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提昇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對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大力發展金融産業,建設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是廣州增創發展新優勢,增强經濟綜合競争實力和發展後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一、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現狀

  (一)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逐步形成

  廣州市已初步形成了在中央銀行領導之下,以國有商業銀行爲主體,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并存,銀行、證券、保險、財務、租賃、典當、基金等金融業務全面發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業務體系和組織體系。金融機構的數量、密度,已基本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截至2004年末,廣州銀行類網點共有2300多個,銀行業從業人員4萬多人;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9645.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17%,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556.94億元,比上年增長7.01%。

  包括穗、深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成爲全省金融網點和其他金融要素最爲集中的地區。引進的外資金融機構多集中於穗深兩市。據統計,2003年末有15家外資銀行在廣州設立了分行,有13家外資銀行在廣州設立了代表處。外資機構的引進不僅帶來了資金,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競争機制。2004年廣州充分利用CEPA和率先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契機,進一步深化金融對外合作,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格局,吸引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落户羊城。匯豐、恒生、東亞、日本三井住友、加拿大豐業、南洋商業銀行等6家外資銀行廣州分行先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香港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經中國证監會批準,在廣州派駐特派員;韓國産業銀行經中國銀監會批準正在廣州籌備設立分行,廣州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二)金融市場在規範中發展

  信貸市場發展較快,票據市場、保險市場、證券市場穩步增長。2004年廣州金融業整體運行平穩,截至12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超過萬億元,達10322.45億元,增長11%。2004年12月末,廣州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外匯存款餘額爲85.65億美元,各項外匯貸款餘額爲80.75億美元。2004年12月末,廣州市人民幣票據融資餘額469.90億元。2004年廣東省保費收入436.13億元,賠付支出106.45億元。廣州是我國第二個對外開放保險市場的城市,保險行業起步較早且發展迅速,2003年保費收入117.27億元,現賠支出20.32億元。近年來,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的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在市場經濟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廣州市企業發行A股、B股、H股、債券等基礎性的工作進展順利,並爲珠江三角洲發行債券提供了市場。2004年廣州新增上市公司5家,上市公司融資額(包括再融資)占全省的29%,到年底有擬上市公司32家,占全省擬上市企業的52%(不含深圳)。

  (三)五大交易平臺的建設突顯廣州未來城市發展戰略地位

  2005年11月,廣東塑料交易所推出“廣塑指數”和兩個新的交易品種,同時,廣州華南糧食交易中心、廣州華南金屬原材料交易中心正式開業,廣州煤炭交易中心、廣州石油産品交易中心也在籌備之中。隨着五個大宗工業原材料和能源交易平臺中的三個組建並投入運營,大宗工業原材料的“廣州價格”體系已見雛形。廣州市希望在大宗工業原料、能源等資源配置上游佔據主導,進而在區域金融中心上搶先布局。五大中心定位於成爲輻射珠三角和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的平臺,實現“全球采購、廣州集散、廣州結算”,這幾個大宗工業原材料采購交易中心用電子化交易,將交易、倉儲、物流配送、金融和保險等功能結合起來,不僅爲工業生産所需主要原材料、能源提供較爲穩健的供應基地,而且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和防範風險。同時,大宗工業原材料采購交易中心的建設也將推動生産性企業向現代服務業延伸,强化供應鏈,提高産業鏈内企業藉助電子交易平臺配置資源的能力,增强産業的集聚力和輻射力,從而實現廣州産業由工藝性産業鏈條集聚向價值性産業鏈條集聚的轉變。

  (四)珠江新城中心商務區的建設將具有標誌性意義

  到2010年,珠江新城整個中心商務區將基本建成,這裏將成爲最吸引人、最體現廣州現代化的地方。作爲區域金融中心,珠江新城不是其全部内涵,但珠江新城的建成,將可以看作是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逐步形成的一個標誌性階段。

  二、提昇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必要性

  資金結算的快慢直接影響商品的生産、流通。資金的快速流通與合理配置,所帶來的企業高速運轉,將會産生比現在大得多的利潤,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從國際經驗來看,發展金融産業、建設金融中心,是工業中心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轉變的必由之路。打造區域金融中心,廣州一方面義不容辭,另一方面也需要借打造金融中心進行城市昇級。

  金融中心是長期自然形成的,須保证産業與資本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和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務。建金融中心,是廣州市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需求,既針對泛珠三角區域提出,也是經濟金融上的需要。從“上海是世界的上海,北京是中國的北京,廣州是誰的廣州”來看,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擴大廣州在珠三角、華南地區、東南亞的輻射力、影響力,是廣州實現更大發展的突破口。

