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試論華僑文化在廣州改革開放中的先導作用

  華僑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以及與世界發展緊密聯繫的時代性,都主要來源於華僑文化。歷史上,華僑文化對嶺南文化的中心廣州的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近二十多年來,華僑文化對廣州的改革開放的影響尤其明顯,在廣州的改革進程中起到先導、催化作用。因此研究華僑文化對廣州發展的影響,探索這一有别於國内其它都市文化的獨特文化現象,對於發揮獨特人文優勢,將廣州建設成爲文化强市有着十分積極的作用。

  討論華僑文化,首先要清楚什麽是華僑文化。而到目前爲止,關於華僑文化還是一個並未作嚴格界定的概念。這其中,如何界定華僑文化中的華僑概念不能不是當中原因之一。一般認爲,華僑是指擁有中國國籍而僑居外國的中國人,而不包括加入外國籍的中國人(也稱華人)。如果單從政治層面對海外中國人進行這樣定義劃分,應該説是恰當的。但是,假如我們從社會形態的角度對華僑屬性進行進一步探討,便會發現,華僑的實際含義要比上述基本定義要豐富得多。他們既非完全是中國人,也非完全的居住國國民。他們在血統上和主要文化屬性方面是中國人,但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又可説是居住國人。他們一方面可以落葉歸根重新回國定居而還原爲完全的中國人(歸國華僑),另一方面又會落地生根加入外籍成爲居住國國民(外籍華人)。但是無論華僑或是華人,他們的文化形態都是一致的,都是中華文化的母體文化與居住國文化結合體。因此,也有學者將其稱爲華僑華人文化。爲了對華僑文化這一廣州都市文化中的特殊文化因質對廣州的影響進行探討研究方便起見,筆者暫且將這一特有的文化形態統稱爲華僑文化,就教於大家。

  一、 華僑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發展的橋樑和管道

  華僑的産生與發展,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歷史現象。據歷史記載,早在唐代,廣州就有人出洋經商留居國外。唐末黄巢起義軍攻陷,廣州人成批乘船避居東南亞各國,這是廣州人第一次大批移民海外。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之後,不少人背井離鄉出洋謀生。時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先後發現金礦,美國、加拿大、秘魯先後興修鐵路,西方國家設館在廣州招募勞工。大量失地破産農民、城市貧民、手工業者和小商販因生活所迫,離鄉别井到海外謀生。使19世紀後半葉成爲歷史上廣州人移居海外的高潮時期。此後,或因戰亂避禍、或因政治迫害、或因出洋謀生、或因經商留學、或因繼承遺産,廣州人移居國外達數十萬人之衆,分佈世界五大洲。

  從積貧積弱的祖國漂洋過海,在异國他鄉寄人籬下艱難謀生,一部華人歷史便是華僑的血泪史、奮鬥史。而特殊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使海外華僑華人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逐漸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一方面,他們來自於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炎黄子孫的情結揮之不去,在民族認同、宗教信仰、家庭倫理、宗親觀念、語言文化、民俗習慣等方面頑强地表現出中華文化的母體性質。例如,分佈各國的華人喜歡聚居,守望相助,形成充滿中國風情的華人區,俗稱唐人街。華僑華人的飲食起居習俗依然保持中國傳統。另一方面,他們身處异邦,謀生生活在依靠當地,受當地法律的保護和約束,要遵守當地的生活規則。不可避免要溶入當地社會生存,不可避免受到居住國文化的影響。例如,他們要掌握當地語言文字,要參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由此而衍生了一種既包含有中華文化成分,又包含有因生存而需要吸收的僑居國文化成份的綜合文化——華僑文化。

  從本質上來説,華僑文化是以中華民族文化爲主體的、以中西文化相結合爲特徵的混合型文化。華僑文化的特徵,主要表現爲:

  開放性。華僑文化在保持母質文化的同時,從不固步自封,總是善於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優點和特長充實發展自己。

  兼容性。華僑文化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視之爲异端,而是以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價值作爲保持自身文化的尊嚴和價值的前提。

  主體性。華僑文化具有强烈的進取精神和深刻的自我批判,總是保持着創造性和生命力。

  務實性。華僑華人在异國他鄉謀生,必須加倍努力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並具有很强的自我調節能力。

  靈活性。由於華僑華人生活於中國以外的其它地方,必然受到當地文化和生活的影響,從而使華僑文化呈現出“雜交”的特點。

  華僑文化的以上特徵有許多與中華民族文化是一致的,但也有它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説,它的開放性、兼容性、主體性、務實性、靈活性特徵比它繼承的中華民族母體文化同樣特徵更爲明顯和强烈。這種特性使華僑文化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管道。在中華民族文化由一種在空間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隔離的獨立文化系統向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轉型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爲中華民族文化的亞文化體系,華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優良傳統的保持者,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精華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它的世界化或現代化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化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爲一個在地域上分離,在體系上相對獨立的亞文化體系,華僑文化在與中華民族母體文化的緊密聯繫和接觸中不斷地爲母體文化輸送現代化的文化因素或信息,不斷地爲母體文化輸送世界性文化的新鮮血液。這種“輸血”與中華民族文化有意識地與其它民族文化進行交流、有意識地自我“造血”結合起來,成爲二十世紀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契機。

  二、華僑文化對廣州發展的歷史影響

  在華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廣州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廣州的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華僑文化的影響。

