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金融産業的突圍路綫

  作爲珠三角的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教育中心的廣州,没有擔當起珠三角和泛珠三角金融中心的角色。在珠三角地區,以外向型經濟爲特色的經濟模式,與本地金融産業的依存度不高。港資與臺資企業依賴其資金來源地的金融服務,而本地的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基本上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的信貸資金持續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集中,縣域經濟、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瓶頸難以突破。廣州作爲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其金融産業相對於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的落後現狀,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很不相稱,在引領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發揮其領頭羊的作用,難以提供真正的金融服務平臺,影響了整個華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本文以分析研究廣州與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在金融産業方面與廣州的關係爲主綫,試圖找尋廣州金融産業發展的突圍路綫。

    突圍路綫一:緊跟和趕超香港

  目前從各方面指標來衡量,廣州的金融産業與香港相比有很大的距離,兩地在金融産業方面不具備可比性。

  從經濟發展規模來看,2005年廣州GDP才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115.75億元,按户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爲8393美元,在國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但是,與香港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2005年香港的本地生産總值已經達到13847億港元,人均25444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廣州作爲華南地區金融中心和全國最重要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截至2005年底,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1085.30億元,貸款餘額6908.03億元。而截止到2006年6月,香港的銀行體系現有的總存款高達港幣4.3多萬億元(港幣,下同),是廣州的4倍,總貸款則爲2.4萬億元。

  利用好香港這個現成的國際金融中心,在發展中壯大自己,是廣州發展金融産業的理性選擇。不能説因爲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存在,廣州就放棄發展金融産業;反之,也不能因爲廣州要發展金融産業,而拒絶利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廣州良好的區位條件、經濟條件,使得廣州在金融業領域有追趕並超過香港的可能,這種超越並非憑空想象、空穴來風的。

  鑒於穗港兩地在金融産業領域的巨大差距,基本上没有人敢設想讓廣州金融服務業趕上和超過香港。中央從大局出發,當然是希望香港繼續繁榮穩定,不會鼓勵廣州參與金融産業方面的競争,香港和深圳肯定也不會放棄既得利益,不會主動轉移其相關資源來廣州。所以,廣州的金融産業的發展是需要立足現實,自力更生的。就像發展港口、機場一樣,當初立項的時候,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是,事實已經證明,没有獨立完整的交通體系,必然永遠受制於人,造成成本高企,影響經濟發展。金融服務業是國民經濟中的關鍵性産業,它不僅能够爲經濟增長提供增加值,而且其發展水平還直接影響到各種經濟資源特别是資本的形成和配置效率。因此,對於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而言,能否提高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至關重要,廣州必須要有敢於超越香港的遠見和膽略。

  從西漢時期趙佗建立南越王朝開始,廣州已有2218年的建城歷史,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香港只是在1841年鴉片戰争後才發展起來的,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的居民才3000多人。香港的經濟超過廣州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香港的成功是基於中國大陸過去幾十年來的閉關自守政策和外國的禁運與制裁,這些客觀條件,爲香港的物流和金融産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香港由於歷史的機遇能够超過廣州,具有深厚歷史積澱和廣闊經濟腹地的廣州,同樣也是有可能有機會趕上和超過香港的。

  而要想在經濟上超越香港,不佔領金融産業這個制高點,是無法争取發展的主導權的。金融産業不發達,没有多樣化的資本市場,各行各業的發展就没有可持續的動力。目前得不到完善金融服務的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很多是有條件得到高速發展的,未來將搆成社會經濟的主體。但是,廣州的金融服務業不發達,使這類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不能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對廣州和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廣州金融産業的相對落後也説明在這個産業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把關係、機制理順,確定好政府角色、行業監管、市場化發展的遊戲規則,爲金融業的生存與發展準備好環境和條件,那麽,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的廣州金融産業,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廣州的金融的發展策略首先就是要學習和趕超香港。香港也在繼續發展,香港有中央政府的强勢支持和多年積累的雄厚實力,廣東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依賴龢利用也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隨着内地金融産業的逐步發展,香港在特定年代所形成的對大陸的經濟影響力必然逐漸下降,這就給國内其他城市以崛起的機會,在香港經濟影響力轉移的過程中,如果廣州不主動承接香港的金融産業的轉移,讓珠三角的金融産業保持一種增長式的平衡,而讓金融産業的資源轉移到國内其他經濟區,那麽,不但廣州的經濟會受到不利的影響,珠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的經濟都會深受其害。