  2004年廣州市全年生産總值超過4100億元,而金融服務業發展則明顯地相對滯後。根據統計,從2003年廣州市第三産業的搆成來看,金融保險業GDP僅占第三産業GDP的9.85%。廣州建設現代化大都市過程中仍面臨着許多問題,金融業發展的滯後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廣州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進程,表現爲金融業發展與經濟實力地位不相稱、區域輻射能力和服務功能尚待加强、地方金融機構實力不强、服務觀念和創新意識尚待加强等等。

  隨着2006年中國市場的完全對外開放,將有更多的外資銀行搶灘中國市場。如果廣州不在此期間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利用泛珠關係以及與香港的接近性,通過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人才制度和各方面的架構,外資金融機構將不會選擇廣州。那麽廣州也就無法成就金融中心的夢想。實際上,相對於以上海爲中心的長三角而言,以廣州爲中心的珠三角近年來對外資的吸引力不及長三角,並呈下降趨勢。據統計,2000年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項目分别爲3671個和6174個,項目金額分别爲800372萬美元和1056438萬美元;2003年兩個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珠三角地區吸引外資項目的數量和金額分别爲6266個和1397320萬美元,而長三角地區吸引外資項目的數量和金額分别爲14981個和2578612萬美元。另據調查,2005~2007年跨國公司在投資區位的選擇上,47%的企業認爲長三角地區最爲理想,22%的企業首選環渤海經濟圈,只有21%的企業選擇珠三角地區進行投資。

  近年來,廣州金融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特别是目前廣州已將發展金融業提昇到了“增創發展新優勢,增强經濟綜合競争實力和發展後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高度。這既充分説明瞭提昇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也預示着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提昇將面臨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提昇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對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設關係到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争力。在新形勢和新要求下,廣州經濟發展要求金融産業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提昇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需要廣州進一步夯實金融基礎,推進金融創新,拓寬金融産業發展空間,從而使金融産業成爲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力量。爲此,提出對策如下:

  (一)争取有利於廣東省和廣州市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搆造優良的金融政策環境

  努力争取中央把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設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争取在不良資産處置方式、降低銀行營業税率、促進股權多元化改革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進一步提昇廣州金融業在國内外市場的地位,爲廣州金融業營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金融强省的部署,在充分調研、廣泛徵詢的基礎上,充實金融工作隊伍,落實《關於大力發展廣州金融業的意見》等相關政策,加大金融對内、對外開放步伐,積極向中央反映影響廣州金融發展的税收比較劣勢問題,爲各類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營造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來廣州發展。

  (二)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引導金融資源内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行政壁壘被消除,金融資源作爲重要的生産要素,其流動方向將主要取决於資産安全性和收益率。但在我國目前統一利率的管理體制下,資産安全成爲金融機構考慮的首要因素,於是,金融資源向金融生態環境好的地區流動的趨勢被强化。因此,加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廣州作爲區域性金融中心獲得銀行業有效支持、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最根本的是要改善社會信用狀况,提高企業信用等級和信息透明度,促使企業依照國家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規範財務制度,按照真實、合規、透明的要求,及時與銀行溝通,接受銀行的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形成融洽的銀企關係。具體來説應該做到:

  1.嚴格執法,保障金融機構債權實現。保证債權人的利益,並有良好的執法效率。

  2.建立對政府各職能部門的金融生態環境考評體系,把金融生態建設工作的評價納入職能部門的目標考核範圍,落實有奬有罰的責任制,推動金融生態建設進程,對破壞金融生態環境的行爲進行懲罰,維護金融生態平衡。

  3.以廣州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作爲牽頭機構,與社會各方形成合力,制定金融生態建設的規劃、目標、任務、程序,統籌金融生態建設的全局性工作。各相關部門根據自己的工作職責,結合廣州金融生態建設實際,清理過去形成、確實不利於金融業發展的各種行業規章、辦法,摸清自己管轄的相關部門存在的問題,切實落實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新措施。各部門應相互配合,合力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

  4.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動員各種媒體加强改善金融生態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提高社會公衆的認知度,争取社會各方支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維護金融生態環境,使誠信成爲每個公民、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的基本行爲準則。

