文化在粤東北的發展》論文,收入1994年面世的謝劍、鄭赤琰主編《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爲他進入客家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這一年的11月,司徒和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以及梅州地區的一批客家學者從廣州經香港,前往新加坡。這是他第一次踏上海外學術交流的旅行,心情特别激動。在香港的啓德機場,他們坐上了國泰航空公司的班機,飛越了寬廣的南海。從飛機上的窗口向外眺望,南海洋面上碧波盪漾,南海諸島就像一個美婦脖子上的項鏈,鑲嵌在翡翠般的大海中。一群一群的白腹  堅鳥鳥在島礁上盤旋,還可以看到我國强大的艦隊在南海上游弋。作爲一個以大地、海洋爲研究對象的地理學者,在他視覺空間裏所展現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樣的神奇,那樣的富有感情,望着飛機下無垠的大海,他的心情和盪漾的波浪一樣起伏、激動不已。

  經過大概四個多鐘頭的航行,他們終於扺達花園般的新加坡國際機場。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位處於馬六甲海峽的邊緣,這座城市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的要衝,主要以航運作爲它的經濟命脈。走下飛機,在通往住地的高速公路上,兩邊盡是摇曳的高大的椰樹,姹紫嫣紅的鮮花,萋萋的芳草地和清新的空氣,在熱帶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的美麗、風采動人。

  新加坡的人口主要是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並占了當地居民的大多數,以英語和漢語作爲官方語言。因爲華人是居民的主體,所以處處都感到中國文化主流地位。特别是粤方言非常流行,所以很多人説在新加坡没有异國他鄉之感,這句話一點也不過分。在出租車、公共汽車、旅遊景點,很多遊客和導遊都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或者臺灣。那裏人的服飾、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還是一派中國的風情,特别是很多廟宇,甚至大街小巷、商店照樣供奉着趙公元帥、關羽等,無論是超級商場,乃至士多小店,都留給這些財神爺一個最中心的位置,并且平時都點燃蠟燭,供奉着香菸、水果,這個風氣並不亞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城市。

  生活在新加坡的不但有廣府和福佬係的華僑,還有大量的客家的華僑,這是選擇這裏舉行世界性客家學研討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閩粤桂等地的客家人在這裏擁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和相當的經濟實力。客家的華僑在這裏從事種植業、採礦業、商業貿易和其他實業,對這塊原來英國的殖民地開發、建設功不可没。新加坡後來能够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華僑華人,其中包括客家人也滴下了他們辛勤勞動的汗水,才澆灌出這塊土地上花團錦簇般的纍累碩果。

  在學術研討會期間,司徒在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指出粤東北以梅州爲主的客家人由於東南亞與嶺南地理條件、歷史過程的相似性,由於歷史上自明清以來華僑開拓東南亞歷史的延續性,以及在客家人大本營梅州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互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在鴉片戰争後發展到一個更加尖鋭、激烈的地步,大量的客家人被迫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東南亞也就成爲客家人移居海外的最重要的地區之一。他特别指出客家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變遷和客家文化的形成,乃至客家文化海洋性的特點等,都與客家人入居東南亞各個海洋國家,特别是和祖國大陸保持着千絲萬縷的經濟、文化、社會等聯繫而分不開的。他的這些見解得到與會者的認同。北京大學著名的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專家陳炎教授也出席了這次盛會,并且在司徒宣讀論文以後,當即向他表示,把客家文化的海洋性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相聯係是一個很有見解的結論。

  在分組討論會上,司徒針對其他代表的論文作了發言,指出從多學科、多層面研究客家人和客家文化,適應當代科學從分析走向綜合的潮流,有助於提高客家學研究整體水平。他的見解得到與會者好評。參加這次大會的除了學術界以外,還有客家華僑的頭面人物、地方政府的官員,實業派的首領,故也是一次客家人的聯誼會。後來在新加坡最著名的大飯店舉行酒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時任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也出席了這次酒宴。會後還攝影留念,幾百人的場合,使用旋轉式的攝影機,很快完成了攝影程序,每位與會者都得到了一張長長的照片,作爲這次難忘的會議的珍貴紀念。

  會後他們和同來的幾位學者遊覽了新加坡港口。這個亞洲最大的轉運港之一,萬噸巨輪匯集,高大的龍門吊沿着碼頭一直延伸到老遠的地方,大量的礦石、原油,各種重化工材料等在這裏轉運;不同國家的旗幟,操着不同口音、膚色各异的海員都在這個日夜喧騰、非常繁忙的東方港口裏集中,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薈萃了東西方的文化。爲了讓遊人觀賞巨港的壯麗景色,當地還特别開通了過港的纜車,遊人可以從高空鳥瞰這片水域所展現的種種風光,從那密密麻麻、森如立竹的桅杆飄颺的旗幟上,可以領略到這個港口的繁忙和它的顯赫地位。

