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文化精神與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成因

  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的路綫、政策指引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有着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和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光榮傳統的廣州,又成爲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對全國的改革開放起着試驗和示範作用。

  1979年7月,中央賦予廣東省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權限。廣州作爲廣東的省會市,因而能在全國城市改革中先行一步,率先探索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對外經濟技術貿易。1984年4月,中央把廣州列爲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10月,又批準廣州爲計劃單列市,給予廣州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這使得廣州市能更靈活、有效地運用“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各項政策。實施沿海經濟發展戰略,興辦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和華僑之鄉的優勢,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迅速發展外向型經濟。與此同時,廣州的經濟體制改革已從局部的單項改革向綜合配套改革的方向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88年,經歷了三年經濟治理整頓和全面深化改革時期。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廣州市幹部和群衆的思想進一步大解放,大大加速了全市改革開放的步伐,經濟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到2000年“九五”計劃完成時,廣州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市國内生産總值達2375.91億元,年均增長13.1%,增幅躍居全國十大城市首位。并且,於1992年提前8年實現國内生産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1997年全市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3003美元,實現了小康向初步富裕階段邁進。20年的發展歷程説明:廣州不愧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以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向全國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可資借鑒的經驗。

  廣州爲什麽能够成爲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對全國的改革開放起着試驗和示範作用呢?前提自然是中央的路綫、政策指引,省委的正確領導以及市委審時度勢作出的各項决策。然而,本文要探討的是關於人文領域的問題,就是歷史所形成的廣州文化傳統與改革開放前沿地成因的關係。换言之,我們要弄清楚的是,廣州成爲全國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文化背景,在廣州人的精神文化中,其主導性因素是什麽,它驅動着廣州的改革開放事業以一瀉千里之勢向前發展。

  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區域文化,經過長久的傳承發展,便會形成代表其總體價值取向的文化精神。廣州文化,從其歷史發展演變來看,屬於一種外向型的海洋文化。香港和澳門開埠後,廣州有毗鄰港澳的地利,使之成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同時廣州又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因之,廣州文化成爲中西文化交匯的窗口文化和交通文化。面向海洋的地理環境,在悠長的歷史傳承發展中,鍛造了廣州文化具有開放性、兼容性與嬗變性的文化特質。其鮮明的表征是:對待外來文化,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兼容並蓄的氣度,在與世界文化交流中,能超越社會制度不同的屏障,主動吸納各種文化的先進成果,在兼容吸納的過程中使自己不斷得到嬗變與昇華。

  關於廣州文化的特質,學界有許多論述,雖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意思相近或趨同。只是這些文化特質的總和所搆成的文化精神是什麽,學人少有論及。筆者認爲,代表廣州文化總體價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是“與時俱進性”。這種文化精神,與封閉自矜、因循守舊、凝滯不前相對立。在廣州文化傳統中,有許多“遺傳密碼”,而廣州人最崇尚的信念“密碼”是:不甘落伍於時代,開拓進取敢爲天下先;不甘封閉與禁錮,力争隨世界歷史潮流前進。對廣州文化精神作如是理解與概括,可有兩次中西文化大碰撞爲佐证。

  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發生於鴉片戰争前後西學東漸時期,以廣州地區爲主要平臺。其結果是廣州文化吸納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向内地輻射、潜移,引發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運動和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廣府人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爲發動的“戊戌變法”運動,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爲什麽這些政治變革運動均由廣府的精英們首先發難呢?因爲他們不滿於清朝封建統治的極端腐朽,中國社會的極端守舊落後,要以西方先進國家爲榜樣變革社會,使中國趕上世界發展潮流,才冒着生命危險奮起抗争。廣府人的偉大抱負與英勇行爲,正是與時俱進文化精神的體現。

  第二次中西文化大碰撞,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中國社會改革開放時期,主要平臺依然是以廣州爲中心的廣東地區。這次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廣東——廣州文化吸收西方先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再向内地輻射、潜移,促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至生活方式發生質的變化,加快了我國文化現代化的步伐,從而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爲什麽這一次關乎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中西文化交匯、碰撞仍然發軔於廣東——廣州地區呢?粤地得海外風氣之先,深知世界發展之潮流,加之亞洲“四小龍”騰飛的影響,粤人無時不在尋找機會突破計劃經濟時期的封閉與禁錮。一旦國門打開,學習、追趕世界先進的經濟、文化、科技便成海潮初發之勢。這種趨赴世界發展潮流之開放風氣,正是與時俱進文化精神的體現。

