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堅持改革開放 更快更好發展殘疾人事業


    一、新形勢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在黨的十六届全會召開以後,建設和諧社會已經成爲全黨全國人民爲之奮鬥的重要目標。殘疾人事業發展遇上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機,發展殘疾人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

  廣州市殘疾人事業在全國居於領先的地位,組織機構相對完善,資金支持力度大,理論和實踐工作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十分重視規劃工作,成爲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城市。從“八五”制定第一個殘疾人事業五年規劃到“九五”、“十五”的15年間,廣州市殘疾人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廣大殘疾人能够和全市人民一道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特别是“十五”期間,80%以上的殘疾人得到了康復服務;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並實行“兩免一補”;登記就業的殘疾人就業率達到85%;向15500多名貧困殘疾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專項補助金;爲農村貧困殘疾人新建住房1100餘棟,安排城鎮貧困殘疾人廉住房460多間,租金補貼110户;爲1萬多名貧困殘疾人提供慢性疾病醫療救助;建設和改造無障礙設施16789項,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的無障礙設施網絡;加强和完善殘疾人法制建設,制定和頒佈地方性法規1部、政府規章4部,建立殘疾人法律援助網點144個;建立了殘疾人信息服務網絡,包括:殘疾人網站、盲人通訊定位導向系統和聾啞人緊急呼救中心等;建立助殘志願者服務機構517個,志願者人數達到10萬多人;殘疾人文化體育活動活躍,多個項目位居省和全國前列;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全市12個區、縣級市服務場所面積達到22330.58平方米,市級各類殘疾人服務機構擴展到14個,服務場所面積近10萬平方米。上述成績的取得,爲廣州市殘疾人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爲編制一份科學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廣州市殘疾人事業快速、健康、穩步發展的“十一五”規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06年2月,廣州市殘聯與廣州市社科院課題組合作開始殘疾人事業“十一五”規劃的調研和編制工作,在廣州市殘聯維權處、殘疾人事業研究會等有關處室的幫助支持下,加快了規劃調研工作進度,用了大半年時間,歷經前後七稿修改,使市殘疾人事業“十一五”規劃草案進一步完善。課題組深入基層、開展了大量地調查研究和學習,詳細列出調研提綱,召開了多個座談會,着重進行了相關的資料研究,實地考察了廣州市殘疾人事業現狀,對其成績、問題和新思路深入探討。整個編制是我們一次深刻的研究過程,不但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向基層第一綫的同志們學習,同時充分掌握中央精神,瞭解新形勢下發展殘疾人事業的特徵,從研究實際問題出發,提出規劃意見。我們從廣州市殘疾人事業的成功案例和存在問題中發現、總結、吸收對未來五年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有益經驗,以充實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交流一下我們主要的理論研究心得和思考。

  (一)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新的殘疾人觀。過去10多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出現了迅速興起的浪潮,但如何提高對殘疾人的認識、對殘疾人事業重要地位的認識,在新形勢下如何以新思維和新對策,與時俱進將殘疾人事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殘疾人事業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分不開,對於我們面臨的所有有關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整合資源,改善工作方法,争取更好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面臨經濟、社會、思想意識等多方面重要的變化,在急劇變化的歷史變革中,殘疾人事業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迎頭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對以往助殘思路和措施作進一步的改進。舊的殘疾人觀往往把殘疾人看作是“産品中的廢品、次品”,在政策措施上傾向於將殘疾人當作福利、衛生和慈善計劃的被動的對象,甚至認爲殘疾人不能或者基本不能參與社會活動,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予其特殊的服務、幫助和施捨。事實上,殘疾並不等於殘廢,殘疾人某方面的先天或後天造成的殘疾,並不影響他們作爲社會成員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也不影響他們合法權益的實現,甚至有些殘疾人成爲社會中有杰出成就的、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名人,在這些方面社會首先要爲殘障人士提供創業成才的相應條件,社會各界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關懷和幫助殘疾人恢復健康、提高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能力。