  他們越過港口的上空,到了新加坡著名的旅遊聖地聖陶沙。這是新加坡一個最富有吸引力的旅遊點。它是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結合而著稱,那裏有新加坡歷史博物館,主要是展現新加坡開埠以來的歷史過程,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中國人民移居新加坡、開墾這片熱帶土地的歷史和貢獻,也有新加坡人民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和日本侵略者鬥争的歷史。在這裏也看到了很多在内地没有的廣東人,以及新加坡人生活的歷史圖片。如在新加坡的作傭工的廣東三水的紅頭巾和順德的自梳女。她們離開故土,在這裏充當城市的傭工和建築工人。這些婦女的頭上都披着一塊紅布,勞動時就放在肩膀上,走路時,蓋在頭頂上,作爲一種標誌,人們稱她們爲紅頭巾。在那裏還有新加坡歷史人物蠟像館,展示爲開發這片土地作出貢獻的當地人或者華僑的圖片、文字説明和蠟像,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他們的風采,他們的貢獻和壯麗的奮鬥史。這個歷史博物館是做得最成功的一個旅遊亮點 ,也是當地實行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教育的一塊基地。這種模式和教育方法值得内地人認真的學習和傚法。

  新加坡以獅子作爲城徽,高大、巍峨花崗岩獅雕像巋然聳立在港口聖陶沙的中心位置上,周圍飾以霓虹燈,入夜時霓虹燈發出耀眼的光芒,更顯示出獅子的雄壯、威武和蓬勃的活力。遊人每到這裏都會把照相機的鏡頭對準這個高大的石雕。不僅如此,當地的旅遊工藝品很多都以石獅作爲選題的對象,舉凡鈕扣、背心、旅行袋、帽子,一切有標誌意義的用具、服裝、小商品等都印上了石獅的形象,成爲每位遊客都會携帶的紀念物,當地的旅遊業由此也得益匪淺。

  二、英倫之旅

  2000年12月,司徒得到英國撲樸次茅斯大學建築與房地産係邀請,偕同夫人賀德坤女士踏上了英倫之旅,到樸次茅斯大學進行學術訪問。此前他的女婿曹軍建和女兒司徒志妍已經赴英留學,女婿是在樸次茅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女兒是在南安普敦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們住在英國最大的軍港城市樸次茅斯,這是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因爲第一次大戰之後西方主要的海軍强國在那裏簽訂了著名的《樸次茅斯條約》。這個條約對各個國家的海軍噸位作了限制性的規定,特别是對戰敗國德國的海軍力量作了很大的限制。以後這個法西斯國家完全突破了這個條約的約束,大力發展海軍,作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軍備競賽的一個重要舉措,《樸次茅斯條約》成爲一紙空文,但對於這座城市來説,倒因這個條約而爲世人所熟知。

  另有一個最重要的事件是1944年6月,同盟國爲了打敗德國法西斯曾在法國的諾曼第登陸,百萬大軍主要是從樸次茅斯港出發,强渡英吉利海峽,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自此大量的人員、軍火和後勤補給品源源不斷地從樸次茅斯港運往西歐戰場。第二戰場的開闢使得德國法西斯面臨着東部的蘇聯和西部的同盟國兩面的夾攻作戰,自此以後,德國法西斯節節敗退,翌年4月30日德國柏林國會大厦的上空終於插上了蘇聯的國旗。爲諾曼第登陸而捐軀的十萬名同盟國士兵長眠在諾曼第的海灘上,樸次茅斯作爲這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的出發點也由此名揚天下。

  位於市中心樸次茅斯公墓大門聳立着一組高大的紀念碑,上邊雕刻着兩把長劍,以紀念那些爲這次登陸而捐軀的英國和其他國家官兵的偉大曆史貢獻。每當節假日都有很多人到墓前默哀,或送上花環、花籃,悼念那些爲人類的文明、進步、真理和正義而捐軀的烈士。

  司徒來到這座英雄城市,住了一個多月,和樸次茅斯大學建築與房地産係的教師交流了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區域發展與規劃等學術問題,參觀了他們的圖書館、實驗室,和係主任和環境學院的院長、著名的海洋學家路易·撒馬·史密斯(Louis Shurmer Smith)作了學術的討論,相互贈送了研究成果。

  司徒把他的《廣東歷史地圖集》、《廣東文化地理》等作品都贈送給了這個係的有關教師和環境學院的院長。對方也回贈了一部《歐洲歷史地圖集》。他有機會瞭解到樸次茅斯大學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

  司徒在大學的校園裏,在圖書館和課室、走廊等處看到,那裏的圖書館24小時開放,不僅是學生,外國的遊客只要帶上身份證件,就可以在裏面閲覽圖書,收集自己需要的資料。學生也很勤奮,寬敞的圖書館和閲覽室的過道之間,都坐滿了學生,他們非常投入地在讀書,作筆記,有些人在熱烈地争論有關學術問題,一些人圍成一堆,在繪製地形圖和城市規劃圖、土地利用圖等,根本看不到人在嬉戲、遊玩。他們中午也不休息,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只是吃自己從家裏帶來的午餐。午餐過後,又繼續上課,直到晚上,才離開校園,奔上回家的路程。這種嚴謹的學風和高效的學習與管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學術交流之餘,他們經常駕車參觀英國南部的重要城市,如倫敦、南安普敦、温沙堡、温切斯頓等城市。在倫敦,他們參觀了國會大厦、白金漢宫、海德公園、唐寧街10號、國防部,特别是大英博物館。這是聞名世界的圖書館和文化藝術的展覽中心,在那裏看到了人類歷史進程和它的各種各樣的珍貴的歷史文物,如古羅馬皇帝用過的石質的浴缸,埃及的木乃伊、古印度的各種經文,大量珍貴歐洲的石雕、各種武器、雕像、油畫、文書、地圖等,其中還有不少中國的歷史文物,如敦煌和西安古代墓葬中的壁畫、雕刻和各種歷史藝術作品,都是在大英帝國入侵中國期間,通過各種途經從中國掠奪或者收購而得,默默地向遊人展示這些歷史文化珍品的來歷和價值。