  從發展趨勢來看,在泛珠三角地區,發展前景最讓人看好的城市無疑是廣州,廣州必然是引領泛珠三角地區發展的城市;在以廣州爲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圈中,廣州作爲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已經帶動整個珠三角迅速發展,現在泛珠三角區這個超級經濟圈中,廣州的各項産業經濟,包括工業、服務業等都將再次顯示廣州在這個大經濟圈中的引領作用;從地理位置來看,廣州是連接港澳、中東及其他國際發達區域和内陸省市的重要樞紐,這個地理位置既是天然的,更是歷史形成的。因此,無論在地理、政治、發展趨勢等各方面來看,廣州都必然是泛珠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并且已經具備成爲泛珠三角地區金融中心的條件。

  廣州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使廣州區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營運决策中心、資金調度中心、金融業務運作中心的地位不斷加强,資金吞吐和調節能力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服務範圍不斷擴展。根據中央金融監管架構的調整,廣東銀監局、廣東证監局和廣東保監局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人行廣州分行,廣州金融分業監管體系確立。省市政府爲了促進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加强對地方金融的管理、協調和服務,分别成立了地方金融服務機構。

  透過各種資料我們看出,廣東省、廣州市政府對建設廣州金融中心也是非常重視的。根據廣州日報2005年3月8日的報導,廣東省省長黄華華在回答關於廣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提問時坦誠表示,建設金融强省,是廣東省現代化建設目標之一。廣州是廣東省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廣州建設成區域金融中心,這是理所當然的。他表示,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會全力給予支持,現在廣東省正爲此制定相關配套政策。

  廣州如果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利用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地位以及與香港的接近性,先一步引進香港的外資銀行,或通過香港引進其他外資銀行,逐漸形成包括銀行體系、外匯市場、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債務市場、金銀貿易、保險業以及投資管理等金融運作系統,不斷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人才制度和各方面的架構,自然會不斷提昇金融産業的實力。廣州的發展,不一定就會引起香港和深圳的衰落,市場競争將會使華南地區的金融服務業更加發達,成爲一個共贏的局面。

    突圍路綫二:深圳——合作和競争

  在金融産業的資源積累過程中,有一些資源具有稀缺性、排他性、不可復製性,如證券交易所。深交所是中國大陸解放以後設立的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構建出了完整的證券交易體系,全國所有大的證券交易商和機構均已在深圳設點,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以證券交易爲中心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没有證券交易所的金融中心,不是真正的金融中心。但是,有了證券交易所的深圳,由於其先天不足,也是没有辦法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中心。深圳金融業的發展存在不足之處,如銀行業整體經營規模不及北京上海;金融人才逐漸流失到上海、浙江等地;證券業、黄金業受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經濟特區先行先試功能逐漸弱化;深港金融市場的合作尚有制度障礙;城市規模和經濟腹地不及京、滬、穗等。

  爲扶持金融業發展,深圳市政府於2002年出臺了扶持金融業發展的“十八條”以及實施細則,包括金融機構高管人員從住房到子女入學全部給予優待,並專門成立了金融服務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2004年中小企業板推出不久,深圳政府又出臺了發展深圳資本市場的綱領性文件,被業内稱爲“深七條”,然後又出臺了全國首個重點扶持保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計劃5年左右將深圳建爲“保險中心城市”。 深圳成立市金融資産管理辦公室和金融發展决策諮詢委員會;設立“深圳金融發展專項資金”。 在具體優惠政策上,大型金融機構在深圳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需購地自建辦公用房的,所購土地按市場地價給予優惠,並以協議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總部或地區總部在深圳的金融機構新購置辦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標準在專項資金中一次性給予補貼。在外部環境上,從國有資産管理部門到工商部門,還有人事、外事、公安部門都被要求積極地配合展開相關工作。諸如工商部門應當簡化相關手續,爲金融機構辦理註册登記業務提供“一站式”服務。