  近20年來,國際社會對殘疾人權利越來越加大關注,殘疾人事業由以往的視殘疾爲病態、需要醫療和救濟的“殘疾的醫療模式”轉變爲一個要求體制性變革的“殘疾的社會模式”,從單純的慈善恩惠觀念轉變爲對殘疾人的能力康復、培養與發揮,增强政府的經濟、社會責任,讓殘疾人全面參與創造財富、享受應有的福利和社會權利的觀念。慈善事業是人類的進步事業,殘疾人事業雖然不等於慈善事業,但也有相當大的慈善成份,我們不排斥慈善作爲人類愛心與援助的主要表達途徑,但我們同樣不認某些同業内人士一概排斥對殘疾人的慈善行爲,也不認同個别人對殘疾人的慈善行爲視爲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的言論。殘疾人群體是我們全體人民中的平等份子,施與或接受慈善的雙方都是平等的,接受者不亢不卑,保持尊嚴與懷恩,施與者友善與關愛同樣感到幸福,可見慈善是人類的美德。援助並非對殘疾人的施捨。憐憫之心是人類道德的表示,接受者也並非是乞討、低賤的表現。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對殘疾人的認識上有所進步,幫助殘疾人不但是從物質上幫助他們、從精神上鼓勵他們,同樣也是給身體健全者以精神上實踐和諧社會思想的教育機會,表達愛心的機會,以平等、樂善的觀念幫助殘疾人是人們享受一次次愉悦和心靈净化的機會。殘疾不應被視爲殘疾人個人的單獨問題,他們的困難不但是個人和家庭應該面對的問題,同樣應當是整個社會要面對的問題,是需要全體公民共同努力幫助解决的問題。要進行現代殘疾人觀的教育和輿論環境的建設,以確保包括殘疾人在内的全體公民都能够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構建和諧社會。

  (二)以新思路解决新問題。發展殘疾人事業要立足於以人爲本,對殘疾人的尊重,尊重他們的主觀意志,通過康復,使他們重新獲得自由生活的體能和精神狀態。和諧社會是基於人們共同目標的前提下,承認與正視不同人群之間的差别,協調相互之間關係,通過各種途徑縮小差距,實現“和而不同”。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予殘疾人以必要的幫助,做好殘疾人工作,應該是幫助他們而不是代替他們作出决定,對於失去自主意識者應受到細緻的持續關懷,盡力幫助給予;是促進其自立精神而不是縱容與助長消極依賴情緒;是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過好每一天,成爲有尊嚴、有信心、有能力、有現代意識的强者,實現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我們還注意研究了以下有關問題。

  1.在法律上争取更多資源幫助殘疾人。這是在“十一五”規劃中特别强調的一個方面,就是争取更多資源幫助殘疾人盡快回歸正常的生活,這是必須努力而爲的,不僅政府有責任,更重要的是依靠殘聯及其他社會團體努力做好工作。建立健全殘疾人法規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完善法律法規,加强地方政府規章制度建設。解决殘疾人完全融入社區和社會過程中普遍面臨的障礙問題,要從尊重和維護殘疾人基本權益出發,通過完善的制度建設,達到公平正義、相互幫助、融洽相處的和諧局面。著名的經濟學家弗·巴斯夏在《和諧經濟論》中表明他的哲學的核心是認爲,“所有合法的利益都是和諧的”〔注〕。通過殘疾人權益立法,保障和實現殘疾人在法律上的平等,以實現和諧,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社會向殘疾人提供必要的幫助,最重要的是建立人與人的平等與尊重權利上,社會追求的目標是人們在生活的各個領域裏獲得均等機會,世界上大約有132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有關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法律。通過自願規範或者規則、非歧視和平等的憲法條款、刑法條款、社會福利立法、反殘疾歧視的民事立法等立法形式,實現法律上殘疾人與社會其他成員的平等,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社會基礎。

  2.進一步加强殘疾人工作體系建設。運用政府資源,共享社會資源,發揮自身資源,創造一流業績、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的工作運行體系和建立高效、持續發展的事業運行體系,同時着重加强殘疾人工作者的素質培養,就是要强化殘疾人工作體系的建設。在規劃中提出了具體目標,更加明確激勵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的措施。比如,提出2010年前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加强康復工作的組織管理,建成技術指導及服務網絡體系;2007年初完成我市康園工療站建設計劃,原則上每條街道設1個康園工療站,在有條件的鎮建立康園工療站;關注農村貧困殘疾人醫療救助問題,幫助他們加入新型合作醫療,努力使殘疾人的參合率達到或超過當地農民參合的平均水平等。