  司徒隔着玻璃,留連於這些人類文化遺産之中,仿佛回到了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古印度、中華帝國、古墨西哥和世界各地歷史時空。展覽館没有講解員,只有管理人員,實施有序而嚴密的科學保管。參觀者川流不息,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帶着不同的願望和目的,留連於這座世界最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很多人徘徊良久,不願離去。在博物館附近還排演反映古代歐洲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廣場戲,如十字軍東征、英法百年戰争等。

  在倫敦,他們登上了停泊在泰晤士河上“貝爾法華斯特”號巡洋艦,這艘巡洋艦在二次大戰時曾參加過反法西斯戰争和朝鮮戰争,巡航過臺灣海峽。退役以後,停泊在泰晤士河上,只要花上幾英鎊,就可以瞻仰它的雄姿。這艘排水量8000多噸的龐然大物,上下有十多層樓房那麽高,上邊的砲塔、導航、作戰、生活、文娱活動等設施,各種功能的分配和布局都非常嚴密和緊凑,裏面甚至還有手術室、郵電局,可以爲傷員進行臨時的搶救,可以收寄國際郵件,至少可以容納上千名官兵,儼然是一個小城鎮。裏面的雷達、各種通信、生活的、指揮的設施還可以發揮功能。爲了吸引遊客,還模擬當年戰鬥的情景,走上指揮室,可以聽到指揮員在下達命令,指揮施放水雷、發射砲彈和改變航向等各種口令,如:“左滿舵”,“右轉三十度”,“馬上施放魚雷”等作戰的指令。

  司徒望着駕駛室壁上的作戰地圖,心想這艘巡洋艦不知經歷過多少次戰役,特别是參加過朝鮮戰争的歷史,心情顯得有些沉重,至少也是它不光彩的一頁。像這樣一艘巨艦,歷史的教育作用和作爲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可以説是獨具匠心,諒已取得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他們在這段時間還參觀了英國女皇度假和臨時接見外賓的温莎堡。這座英國女皇的行宫座落在一條小河邊山崗上,屬寨堡式的建築,伫立在墨緑色的森林和絨絨的草地之間,建築非常别致,有很多個陳列館。它們共同的地方就是以兵器和皇室生活的歷史爲主,有很多由冷兵器所組成的兵器陳列館,折射出大英帝國以武力建立“太陽永不落帝國”的殖民過程和他們稱霸世界各地的歷史。放在這裏的每一件展品可能價值連城,也許浸漬殖民地人民的血和泪。它們不是大英帝國的光榮,而是一種耻辱。

  英國雖然緯度很高,差不多到了北極圈的邊緣,但是由於墨西哥暖流的影響,氣候並不十分寒冷,一月份是它最寒冷的時候,樸次茅斯氣温最低也不過是4、5度。但是那裏的空氣的密度非常大,當地的房子窗口開得很小,打開窗户,猛烈的寒風像冰冷的海水一樣灌進屋裏,故很多人冬天都不開窗。爲了調節空氣,只要拉開一個小孔,冷空氣就像流水一樣一灌而入,很快會降低室内的温度。每一家都有供熱設施,外面寒冷,但裏面却温暖如春,只要穿上一件毛綫衣或者一件罩衣即可。

  在這期間,司徒經常到住宅附近的公墓散步。那裏的公墓實際上是一座公園,裏面放着長長的凳子,築了休息亭。當地百姓都很有教養,講究文明和禮貌,特别注意保護環境,墓地的雪鬆上不時地爬上肥大的松鼠,兔子和各種鳥類有時候還跳到遊人的面前,絲毫也不感到驚恐,遊人常常投出面包和其他鳥食。這些小動物都養得很肥,大概和人的相處已經非常習慣,也從遊人之中得到它們全部的或者是大部分食物來源,這可以作爲人與自然、人與生物和諧相處的一個範例。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公墓的每一塊墓地,只有一塊墓碑,而不像中國土葬那樣是一個又一個的土饅頭。這些墓碑的形狀形形色色,除了書寫墓主人的姓名、年齡、職業以外,都有一張瓷制的照片,有的還刻上圖案,都是按照墓主人生前的愛好而繪製的。如果墓主人生前是一位海員,則刻上船錨的圖案;如果有些是運動員、是騎師,就刻上一匹馬;如果是小孩,則刻上他喜愛的玩具,如一只猫或者一只小狗,或者他喜歡的其他玩具。這可以説是一個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各種圖案林林總總,如果把它拍照下來,分門别類,追述墓主人的生平,他們的人生的價值和成就,完全可以寫一部西方墓葬文化的學術專著。