  應該説,深圳爲了金融産業的招商引資,把政府可以動用的看家資源毫不保留的全部拿出來了,充分體現了政府在對待外來金融企業的重視:地價優惠、房價補貼、行政配合、户口指標等等,體現了政府對金融機構進駐的滿腔熱情。這些招商引資的條件,和針對“三來一補”企業的招商條件很相似,而不像是特别針對金融機構的。對於金融中心來説,最重要的問題是經營政策和經營環境,金融中心除了爲所在的那個城市服務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爲了輻射其他城市和周邊地區,没有經濟腹地是深圳的硬傷,城市地位低是深圳的内傷;既然是金融機構,對寫字樓租金成本高低的敏感度不會太高,政府的優惠措施不一定有用。以深圳的目前的城市定位來發展金融中心,在與上海的正面交鋒方面會越來越被動。

  廣州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當前的最大不足之處在於,廣州缺乏證券交易場所,而且廣州原有的期貨交易所也在若干年年前撤掉了,這些交易場所對一個金融城市的發展是重要的。深圳的强項是有全國性的證券交易所,雖然它面臨的競争也十分嚴峻。要想把廣州建設成金融中心,關鍵是把金融市場包括債券市場、期貨市場、股票市場和票據市場等發展起來。這些搞好了,自然能吸引各種交易資金進來。廣州的資本市場没有很好開發,這些市場的開發在準入許可上受中央政府的限制。證券市場是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没有證券市場,其他的金融機構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必須注重證券市場的開發。證券市場開發好了,自然會吸引金融最主要的參與者銀行,接着是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

  對於金融資源的競争必然在深圳和廣州兩個城市之間發生。近年發生的關於深交所要不要遷移廣州的争論,其實是一個没有意義的争論,在由中央政府協調資源的情况下,要想把深交所從深圳遷往廣州,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從廣州的利益來看,只要有一點可能,工作還是要做。從廣州的長遠利益來看,不斷網羅金融資源,承接香港的金融産業轉移,豐富金融産品,包括在可能的情况下搬遷深交所入穗,建設金融强市是最優化的選擇。在本身實力還遠遠不如香港,甚至有些方面不如深圳的情况下,也應該充分利用香港和深圳現有的金融産業,與香港和深圳一道作爲華南地區區域性的金融中心。步步爲營,等待機遇,厚積薄發,才是廣州金融産業的現實選擇。

  有觀點認爲:珠三角區域内三大城市中,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優勢明顯,廣州和深圳都定位爲區域性金融中心,做好合理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發展,避免引發惡性競争,導致區域金融發展緩慢,不利於經濟發展。這樣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城市的發展從來就充滿了競争,競争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珠三角的機場的發展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城市之間的競争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化的行爲。廣州如果危懼香港的强勢的金融産業,顧忌與深圳的金融産業路綫發生碰撞,不進行適合廣州需要的金融産業的自主創新,就永遠不會有系統化的廣州金融産業。不要忘記,在廣州大力發展汽車産業的過程中,盡管日本的三大汽車都已落户廣州,但是,深圳並没有放棄發展汽車的努力。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是服從於競争的需要的。

  我國金融體制在傳統上是國家金融,由中央統一規劃和管理,實質上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在金融領域的延伸。這阻礙了金融體系内在效率的最大化,阻礙了金融體系對區域經濟支持的最大化。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是完全市場化的,地方金融、區域金融高度發達,金融資源對地方經濟的支持通過金融能量的有效釋放而得以充分發揮。但是,我國的金融體制在短時期内是不可能得到很大的調整的,在這種情况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協調、争取更多的資源就是關鍵的因素,向中央争取相關權限就是需要由省政府及其相關機構根據廣東的經濟發展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突圍路綫三:北京、上海——分工和合作