  3.擴大殘疾人就業比例是重中之重。持續深入的國企改革使原來主要解决殘疾人就業的途徑發生了變化,許多福利企業轉制的轉制、關停的關停,殘疾人就業必須開闢新途徑。因此,繼續實行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針,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地爲殘疾人創造就業機會。着重在社區解决殘疾人就業,通過政府購買就業崗位、企業挖潜增加就業崗位、開發適宜殘疾人就業的愛心書報亭等就業崗位、創造靈活就業、就近就業的殘疾人就業崗位、發展個體勞動就業等擴大就業渠道,提高殘疾人就業比例,是完全符合中央要求的。這是改善他們社會地位和生活狀况的重要方面,更是殘疾人平等與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進行教育,更多的采用以工代賑,實施以鼓勵勞動精神、挖掘個人潜力爲目標,而不是實行通常的等價交换、等量勞動换取等量報酬。而殘疾職工與健全人之間勞動效果的差距則可以通過税費優惠、政府或社團補貼等途徑消除。上述鼓勵殘疾人走上勞動崗位、融入社會的措施是更爲有效的助殘方法。

  二、 更快更好地發展殘疾人事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拉開了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帷幕,十六届六中全會更加具體地提出了建構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爲今後社會事業發展制定了明確的計劃。十六届六中全會《决定》指出,要“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爲重點的社會福利。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殘疾人作爲一個特殊困難群體,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是人類共同進步的重要方面,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的一個突出重點,將殘疾人事業作爲一項重要的社會工作來抓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之一。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以新的思路、新的策略應對新的變化,堅持社會化工作方法,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充分開發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倡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争取更多更好的資源是實現殘疾人事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貫徹“求真務實,持續推進”的方針。在新的形勢下,要以新的思路開拓我們的工作。以提高爲殘疾人綜合服務能力和提高殘疾人基本生活水平爲重點,多爲殘疾人辦實事。建立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包括救助型的社會保險機制、生活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和殘疾人住房保障制度等。堅持以政府爲主導,積極促進社會參與共建,持續、自覺、盡心竭力地支持殘疾人事業。從理論上行動上提高發展殘疾人事業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從法律法規的完善上進一步健全殘疾人事業的法制建設;從堅持與時俱進、弘揚創新精神方面發展殘疾人事業;從着力於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殘疾人事業的社會影響力,使殘疾人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廣州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總體目標:堅持創新與改革,開拓新思路,不斷提高全社會對殘疾人事業的社會關注程度、經濟支持力度、助殘社會化水平和法律保障水平。加快以政府爲主導、公共財政支持的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步伐,重點發展殘疾人現代服務業,建立健全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特殊教育服務體系、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體系、殘疾人社會保障服務體系、殘疾人政策法規保障服務體系等“五大服務體系”。大力宣傳“全國自强模範”、“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殘疾人之家”和“全國殘聯系統先進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激勵殘疾人勤奮自强、創功立業。實現到2010年我市殘疾人事業的主要指標在全國大城市中保持一流水平,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二)“各盡所能,持續關懷”,繼續給殘疾人更多更好的幫助和支持。全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和幫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表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社會科學界實踐人文關懷的持續行動是繼續給殘疾人事業更多更好的關懷,有力推動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舉措。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切實幫助有需要的殘疾人,同時使他們能够實現自立自主、自尊自强,是整個殘疾人事業的重點之一。抓好兩頭,一是抓好基礎設施和組織機構建設,增加資源擁有量;二是要將工作重點放到社區,建立社區康復、醫療、培訓、就業等服務點,將殘疾人問題基本能够在社區中解决,在社區就近的得到高水平的幫助,這裏建設和諧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對殘疾人幫助的資源配置要逐步向基層向社區傾斜,解决殘疾人的經濟、政治、精神、文化、醫療、教育、衛生等方面的需要,培育和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力求使殘疾人得到應有的幫助,使他們如同身體健康的正常人一樣融入社會生活中,是一個基本的立足點。

  我市爲殘疾人服務的設施日益增加和完善,在新的規劃期將有更多的項目投入,我們要以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和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爲重點,繼續給予殘疾人更多更細緻的關懷,更加重視建設和改善適宜殘疾人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進一步提高有關設施的利用率,提高組織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全體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的現代化水平,更快更好地發展殘疾人事業,將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資料:

  1.[法]弗·巴斯夏《和諧經濟論》,商務印書館1995年。

  2. 殘疾人就業保障研究  廣州市社科聯 廣州市殘聯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文明的尺度 李江濤 蔡國萱等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談錦釗,廣州市社科院;符大偉,廣州市殘疾人事業研究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