  樸次茅斯面臨着浩瀚的大西洋,海風非常猛烈。爲了領略大西洋風浪,他經常一個人跑到海邊,站在海岸的大堤裏面,眺望風烟滚滚的大西洋。一望無際的海洋,白浪如山,乘着猛烈的西風,排山倒海地冲向海岸,濺起陣陣的浪花,水柱有時候高達兩三米,大有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氣概。如果稍不小心被海浪卷到水裏,絶没有生還的可能。可以想象當年諾曼第登陸,情况是何等的艱險。

  作爲一個地理學者,他早知道在北極圈附近,在盛行西風帶的地方,西風的吹拂是多麽的强勁有力。這是世界氣候的一個重要特徵。怪不得從香港飛往倫敦的飛機,去程13個鐘頭,正好是頂着西風飛行的,而回程僅僅需要十一個鐘頭,這是順着西風帶返航的。這種風向隨着地球自轉而産生,在高緯度國家的海岸綫上,從海浪的咆哮之中,也得到了驗证。不但風浪非常巨大,而且從海上吹來的西風也非常寒冷,即使穿上厚厚的羽絨服,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的,但是冷風像冰水一樣,直往脖子裏灌,外出要戴上口罩、圍巾,只露出兩只眼睛。颳風的時候,他在海岸綫上一步一步把脚跟扎得實實的,一步一步地前進,生怕有什麽閃失。但是也有風平浪静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退潮,樸次茅斯港露出大片的海灘,海灘上留下很多貝類,只要彎下腰就可以撿到一桶又一桶的味道很美的各種貝類。這些貝類爲了適應寒冷的海水,都長得很肥,裏面的脂肪層特别厚,煮食的時候不需要放油。不但貝類如此,所有的魚類也都是長有很厚的脂肪,不管是蒸魚或者是烤魚,都不淋花生油或者其他食用油。這些水産品烤起來劈劈啪啪,冒出很多油,吃起來特别香。但是在海上撿貝要非常小心,因爲潮汐有時候會來得非常快,特别是天氣變化的時候,在海上撿貝一定要留意遠處的海水的動態,如果狂風一吹,海浪排山倒海地直卷而來,稍不小心,就可能被反復運動的海浪卷入萬丈深淵。

  此期間,他的外孫女曹語晴在樸次茅斯聖瑪利亞醫院誕生,司徒榮昇爲外公。語晴出自唐劉禹錫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却有晴”,寄寓父母對她吸收中西文化精華,博愛人間的希望。另外他還帶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即手頭上一個未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嶺南廣府、客家、福佬民係的比較研究”要在2000年底結題。他帶着項目結題報告的手稿,利用空餘時間,在這座城市的小屋裏完成了報告最後的文本,當他離開這個城市的時候,帶着這個成果回到了廣州。

  2002年6月,他第二次來到了英國,這次是休假。這時他的女兒已經從樸次茅斯搬到了著名的英國大學城牛津,住在一個叫做阿冰登(Abingdon)的小鎮上。這個小鎮離牛津有不到二十分鐘的車程,靠近英國文化中心。他在那裏生活了差不多兩個月。

  夏天是英國的黄金季節,和冬天正好相反,早上四點多鐘,天已大亮,一直到當地時間晚上9點,太陽才漸漸下山,白天長達十六七個小時,温差很小,非常凉快。泰晤士河在附近静静地流過,這條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河流是英國文化的源頭,流經牛津的這一段河面並不怎麽寬廣,但是河水清澈,兩岸整治得非常漂亮,河面上停泊着很多遊艇,生活安逸的當地居民,三三五五,一家大小,都躺在河邊的堤岸上,沐浴着夏日的陽光。

  在牛津,他最大的興趣是到牛津市參觀著名的牛津大學,好幾次乘車來到這個大學城,參觀了這所大學神學院、女子學院、皇家學院等。這個學校的圖書館裏的環境非常寬鬆,如果呆的時間長,可以憑着自己的護照,在牛津大學辦一個臨時借書证,在那裏閲讀或者借用學校的藏書。在這所大學裏,他特别留意其特殊的建築風格,哥特式的尖塔、寨堡式的山墻,墻壁的柱子上雕刻着杰出的歷史人物,有政治家、科學家、大主教等的塑像,是這所大學城最著名的標記。不少學院都是藏在四合院裏,從大門進去,中間是一片草地,裏面是課室或者圖書館,有些學院,可以任人參觀,有些學院得買門票,可見學校管理者的精明,把學校的品牌、名聲作爲一種經濟收入的來源。

  爲了節省開支,他不得不在一些學院前止步,只是進了大門,往裏面伸長脖子看看來往的師生,而没有機會進去參觀。但是這所没有圍墻的大學所洋溢的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它灰色的、爬滿了攀緣植物和那些久經風化的歷史人物的雕像,展示了800多年曆史的厚重文化積澱。他在這些古老的建築物面前徘徊良久,深深地爲這裏走出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類的文化精英,對人類文明和進步所作的重大貢獻而感到敬佩。

  由於離住地很近,司徒來這裏參觀了三四次。有一次花了整整一個上午參觀了牛津大學的植物園。雖然這裏處在高緯度的地區,但是也有很多世界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用人工氣候和其他人工條件移植到這裏,以滿足植物分類或者生態等研究的需要。這所學校在這方面的投入想來是很大的。