  那末,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對於廣州成爲全國改革開放前沿地有何影響?通過對文化背景透析,人們不難發現,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成因中廣州人的文化精神在起着主導作用。筆者認爲,具有决定性意義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促進廣州地區率先完成由傳統農業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使廣州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爲方式得到更新换代,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了寬鬆、協調、穩定發展的人文環境。廣州地區的改革開放順利發展,是因爲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而和諧人文環境的營造,又離不開廣州地區的文化轉型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在不甘停滯落後,力争與時代發展同步的文化精神驅動下,已成蓄勢待發的廣州經濟社會,在改革開放中商品經濟迅猛發展起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文化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迅速擺脱傳統農業文化的束縛和影響,向現代文化過渡。與此同時,廣州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爲方式也得到調整,構建起與現代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精神文化。

  其二,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促使廣州人首先在理論上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行性,並在實踐上突破計劃經濟的模式,從而對全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起了先導和示範作用。歷史上廣州很早便是内外經濟貿易發達的商業大都市,人們的商業意識很濃厚。在計劃經濟時期,商品經濟因受束縛而發展緩慢。廣州人不安於這種停滯不前的現狀,最早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進行探索。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著名經濟學家卓炯,針對當時所謂“破除資産階級法權,取消商品經濟”的錯誤主張,開宗明義提出“共産主義也有商品交换”的思想理論。在改革開放中,廣東——廣州地區的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市場經濟份額不斷擴大,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模式。此時,廣東學界又對市場經濟理論進行積極探索,率先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在全國産生巨大的影響。這種敢爲天下先的理論探索勇氣,正是與時俱進文化精神使然。

  其三,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推動着廣州人敢於帶頭在經濟、文化諸領域進行體制改革試驗,向内地提供範式;並在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過程中,成爲綜合改革和全方位開放試驗的先行地區。長期以來,人們受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把多年來形成的經濟體制,尤其是生産資料所有制形式,視爲不可觸犯的“法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後,雖然中央已作出改革開放的决策,但在地方真要付諸行動,確實還需要有不怕犯錯誤、敢於“觸法”的冒險精神。廣州從實施“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開放,到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尤其是率先改革所有制形式,積極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合作經濟和不同經濟成份互相參股的混合經濟,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多種經濟并存發展的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確實顯示出廣州人敢於冒險帶頭“吃螃蟹”的作風。而這種行爲,正是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在驅動。

  其四,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推動着廣州人率先大膽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貫徹實施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從而,在探索國内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全球化接軌方面起着先導和示範作用。當中央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决策後,廣州在實施對外開放政策方面,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都走在全國前面。廣州人敢於冲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吸取過去由於封閉與禁錮造成經濟發展緩慢的教訓,改革開放之始,便充分發揮毗鄰港澳和華僑之鄉的優勢,大膽利用外資,解决自身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大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突破自身科技能力薄弱的制約;加强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例如,從1979年開始,廣州便在全國率先施行利用外資,興辦“三資”企業的政策。到1984年末,實際利用外資額已達3367萬美元,居全國沿海城市的首位。經過多年的發展,廣州已形成外向型經濟格局。當今世界500强企業,已有117家落户廣州,僅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便集中了85家。對外開放的“快馬着先鞭”,充分反映了廣州文化精神的與時俱進性。

  當下,學界在議論“廣州人精神”。筆者認爲,廣州人精神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廣州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在歷史上,廣州人在這種文化精神驅動下,不怕犧牲,敢爲天下先,使廣州成爲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大革命的根據地。在當代,廣州人又在這種文化精神驅動下,率先大膽進行改革開放試驗,使廣州成爲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當前,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闊步奔向小康社會。廣州人必定繼續弘揚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甄人,廣州炎黄文化研究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