  5.加快廣州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信用廣州”。盡快制訂各類信用信息統一技術標準,統一企業、個人信息登記,整合信用記録資源,加快企業徵信系統和個人信用數據庫的建設,鼓勵商業性資信評估機構發展;盡快完善法律法規,界定信貸信用信息的徵集、使用權限,並開放查詢窗口,統一收費標準。加强信用宣傳,提高公民信用道德觀念,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秩序。

  6.開展金融風險評估的補充分析工作,爲做好金融穩定工作創造條件。通過對貸款企業財務狀况分析,能够及時掌握企業風險狀况和經濟效益情况,進而對區域金融風險實現超前預測。加快信息、法律、諮詢、擔保等金融中介機構發展,健全金融中介服務體系,通過不同主體相互配合,建立完善的風險分擔機制。

  (三)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完善金融市場環境

  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領會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内涵,從戰略上思考和謀劃廣州金融格局,調整和完善金融結構特别是融資結構,促進廣州金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納入廣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發揮區域金融中心優勢,把廣州建設成爲全國資本市場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使金融各業相互促進,平穩發展。

  1.加强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規範發展的規劃、組織和協調。充分利用好現有的上市公司資源,加大整合力度,通過資産重組、兼併收購等多種資本運作手段,提高廣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增强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其做大做强。

  2.扶持證券機構發展。政府應積極選擇部分券商扶持其發展壯大,適應金融體制市場化、國際化改革的需要,重新定位證券機構的發展戰略,向金融控股集團發展,適時地逐步推進證券機構規模化、集團化、混業化和國際化進程, 積極支持證券公司尋求與銀行、保險及外資的戰略合作,通過兼併收購、增資擴股、發行債券和改制上市,特别是讓有實力的上市公司或國有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增强證券公司的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形成數家在國内有較大影響、能參與國際證券業競争的大型證券公司。

  3.綜合運用企業債券、資金信託、投資基金等多種資本市場工具拓寬融資渠道,繁榮資本市場。

  (四)加强穗港合作,打造區域金融合作平臺

  産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即搆成這些産業的企業往往是在同一區域内集聚發展,表現爲産業集群現象。金融業也表現出明顯的産業集群特徵,諸如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就是金融産業集群的典型代表。從國際經驗來看,構建一個具有相當輻射能力的金融市場體系及擁有廣闊的輻射區域,是形成金融産業集群的必要條件。廣東、珠三角經濟總量雖然很大,但廣東、珠三角與内地經濟一體化程度不高,從而限制了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向内地的輻射功能。

  1.以CEPA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爲契機,大力推進金融業多層次交流合作。在加强穗港金融合作方面,重點是吸引香港銀行業擴大在穗業務如設立分行或電子交易後臺處理中心,以及加强穗港證券市場合作,帶動香港中介服務業進入珠三角拓展業務,爲廣州(珠三角)企業赴港上市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2.落實《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框架協議》,充分發揮毗鄰港澳、連接内地特殊的地緣經濟優勢,爲港澳與其他八省(區)的金融合作提供橋樑和紐帶作用,盡可能地爲區内各兄弟省(區)金融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爲區内各兄弟省(區)提供優質、便利的金融服務,發揮地方政府的配合協調作用,以期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3.促進穗港金融機構體制上的融合。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有大批全球一流的金融機構。廣州金融機構要在法律制度、人才制度、管理架構、風險控制、不良貸款控制等方面全面借鑒香港金融機構經驗,以增强競争力。而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廣州金融機構大量地通過香港引進世界一流的戰略投資者,通過股權的國際化實行中外金融機構的體制融合。

  4.學習香港金融業的服務。香港以服務業爲主,香港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也達到有國際一流。廣州金融企業通過全面學習香港服務意識、服務流程、服務標準和服務技術,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五)建立創業投資機制,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營造金融需求環境

  1.建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機制。省市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通過實施在財政預算中設立中小企業科目,安排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市場開拓資金、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的創立與發展。

  2.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省市政府應在積極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創新銀行金融品種的同時,通過“銀政合作”,改善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水平。

  3.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要建立完善的監控體系規範擔保公司的業務行爲,防範和化解可能産生的金融風險。嘗試中小企業擔保業務的金融創新。開展中小企業貸款再擔保業務,可以有效分擔擔保機構的風險,提昇擔保機構信用,擴大擔保資源總量,並引導和鼓勵民間擔保機構的發展,簡化貸款擔保程序,降低融資門檻,爲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同時,開展再擔保業務對廣東形成多層次的市場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緩解財政支持性擔保機構壓力,有效消除中小企業發展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六)重視金融科技和金融研究發展,打造金融創新環境