  另一個使他驚奇不已的是牛津大學的博物館,裏面展覽品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分工之精細、管理之良好,恐是世上罕有。這裏可以看到英國很多地學方面的成果,如數不清的植物標本、古生物標本、礦物標本,琳琅滿目。有的采集於幾百年以前,特别是地質方面的標本,更使他感興趣。不同地層古生物標本,從寒武紀的三葉蟲到中生代的恐龍,乃至近代達爾文環球旅行收集到的各種生物的標本都陳列其中,使他看到地球生命演化的鏈條,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生物到人類的進化過程和規律,都在博物管裏找到了滿意的答案。看到了科學的歷史和現實,真使人驚訝不已。如這個博物館的墻壁上掛着一只蒼蠅的神經放大了、解剖的照片,在約一平方米的圖面上,畫滿了數不清的紅紅藍藍的直綫,指示着蒼蠅的每一個組織部位、每一條神經、每一根細微的血管,把一個小小的蒼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研究者們對於蒼蠅的解剖、它的組織、它的功能,研究得如此深刻、如此全面、如此細膩,令人有觀止之嘆。科學的研究要這樣的認真、這樣的投入,才能够有所成就。這幅畫給他的啓發非常之深刻,顯示這所大學的科學家對做學問是多麽的嚴謹,不見有一絲一毫的馬虎。無論是古生物的標本,或者埃及的木乃伊,乃至現在一個蒼蠅的解剖掛圖,都給人以啓迪,給人以教育,更多的還是使人佩服不已。英國之所以能够成爲近代産業的摇籃,歐洲古老和近現代科學的中心,并且在世界上遥遥領先,這絶不是偶然的。

  第二次赴英的期間,他還到了英國中北部著名的工業城市伯明翰。伯明翰曾經是英國的一個重工業基地,以煤炭、鋼鐵而著稱,有“黑色區域”之稱。那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這個重工業城市烟囱林立,到處都充斥着黑黑的烟塵,因爲環境污染嚴重而得了這個稱謂。但是近幾十年以來,這個城市的工業結構隨着英國工業向海外的轉移,特别是技術進步和注意環境的治理,以及生態建設,“黑色區域”的帽子已經從這座城市摘下來。

  他們沿着高速公路,没有看到有冒煙的烟囱,進入市區,那裏也和英國其他城市一樣,街道非常整潔。走在大街上,活動了大半天,皮鞋還是雪亮的,粘不上多少灰塵,和國内一些工業城市,完全是兩種結果。在這座古老的工業城市里,他們參觀了教堂、廣場、博物館、超市,見到當地有很多印巴人。恰好在這一天舉行印巴人特有的各種風俗活動。這些印巴人舉着標語牌,拉着長長的横幅,由幾十部汽車和行人組成的遊行隊伍似乎在慶祝他們的某個節日,或者是争取他們的某種權力。遊行隊伍非常有秩序,没有任何衝撞和騷動的現象,一切都是和平的、有序的舉行,還不斷地向兩邊的觀衆,分發他們的特色食品。

  這座城市街市上没有涌動的人群,一切都那麽的安閒,那麽的有條不紊,這不僅是伯明翰,也許是整個英國社會傳統的、平和的和安閒的象徵,不像美國、日本充滿了動感、快節奏的風格,當然這也給人一種遲暮的感覺。這顯示了這個國家在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以後,進入了一個平静的、穩定的、和平的發展時期,這個城市可以作爲這種態勢的一個縮影。

  在英國這段時間,司徒還參觀了距離牛津不遠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出生地。這位英國一代名相,臨危受命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法國已經投降,歐洲大陸在德國法西斯鐵蹄的蹂躪之下呻吟的時候,他帶領全體英國國民,堅守了英國這塊反法西斯陣綫在歐洲的陣地。在倫敦遭到狂轟濫炸的時候,團結、號召全體英國國民,舉國上下,同心協力渡過了難關,最後在諾曼第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終於打敗德國法西斯,邱吉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英國人非常懷念這位卓越政治家,在他莊園裏,展現了這位首相不尋常的一生,特别從他少年時代懷抱壯志,報效國家,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所作的卓越貢獻,都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參觀者。司徒置身於這個巨大的莊園之中,從首相官邸和他家族顯赫的歷史也看到了英國幾百年傳統的歷史文化和英國民族的歷史興衰,這不僅僅是邱吉爾本人和他家族的歷史,也是英國産業革命以來歷史的縮影的一部分。

