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改革開放中建設有廣州特色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

  在廣州市第六次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時任中共廣州市委書記的黄華華同志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廣州肩負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重任,不僅改革開放要再領風氣之先,經濟建設要再上新臺階,而且文化建設也要有更大、更快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更高的起點上制定文化發展戰略,以更大的魄力去推進文化建設,以更新的思路去提昇文化品位,以更開放的姿態去迎接廣州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到來。”我理解和領悟這段話,就是要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把廣州建設成爲富有特色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

  一、 改革開放中深化認識廣州的“四地”文化資源優勢

  文化定未來,大城市以文化論輸贏,文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則是堅持什麽樣的前進方向。廣州要建設富有特色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首先就必須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緊密結合廣州的實際,按照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制定和實施城市文化發展戰略。在城市文化建設中,要正確處理好文化主旋律與多樣性的關係、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教育引導與依法管理的關係,做到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完美統一,使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焕發出充滿時代氣息的生機與活力。

  廣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200多年的歷史。同其他的歷史文化名城相比,廣州歷史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具有競争力是它所獨具的“四地”資源優勢,即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路的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當代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和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廣州的這種歷史文化資源積澱深厚且豐富多彩,十分清晰而又非常獨特。具體一點説:

  廣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和世界海交史上千年不衰東方大港的形象,就如同古代長安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一樣。古代的番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明清時的廣州還是我國歷史上曾經唯一對外“獨口通商”的地方。相對來説,有些古代貿易港雖曾煊赫一時,但到近代就一蹶不振了;有些近代崛起的沿海名城,在古代歷史上則默默無聞,而只有南海之濱的廣州,自漢、唐、明、清延續到現在,上下兩千年,歷久不衰。這個歷史現象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廣州以我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載入史册更是衆所周知。洪秀全在廣州的早期活動引發了後來席捲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主要在廣州奠定了歷史功績;康有爲通過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推動了“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廣州還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國共第一次合作在這裏奠定,聞名於世的“北伐”從廣州出發,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播革命思想,張太雷、葉劍英等領導廣州起義並建立我黨第一個城市紅色政權。

  廣州作爲我國當代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令世人矚目。作爲當代改革開放試驗區的中心城市和窗口,廣州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國務院先後把廣州列爲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全國科技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綜合改革試點城市。20多年來,廣州抓住了歷史機遇,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和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城市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大城市的第三位。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對外開放歷史,還使廣州佔有嶺南文化中心地、集中地的地位。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文化在這裏碰撞和交流。從考古文物、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民俗,從文獻記載、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各種藝術表演,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融匯中西的豐富内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地方特色。

  二、 廣州的“四地”資源優勢正呼唤着廣州文化結構的優化

  當前的種種迹象表明,廣州的文化建設已經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一是國内外的戰略背景爲廣州文化建設提供了重大機遇,人們對文化决定未來的認識越來越深化;二是廣州經濟結構高速的成功爲文化建設奠定了雄厚基礎,大城市以文化論輸贏的戰略思維越來越强化;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爲廣州文化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對文化結構的調整越來越迫切。特别是近年來,廣州經濟的高速發展仍然得益於經濟結構調整的成功。那麽,廣州文化的未來發展能不能得益於文化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呢?這使我想起著名長篇紀實文學《最長的一天》中的描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登陸戰——諾曼底登陸前夕,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説了一句名言:贏得戰争要靠鋼鐵,也要靠輿論,但更根本的是輿論。爲什麽他會把印刷品看得比坦克還重要?這是因爲文化和經濟的關係,從來就不是一種外在的相加關係,而是一種相互滲透的相乘關係。經濟結構的調整重要,文化結構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更重要。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觀點:以結構調整爲主綫加快廣州文化建設正逢其時,廣州的“四地”資源優勢正在呼唤着廣州文化結構的優化。

  雖然廣州在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方面取得了許多成績,但結構性問題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現在規模小、重復多、資源散等方面。這裏有個例子不知是否合適,幾年前謝晋導演拍歷史巨片《鴉片戰争》,其中“廣州街”的外景地不在有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廣州,而是在浙江中部一個交通不便、蟄伏山區的小鎮——横店,這裏竟然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占地22萬平方米、包括十三夷館、珠江水景在内的“19世紀南粤廣州城”。這個現象是耐人尋味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從更深層次的文化結構上找原因。其實,文化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反映的就是更深層次的文化體制上的改革開放。

  什麽是文化?有人統計過有32種以上的定義,有位加拿大學者曾幽默地説:“文化”就像一個通用軟件,不但内存極大,運行很快,而且有多個界面,每個界面的主頁都不一樣。最大的界面是“語言”,有個界面是“意識形態”,還有個界面就是“文化産業”。調整和優化文化結構,我理解主要是指産業界面上的文化之舞。文化産業到底有哪些結構和邊界呢?這裏可以引入一個産業群的概念,其結構不象一個固定分類的抽屉,而更象是一個飛速轉動的陀螺,即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産業核心,從而帶動不斷變化的邊緣産業。從文化産業的價值含量和組織結構看,這又象是一組逐漸擴大的“同心圓”,即第一個核心圈是文化内容的創造;第二個圈是文化産品的製造;第三個内圈是文化産品的銷售和服務;第四個圈是亞文化産品。仿佛一塊石頭扔進水池,把波紋一圈一圈從裏向外,層層擴大,從而創造出巨大的文化産品附加值。