  北京具有豐富的銀行總部機構資源和比較完善的銀行組織體系。根據2005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北京金融資産總量已經達到14.1萬億元,占北京市資産總額21.6萬億元的65.28%。金融業是北京第三産業的主要利潤增長點,2005年末,北京金融業實現利潤達636.6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第三産業實現利潤的23.61%。截至2005年末,駐京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161家,其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22家。共有保險公司44家,其中産險公司14家,壽險公司28家,外資再保險分公司2家,政策性保險公司營業部1家,保險專業中介法人機構227家,兼業代理機構5800多家。共有證券公司總公司14家,分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171家,證券服務部14家,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10家,管理證券投資基金42只;期貨經紀公司20家,期貨營業部26家。截至2005年末,駐京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達28970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了1.53倍,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5336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了1.42倍。

  北京發展金融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北京是全國資金清算中心,金融研發中心,金融政策制定和金融信息發佈中心。北京雲集了中央銀行和全國三大金融監管機構、四大國有銀行總行、四大資産管理公司總部和四大全國性保險公司總部,也是人才高度聚集之地,全國80%以上的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公司都將其業務總部和研發中心設在北京。奥運經濟也爲北京金融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商機,北京金融業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此外,北京和全國經濟正呈現加快增長的態勢,爲北京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005年末,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産總額已突破3萬億元,達3.05萬億元,同比增長16.5%,全年實現經營利潤(未扣除風險資産撥備和不良資産核銷)385.1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1.4%。商業銀行資産利潤率達到1.35%,在全國銀行業中保持領先水平。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順利推進。截至2005年末,上海完成股改或已公告股改方案的公司達63家,占上海138家應股改公司的46%,市值比例達到49%,均居全國前列。2005年,上海企業海内外直接融資達624.1億元。2005年,上海保險市場全年保費收入爲333.6億元,同比增長8.8%。

  同期,上海擁有各類金融機構610家,其中銀行類機構231家,證券類機構110家,保險類機構269家。金融資産達到3.2萬億元,約占全國的9%。國内各主要商業銀行也紛紛在滬設立各類營運中心。上海是我國外資金融機構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包括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瑞士銀行等世界金融巨擘在内的30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相繼在上海設立中國區總部或分支機構。上海已成爲金融市場體系相對齊全、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集聚、具有較强輻射能力的國内金融中心,初步具備了成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2005年8月10掛牌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滬各類外資、中外合資金融機構達320餘家。其中上海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87家,外資銀行業機構代表處100家;有28家外資銀行選擇上海作爲在華業務的主報告行,約占外資銀行在華主報告行的70%;在滬外資銀行資産總額占全國外資銀行資産總額的50%。截至2005年末,上海共有外資證券、基金代表處56家,外資合資保險公司25家,保費收入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已達17.5%。

  目前,上海已經建立起多個在全國甚至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金融市場,形成了包括證券、外匯、貨幣、黄金、鑽石、期貨市場在内的比較齊全的金融市場體系,其中多是中國“最早”、“最大”甚至“唯一”的金融市場。它們産生的市場價格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如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由外匯市場與貨幣市場分别産生的加權平均匯率、加權平均利率和債券指數,已經成爲我國外匯市場匯率、貨幣市場利率和銀行間債市的基準,準確地傳導着貨幣政策意圖;上海期交所更是被國際同行業認定爲國際定價中心之一,橡膠期貨的成交價也逐漸引起世界最大的三個橡膠生産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關注,和傳統的橡膠定價中心日本工業品交易所形成互爲參照的態勢。金融市場與金融信息在上海的集中,不僅吸引大量的資金流向上海,還對機構産生了顯著的集聚效應。各種中外金融中介機構近年來紛紛搶灘上海,國内外許多著名企業還把地區總部或投資、研發、采購等職能總部遷到上海,形成所謂的“總部經濟”,大大地提高了上海經濟和金融的輻射作用。