  在這段時間裏,司徒承擔了一個很重要的科研任務,即受廣東省地理學會的委托纂寫《地理學在廣東發展史》。這是廣東地理學界多年來的夙願,廣州作爲地理學在南方的一個重鎮,曾經是近代西方地理學首先登陸的地方。這裏培養了很多著名的地理學家,如黄秉維、周立三、周廷儒、林超、吴尚時等,建國以後又是學習蘇聯地理學一塊重要陣地,上世紀50年代在景觀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很多蘇聯地理學先進著作都是中山大學地理係老一輩的地理學家翻譯出版而影響到中國現代地理學的。50年代在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的宜林地的選擇中,廣東地理學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60年代創造的農業區劃的東莞經驗,稱譽一時。改革開放以來,人文地理學在我國復興,廣東的地理學者在這方面也作出很多具有開拓性的貢獻,特别是在城市地理、區域發展與規劃、區域文化與地理學史、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歷史地圖的編纂都有很多值得弘揚的成果。不少地理學者都希望有一部反映地理學在廣東從古到今發展歷史的作品。在多次地理學會的新年座談會上,各個單位地理學者都表達了同樣的願望,但是没有人能够承擔這個研究任務。司徒對地理學的各個部門、區域和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都很有修養,并且作出了重要貢獻,不但對地理學在廣東的發展有深刻的瞭解,寫過吴尚時、曾昭璇的傳記,編纂過《簡明中國地理學史》,《開拓·探索·前進》,主編過《曹廷藩教授紀念文集》和《地理學在中山大學70年》,還是《廣東省誌·科學技術志·地理學》的主筆之一,省誌是一件很嚴肅的編纂工作,并且角度特殊,需要有相當資歷和水平的人才能够作爲主筆。司徒既有這一系列牽涉到地理學在廣東發展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著作,又有對全國地理學發展歷史的把握,能够把地理學在廣東的位置放在全國的背景之下,加以總結。在2002年春節座談會上,大家一致推舉他爲這部書的撰稿人。司徒有了這些深厚的積累和學養,也爲衆望所歸。

  司徒不負衆望,當場接受了這個任務,並以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完成了寫作任務。這次來英國,每天晚上,家人入睡以後,他獨自在樓下的客廳裏一直寫作到深夜。在兩個月的時間裏,最後在遥遠的异國他鄉完成了這部差不多40萬字的著作。

  2002年9月初,他踏上了歸途。在這裏值得再書一筆的是,他的手稿因爲用繩子捆得四四方方的,通過倫敦希思魯機場安檢時,屏幕上出現的似乎是一包導火綫所捆綁的爆炸物。安檢人員攔住了他,走到另一個櫃檯上,把他的袋子拉開,實際上這是這本書的手稿,檢查人員揮手讓他過去了。這部書在2003年10月由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作爲地理學在廣東發展歷史過程和經驗一個總結性成果。該書出版後發行到全國各地的地理教學和科研單位,得到高度的評價。他們認爲這部書比前幾年中國地理學會所編的《中國地理學會90年》更有學術性、更有規律性的總結。這個評價也是中肯和恰當的。這部書還特别在2004年12月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上分發給每一位代表,這也是他對地理學在廣東發展一個重大貢獻。

  三、歸寧廣東兩陽中學

  2003年是司徒中學時代的母校廣東兩陽中學百年華誕,他回到了闊别多年的這所聞名全國的中學,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這所名校百年華誕到來之前,司徒應這所學校的邀請,撰寫了一篇題爲《髻山歲月最難忘》的回憶文章,刊登學校編纂的《髻山風華》紀念文集中。在這篇短文裏,他回憶了在這所學校求學的艱難的歲月,在這裏受到她濃厚的人文氣氛的啓迪,克服了經濟困難時期想象不到的生活上的種種磨難,在這個摇籃裏刻苦攻讀,立下了人生的志向,鍛煉了自己的毅力和體魄,從這裏走向了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神聖的殿堂。在這篇文章中,他傾瀉了對母校全部的感情,把她作爲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和對家鄉的情結所在,使人讀起來受到强烈的震撼、鼓舞和啓迪。4月,他受到學校領導的盛情邀請,回到他成長的地方。學校大門拉起“熱烈歡迎著名的史地學家司徒尚紀博士歸寧”的横幅,隆重歡迎這位校友回來。學校還專門辟了一個橱窗,用他的大幅照片,介紹了當年在這裏刻苦攻讀的事迹,後來在學術上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爲這所學校的師生樹立了良好的楷模。

  學校還專門安排了一場報告,校領導和幾百名師生參加了這個報告會。會上,司徒回顧了自己在母校成長的歷程,深深感謝那些培養、教育他的當年的師長和爲學校教育事業付出了勞動的員工。特别提到了這所學校的譚國良校長,在他的領導下,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很不幸,這位校長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離開了人世。司徒在講話中對這位校長表示深切的悼念,並以他對工作執着的精神勉勵在座的師生。另外,司徒特别講到在母校高中這三年時間,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在物質條件非常菲薄的環境之下,晚上點着煤油燈,忍受着蚊蟲的叮咬,堅持學習到深夜,有時沿着校前的公路,走出十多裏,踏着月色,互相提問,增加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非常困難的時候完成學業,并且順利地考上了中山大學。但他還没有達到自己高考第一志願的目的,所以在大學畢業22年後以不惑之年考上了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終於了却了當年高考的宿願,在後來的研究工作中,以母校的精神鞭策、推動自己不斷地奪取一個又一個的科學高地。

  這場報告給在座的師生强烈的震撼,大家都爲他這種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的奮鬥的精神所感動。報告以後,學生們紛紛圍上來,拿出自己的筆記本或者書本,請他簽名留念,大概有兩三百人接受了他的簽名。他在爲學生的簽名本上寫上了許多勉勵的話,年青學者應該勵志、立德,從智力、體格、人品等多方面來鍛煉自己,爲未來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從這個場面的照片可以看到,這些年青學生把他圍個水泄不通。這種熱烈的場面是他以前所没有經歷過的,這是他多年刻苦、辛勤奮進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實至名歸的。簽名一直持續到晚上,很多人不願離開會場,站在他身邊,提出了很多關於人生、勵志、讀書各種現實的和理想的問題。他憑自己的理解和經歷都作了令他們滿意的回答。