  那麽,廣州文化的核心圈的核心内容在哪裏呢?這就是廣州歷史文化最有特色、最具競争力的“四地”資源優勢。廣州“四地”歷史文化底藴,是廣州一筆珍貴的財富。擁有如此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使廣州無可争議地立於世界文明古都之林。這不僅是廣州這座城市的驕傲,而且也是今天我們參與全球城市競争的巨大優勢,是廣州吸引世界目光的魅力所在。我理解這裏不僅有一個時間邏輯上的内在聯繫,即廣州在我國古代、近現代、當代分别是海上絲路發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而且在空間結構上還有其豐富内涵,即正是在這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嶺南文化中心地,才孕育出貫穿古今、融匯中西、豐富多彩的廣州文化特質。廣州的“四地”資源是廣州文化創作活動的“富礦”,是廣州文化核心圈的核心内容所在,建設廣州文化名城,首先就是要使廣州“四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空間結構上得到優化和整合。只要圍遶這“四地”内容進行文化生産,我們就一定能創造出巨大的附加值。我們已經聯合開過“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與廣州港”、“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與廣州文化”兩個研討會。我認爲這些研討會就是在做“扔石頭”的工作,其意義就是要引起廣州文化的一圈又一圈的漣漪,爲新世紀廣州文化的發展大潮推波助瀾。

  三、 把廣州建設成有特色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的初步思路

  要把廣州建設成富有特色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要成爲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就要把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經濟、提高生産的發展水平作爲重要的前提。廣州全市國内生産總值已經突破5000億元,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已經突破6000美元,廣州以占全國約二百分之一的人口,爲國家貢獻了二十分之一的税收。强大的經濟實力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要把廣州建成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又富有鮮明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就是要使廣州成爲全面貫徹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樣板城市。城市的現代化就是要以人爲本,就是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努力開創生産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也就是廣州提出建設山水生態城市的理論依據。

  廣州的歷史文化遺産是前人留下的財富,不可再生,我們要十分地珍惜,在新世紀的城市規劃建設中,我們必須力求做到在繼承中創新,在挖掘中光大,在保護中建設。舉例來説,政府遷走了佔據陳家祠内長達30餘年的工廠,在旁邊修建了緑化廣場;爲保護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堪稱廣州織造業活化石的唯一一座行業會館——錦綸會館,由政府出資,經過平移、整飾兩大工程後,錦綸會館現在終於又可以“原汁原味”地重現人們面前。這説明瞭廣州對保護文物的决心和實力。其實,每一座嶺南古建築都是有靈魂和有文化内涵的,如果在城市化進程中推倒了大量歷史建築,不斷代之以新的現代化大樓,那麽歷史文化名城就會和我們漸行漸遠。因此,我們决不能犯建設性的歷史錯誤。

  那麽,怎樣按照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廣州建成有特色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這裏提出以下幾點初步思路:

  一是加强城市科學和城市發展戰略的研究,增强城市規劃建設的科學性和超前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實踐活動越是豐富多彩,對城市科學理論的需要程度就越是迫切。我們要圍遶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主綫,把立足點或定位放在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緊密結合廣州的實踐,不斷總結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數字城市、文化城市、生態城市、安全城市、學習城市等方面盡快出一批研究成果,並用以指導城市戰略規劃和城鄉一體化,特别是要把城市郊區的未來超前規劃好,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科學體系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是繼續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步伐,爲城市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硬件”基礎。在完善交通主骨架網絡的基礎上,繼續加快城市環保基礎工程、園林緑化工程建設和城市景觀工程建設。除新機場要建成航空樞紐港外,我們還將在珠三角的幾何中心南沙建設大海港,並把南沙作爲廣州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建大學城、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地鐵二、三號綫等建設項目,也是我們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硬件準備。

  三是進一步突出山水生態城市的特色,切實使城市環境建設達到國内一流水平。未來城市應是生態型的山水城市,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融洽、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使城市自然、地理、經濟、市政、人文、習慣、建築等要素共生、共存、共雅,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美學效益等四大效益有機統一。我們要按照山水生態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花城三位一體來建設,營造多種自然風貌與城市景觀交融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

  四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爲中心,努力營造文明法治的社會環境。即加强規範公民道德行爲,完善具有廣州特色的公民道德準則和行爲規範體系。加强培育科學精神和公民意識,建立團結、互助、互愛、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加强科學文化和法律知識的普及,積極開展村民素質教育和社區文化教育,引導市民培養積極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

  集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善於學習别人的長處,這既是我們建設富有特色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的最大財富,又是我們的發展後勁所在。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廣州都是一個創造奇迹的地方。可以深信,廣州的文化之舞一定能創造出新的奇迹、更加多姿多彩;廣州的文化産業巨輪,在新的海上絲路上一定會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作者:顧澗清,廣州日報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