  截至2005年末,廣州地區共有各類商業金融機構122家,其中國内金融機構57家,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29家,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36家。金融機構密集程度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共有各類金融網點近3000個,平均每2500個居民擁有1個金融服務網點。全市共有營業性銀行37家。營業性保險公司28家。證券公司4家,證券營業部116家。金融中介服務體系較爲完備。會計、律師、評估、信用評級、産權交易等爲金融服務的經濟鑒证類中介機構繼續完善,證券投資諮詢、保險代理、保險經紀、代客理財服務等機構發展較快,廣州金融信息化水平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廣州銀行電子結算中心的技術水平、結算能力居全國前列,創造了全國金融信息化的多項第一,日均處理業務15萬筆,清算資金400多億人民幣;廣州同城票據交换系統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够同時進行本外幣票據清算;廣州銀聯是我國最早、最大型的跨行跨地域的金融服務網,覆蓋面達全國57個城市,與香港、澳門54家銀行卡網絡中心和VISA、MASTER國際卡組織相連接,建成並開通“銀聯在綫”以及統一的支付網關系統;廣州擁有全國最大的地區性POS直聯網絡和跨行ATM網絡,銀行卡業務發展迅猛,銀行卡量持續增長,刷卡交易量不斷攀昇。

  北京和上海金融服務業已經成爲本地的支柱性産業,而廣州金融服務業從規模上看還比較小,廣州並不擁有全國性金融市場,其金融機構總部數量也明顯少於北京和上海,但這並不説明廣州的金融服務業發展水平弱於京滬,這種市場差距主要是由政策因素造成的。香港的先發優勢和深圳的特區優勢,使大量的金融産業分流到這兩個城市,使廣州的金融産業邊緣化。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的金融産業没有形成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模式,香港的金融産業,是没有辦法對廣東的大量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他們也没有這個義務。而廣州相對落後的金融産業,還没有能够覆蓋到這個層面。

  與國際著名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除北京、上海的債券市場與香港接近之外,京滬穗三城市的金融市場其他方面均落後於香港,與紐約、倫敦的差距就更大。這説明國内金融市場的整體規模、市場發育程度,整體金融服務業發展水平距國際水平仍相差甚遠。特别是外匯衍生産品交易和債券衍生産品交易基本是空白,表明目前國内的外匯管制和市場缺失,嚴重制約了金融服務業發展。

  相對和國外金融市場的距離,京滬穗之間金融市場基礎條件差别則不是很明顯,大家離起點都不遠,發展的空間都很大,只要任何一個城市發展的速度快一點,今後的排名順序還有可能不斷改寫。由於國家對金融業的高度控制,三城市在金融監管、信息透明、機構創新等方面的條件基本一致。上海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近年來建設步伐的加快,其國際聲譽、金融産品價格特别是金屬期貨産品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在三城市中居於領先地位。北京由於擁有全國最多的高校、兩院院士以及大量海外留學生,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和金融人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同時,北京由於其無可比擬的全國金融管理中心地位、數量衆多的金融中介機構和豐厚的智力資源,在金融人才、金融中介及配套機構和金融創新能力方面相對較好;但北京的金融市場準入及自由度、貨幣自由兑换、國際化程度、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國際聲譽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等方面表現一般。在金融市場發育、市場基礎條件和宏觀環境等三項指標中,京滬穗三城市總體上都與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已經遠遠超過了三城市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也正説明京滬穗三城市發展金融服務業存在較大空間和發展潜力。廣州只要抓住機遇,找準定位,加快步伐,就可以在發展中趕上或超過其他的城市。廣州應該拿出發展汽車産業的勇氣和策略來發展金融産業。

  2006年3月20日上午,廣州市召開金融工作會議,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强調,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加快發展金融業和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施金融强市戰略,發揮政府對金融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發揮金融的支撑帶動作用,促進金融與經濟社會的互動發展。市長的講話,充分表達了廣州市政府對於建設金融强市的堅强决心,廣州市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爲金融産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强大的平臺。

  今後,廣州要提昇與香港以及東南亞金融市場合作層面,增强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場的聯繫。繼續引進國際知名的銀行、保險、證券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在廣州設立區域性總部或分行(分公司),鼓勵國内金融機構將國内總部遷到廣州,促進穗港國際金融專業人才和監管人才的密切交流,形成多元化、國際化的金融産業格局。通過落實各種有效措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内努力争取各種資源,不斷引進,不斷積累,消化吸收,不斷提高,即使無法超越其他城市,自身的實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對廣州經濟發展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作者:阮曉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