  司徒這次母校之行僅僅是這所名校百年華誕慶祝的一部分。當年的11月10日才是正式的校慶,他被邀請出席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在由當地的黨政領導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校友參加的慶祝大會上,他被邀請到主席臺上,和主席臺上的其他來賓一起被介紹給參加大會的師生。會後,他和那些分别了四十年的校友一起暢談别後的滄桑,各自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感受。他把自己1994年以來所寫的論文匯編《珠江文化與史地研究》,贈給了他當年的學友,還給母校圖書館贈送了他所撰寫的全部著作,包括早期的學位論文《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作爲“嶺南文庫”叢書出版的《廣東文化地理》、《吴尚時》、《嶺南海洋國土》,集廣東史地成果大成的《廣東歷史地圖集》,爲珠江母親河立傳的《珠江傳》和最新的作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成果的《嶺南歷史人文地理》等,累計有二十一部,是這所學校創立以來論著數量最多的一位作者。這些論著在這所學校校史陳列館裏占了一個非常顯著的位置,是校友們最注目的一個地方。

  在這次校慶活動中,當地還有一位著名的畫家,把司徒作爲“兩中五杰”之一畫在畫中,并且在這次校慶活動的展覽館中展出。這五杰其他四杰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副書記黄雲、中科院院士、大氣物理學家曾慶存、著名的語言學家黄伯榮,著名的油畫家蘇天暢等。很多人在這幅畫面前駐足、評論,成爲反映這所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個成果的標誌性的紀念畫,後來爲學校的校史館所收藏,并且在當地社會中産生重要的影響。參觀校史展覽的社會人士和觀衆都認爲這是和司徒的成就緊緊地聯在一起,他成爲當地的一位著名的人物。當地的傳媒,如《陽江日報》(2003年4月19日)專門采訪了司徒,特别是他的人生道路和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且以大版的篇幅作了題爲《建設面向海洋面向未來的漠陽文化——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司徒尚紀訪談》宣傳。此後,當地的《僑報》、《陽江畫報》和當地的電視臺也不時播出他在當地活動的一些新聞和報導。司徒深深地感念養育自己的家鄉父老,積極爲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出謀劃策。他作爲廣東省政府參事,對深埋在陽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挖掘和未來的開發利用等提出了不少可行建議,對陽江曾是海上絲綢之路一個港口和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提供重要歷史依據。特别是“南海一號”,被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中文系黄偉宗教授命名爲“海上敦煌”,後來這個品牌在傳媒披露以後,社會各界都非常認同。爲了打撈這艘沉船,司徒和黄偉宗教授一起,作爲參事建議,向省有關領導作了匯報,得到重視。這艘沉船的打撈工作正在進行中,也可以作爲司徒服務桑梓的一個具體的事例。

  他的家鄉爲了弘揚本族的歷史文化,組織了很多人力物力撰寫《司塱村志》。他作爲顧問,對修志的宗旨、體例、内容、框架等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寫了一篇序言,爲廣東省地方誌專家高度評論,并且經常抽出時間來參與村志編輯的討論。這部在當地罕見的村志,相信不久將會出版發行。司徒爲此而傾注的努力,也是對當地父老鄉親的一個貢獻。

  不僅是在廣東,而且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宗族的觀念是很强烈的。每一個姓氏都有輩份的安排,司徒是一個小姓,全國總人數大約有三萬人,主要分佈在廣東的開平、陽江,還有少數在臺山、新會、恩平,另外上海、浙江一帶也有這個姓。這個姓在他家鄉廣東陽江是一個主要支係,隨着輩份的延續,到了他們這一代,先人所定的輩份排列稱謂快用盡。近年家鄉父老爲了把輩份順序延續下來,特請他擬訂了未來若干代輩份的命名。司徒按照家鄉父老的意志,1999年審定了輩份順序,即“繼立凌雲志,保國定安家,名聲揚廣宇,光焰照中華”。這已寫進最近出版的《司塱村志》中,爲後輩使用。對這類有利於當地公益事業的活動,他都盡可能在百忙之中參與,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四、參政議政

  司徒原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以獻身學術研究爲宗旨,除了由於時代的背景,不得不卷進的政治運動以外,很少分出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活動。在他生平之中,從没有任何行政上的職務,他抱着不黨不政的人生方向,把最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歷史地理和文化地理以及區域發展研究的方向上。但是社會的發展和個人所處的背景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每個人所設計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也不能孤立在社會的背景之外。隨着他學術上地位不斷提昇和影響的進一步擴大,特别是隨着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方文化的研究和資源的開發與日俱增地提到地方發展的議事日程上來,這需要對這方面有造詣的專家學者來參與文化發展的戰略决策。