  從科技對金融業發展影響的重要性角度來看,重視金融科技和金融研究的發展,同樣是提昇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必要手段。

  1.把廣州建成金融思想的創新中心。不僅要把廣州建設成金融實體中心,還要建設成爲金融思想、金融理念的創新中心。

  2.加强對金融前沿領域研究的支持力度,吸引國外金融研究機構入駐。廣州要成爲研究型和學習型金融機構的聚集地,應鼓勵並支持金融前沿領域的研究,並吸引國外金融研究機構入駐。金融研究將着眼於客户需求,爲現實問題的解决提供理論依據和决策參考。金融研究的突破將刺激金融産品的創新,完善金融體系。加强金融理論的應用研究,密切關注市場和經濟生活對金融的要求,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系列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在融資方式、金融商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等方面不斷發現、創造和突破。

  (七)發揮金融機構功能,營造良好金融服務環境

  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Merton(1995)指出,現實中的金融機構並不是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機構的功能才是重要組成部分。基於金融的功能的觀點是相對於傳統的機構的觀點而言的。盛立軍(2003,P36~38)認爲,中國金融業改革在過去十數年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原因就在於受傳統的金融機構的觀點的影響,無論是現有的金融機構還是監管部門都力圖維持原有組織的穩定性,政府部門對金融的理解過多地局限於金融機構的運作上,而不是去深入認識金融市場的功能,過多地干涉了金融機構的行政、人事、業務和資産,而没有去分析金融市場的各種功能實現所需的條件和制度。因此,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和作用的進一步提昇,僅僅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金融機構集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營造出一種使入駐廣州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市場氛圍和環境。

  1.大力發展金融配套服務。隨着金融業的發展,金融業中的電腦、軟件、諮詢等輔助環節都需要外包,這方面的需求量比較大,廣州要大力發展金融配套服務,爲全國、甚至全球服務。

  2.加快推進金融服務網絡的建設。在硬件設施上,推進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建立安全迅捷的金融電子信息網絡和全天候的電子交易系統,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爲客户提供金融活動所需的及時信息和操作手段。在軟件設施上,努力在會計制度、税收體系、法律制度和市場規則等方面加快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3.加强國際間合作,實現與國際接軌。廣州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要努力適應WTO過渡期結束後更爲開放的國際競争環境,既要改變原有落後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提高業務水平,更要加强與國際合作,推動國内金融企業“走出去”,以全球視野來尋求發展空間。學習並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經驗,使國内金融企業的運作和管理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4.積極推進金融業務重組,增强金融機構競争力和服務水平。企業缺乏規模效應和資産質量不高一直是困擾我國金融行業良性發展的關鍵癥結,推進金融業務的重組是解决問題的可選途徑。金融業務重組包括外部重組和内部重組。外部重組即通過不同金融機構的收購和兼併,提高金融機構的資産規模,實現强强聯合。内部重組則通過剥離不良的金融業務和資産,提高金融企業的競争優勢。

     參考資料:

  1.陳建樑、林平:《論廣州的區域金融中心地位確立》,《南方經濟》1998(5)。第59~61頁。

  2.樊均輝:《打造五大環境,提昇金融地位》,《廣州日報》,2006年4月4日C16理論版。

  3.馮蕓:《金融領域變革的科技誘因與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吴衝鋒、黄培清主編:《亞太金融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302頁。

  4.廣州市計劃委員會:《關於廣州市建設現代化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設想(草案)》,《港澳經濟》1995(11)。第16~21頁。

  5.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2004-2005廣州經濟社會形勢與展望》,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30頁。

  6.季崇威:《對建設廣州金融中心發展戰略的意見》,《港澳經濟》1995(10)。第26~28頁。

  7.江振華、王聰:《論廣東金融强省的四大戰略抉擇》,《特區經濟》2005(6)。第46~47頁。

  8.宋泓明著:《北京商務中心區(CBD)與國際金融業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廖文義、向進:《廣州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發展現狀與進一步建設的對策》,《廣東金融》1997(3)。第15~17頁。

  10.盛立軍:《中國金融新秩序:混業經營龢民營金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湯敏:《争取金融改革試點權》,郭映辰,郭芳:《金融廣州》,載《南方月刊》2005(7)。第33頁。 

  12.張春、鄭德呈、王一江主編:《銀企改革和發展地區性金融中心的策略》,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3.鄭成文、伍晶、黄文華:《增强廣州金融中心地位》,《廣州日報》,2006年2月27日C40理論版。

  (作者:伍晶、鄭成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