  司徒的學術造詣和聲望,很快被有關方面看中。2001年春節,他在英國的樸次茅斯時,被廣東省省長盧瑞華聘爲廣東省政府參事。這是一個參政議政的職位,也是一種榮譽。政府參事,建國以來即有,一直是安排社會賢達和名流,和一些著名的統戰對象的職位。如廣東省政府參事也只有30多人,有些是委任制,更多的是聘任制,聘期是五年,平時參與政府决策的諮詢和向有關領導提建議。他所在的中山大學,歷届省府參事也不過十餘人,他作爲現任的幾個人之一,也是其學術和社會地位一個標誌。

  他回國以後,參加了省參事室所組織的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多次外出考察,如對嶺南文化古都封開的考察,對湛江、雷州、徐聞、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察、對湘桂走廊、南雄梅關古道、乳源西京古道、對賀江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的考察,對“南海一號”沉船挖掘和以後作爲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考察等。他們經常冒着盛暑和嚴寒,奔走於嶺南大地。如2002年7、8月,在烈日、臺風和暴雨之下,長驅5000多公里,縱横20多個縣市,從廣州沿着西江和南北流江,以及北部灣沿海,達到廣西南寧考察南海海上絲綢之路遺迹遺存。又沿着賀江、南江(羅定江)考察這些古道的歷史依據和歷史地位等一系列的活動,發現了很多前人没有發現過的西江地區、粤西地區、雷州半島等地的歷史文化遺迹遺址、風土人情。這些掩蓋在歷史的風烟和荒野之中的遺迹遺址都被拔去了灰塵,擦亮了它們的品牌,爲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爲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他原來不黨不政的觀念,也逐步有所轉變。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參與了對省政府的議政,每年春節所召開的省政協會議、省人大會議,他都以省參事的名義列席了這些會議,對政府的工作報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起到了一個參事應有的作用。

  他還隨着省參事室所組織的活動,在2002年遠赴陝西、甘肅等地開展省參事之間的交流。2004年夏,又頂着長江下游的高温酷暑,考察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社會經濟發展的差异,到了南京、揚州、無錫、蘇州、杭州、温州、舟山、上海等城市,考察了那裏近年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並與珠三角作了對比,提出了廣東未來發展應該采取的一些建議,不但在政治上有所收穫,而且也開拓了視野,增廣瞭見聞。如果從學科、從專業出發,更是大有收穫。他們在西北,冒着風沙,遠涉敦煌、玉門關、陽關,領略了塞外大漠風情。2006年8月,作爲省參事文化組成員,奔赴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區,參觀著名三星堆文化遺址、都江堰水利工程,上峨嵋,下三峽,考察長江文化,並與珠江文化比較,對構建泛珠三角文化支持,獲益匪淺。

  作爲一名參事,他積極參政議政,特别是對廣東文化建設,開發文化旅遊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議。擔任參事以來,他每年都得到“積極貢獻奬”、“參事建議奬”等。由於他對地方歷史文化有深厚的積累和研究,參事室很多重要的文化活動,都少不了他的參與。他先後被聘爲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顧問、廣東省炎黄文化研究會、廣州市炎黄文化研究會、廣州市社科聯、廣東省社科聯等學術團體的理事等社會兼職。他的研究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區域科學等,涉及到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舉凡地理科學理論、文化發展理論、區域發展、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地方文化發展、旅遊的規劃,古村鎮的保護、海洋國土的開發利用、邊疆史地、地名研究與管理、地方誌的編寫等,他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和决策者。一年到頭各種會議不斷,但是他也深深地懂得時間的價值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盡可能减少參加那些不必要的會議,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放到他所感興趣的歷史地理、文化地理和區域發展與規劃等方面,并且在這些領域裏一步一個脚印地前進。到2006年底他獨著或者主編、參編的論著已達到30部,發表論文約200多篇,全部論著約880萬字。這不僅是他在所在的學院之首,而且在全校,甚至全省也是爲數不多的。2006年伊始,作爲《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之一的《泛珠三角與珠江文化》一書,即在叢書首髮式上獲得好評。曾昭璇教授滿懷激情地提交一份《頌》道:“這是我國近年少見‘文化學’專著。司徒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者,師從中山大學徐俊鳴教授和北京大學侯仁之院士,加上幾十年專心鑽研,晚年又與博士生弟子們漸向‘文化學’進軍。本書即可觀他的成功道路,是一本創新型的書,殊可頌也”。這些論著的數量和他所得到的高度評價,可以作爲他從事專業研究20年的一個總結,也是一個階段的圓滿的記號。當然未來還有更多的課題,有更大面積的科學的處女地,等待着他來開拓,他也將繼續辛勤耕耘,迎來一個個大有之年。

  自1978年重返康樂園以來,他20多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學習和工作,絶少過節假日,有時連春節也没有休息。一年到頭,不是在圖書資料室,野外考察,就是在伏案工作,兩只手肘長滿了老繭,皮掉了一層又一層,衣服兩袖手肘部分補了又補,成了他衣着一個特色。爲了保持一個强健體格和旺盛精力,他不管颳風下雨,照樣堅持體育鍛煉,每天早晨和傍晚,可見他在操場打球或跑步的身影,爲此不知磨破多少雙鞋。他總是説,“破履仍思上遠峰”,這個座右銘,不僅是他出野外考察、鍛煉身體的寫照,更是他攀登科學高峰不止、努力工作、服務社會,百折不回去奪取勝利的人生信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