  由於廣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口岸,更是華僑移民海外的必經之路和始發港口。華僑華人以閩粤籍人士居多,而粤籍華僑華人與廣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近代以來,廣州人出國經商、打工、留學者衆,市民80%以上都有海外關係,尤其與港澳地區居民親友關係更爲密切。目前,全市共有海外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135萬人,分佈在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僑眷、歸僑和港澳親屬100多萬人,占全市人口六分之一。而經由廣州出境、回鄉、投資廣州或與廣州有各種聯繫的廣東其它地區的華僑華人更不計其數。

  粤籍華僑華人所傳承的中華文化,主要是嶺南文化。嶺南文化與以儒家文化爲核心的中原文化屬於同一文化總體系。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與百越族文化融合,進而與漢文化融合而發展起來。嶺南文化以遠儒性和非正統性區别於其它的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總體系中的邊緣型文化。

  廣州作爲嶺南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從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後的漢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綿延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考古文物到文獻記載,從歷史遺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文化藝術,都貫穿着一種開放的人文意識。從粤語、粤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都反映出嶺南文化的豐富内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從嶺南文明史開始,幾千年來,廣州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嶺南文化的代表。

  從廣州走向世界的華僑華人,很自然將嶺南文化作爲母體文化加以傳承,與當地异質文化結合爲一種粤味很濃的華僑文化。我們在幾個華僑華人衆多的國度,看見華人社會中粤語、粤劇、粤菜大行其道就是一個明证。

  華僑文化不僅在居住國影響着華僑華人的生存發展,而且因爲華僑華人愛國愛鄉“實業報國”的行動也影響着家鄉的發展,進而也影響了母體文化——嶺南文化的發展。廣州作爲華僑出洋或者歸國的主要之路。一方面,廣州社會發展由於華僑的進入加速了現代化的進程。例如,在廣州誕生的中國第一間火柴廠,中國第一家橡膠廠,中國第一家電燈公司,廣東第一家公共汽車公司,廣州第一家電影院以及當年被譽爲“南中國建築之冠”的愛群大厦和華南最大的現代百貨公司大新公司都是華僑投資興辦,而修橋鋪路、興醫辦學的善舉更是數不勝數,至於辛亥革命和抗日戰争和建設新中國,華僑更是付出了人力物力乃至鮮血和生命。另一方面,華僑文化也由於華僑回國參與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而對廣州社會産生了深刻影響。例如,渴望祖國强大富裕的愛國熱情,熱愛中華文化的民族認同,崇尚和睦相處“和爲貴”的處事方式,重視親情關心桑梓的鄉土觀念,兼收並蓄爲我所用的開放包容,服務第一誠信至上的經商理念,自由博愛反對專制的平等思想,尊師重道培育英才的教育思想,行善積德報效社會的互助傳統、不事空談講求實際的踏實作風對廣州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産生了巨大影響。廣州富有南洋特色的建築“騎樓”、廣州方言中的外來語、嶺南畫派的西洋技法、粤劇的西洋樂器配樂這些西方文化因素就來自於華僑文化。

  華僑文化的介入爲其母質文化——嶺南文化的發展補充了“新血”,豐富了嶺南文化的文化内涵,將其積極的部分更加發揚光大。有一個例子很能説明問題:廣州的陳氏書院是海外華僑爲他們在廣東72縣的陳姓子弟讀書而捐資興建的。陳氏書院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衆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裏,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虚實相同,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尤其引人入勝的是,在陳氏書院的建築裝飾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鋼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建築中既有嶺南特色的庭院宗祠,又有西方風格的鑄鐵風雨廊,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早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國的建築專著《世界建築藝術》、《中國南方建築》中,便盛贊她爲中國南方建築藝術的典範。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學家和文物鑒賞家的慧眼,寫詩贊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華僑捐建的陳氏書院成爲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也是嶺南建築藝術吸收西方藝術精華的一個杰作。

  作爲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廣州的歷史發展表明,没有華僑文化也就没有近現代的嶺南文化。同時,嶺南文化也因爲包含華僑文化而與其它地域文化相比而另具一格,擁有獨特的文化優勢。

  三、廣州改革開放的先導作用

  華僑文化與廣州的聯繫在文革期間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華僑文化對廣州發展的積極影響受到了極左思潮的排斥。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被顛覆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華僑文化恢復了它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欣逢改革開放,廣州作爲全國最大的僑鄉城市,因其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廣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僑鄉優勢,認真落實黨的僑務政策,重新續上與海外鄉親的聯繫,向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敞開胸懷,觸發了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投資家鄉建設家鄉造福家鄉的熱潮。熱潮所至,華僑的投資加快廣州經濟建設的同時,華僑文化也對廣州的社會産生了巨大的衝擊。

  廣州在改革開放前,經濟文化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狀况,而多年來“左”的錯誤使人們的思想僵化,觀念保守。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改革開放無例可援,無道可循。而華僑文化以其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以及與世界發展緊密聯繫的時代性,適時地爲廣州冲破“左”的禁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開放提供了思想養份,也對廣州的都市文化産生深刻的影響:

  (一) 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識

  華僑文化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華,在政治上崇尚民主平等,在推翻帝制、實現共和的民主革命中起了啓蒙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中,華僑文化中的民主意識衝擊了内地的“官本位”意識和人治現象,在廣州的政治生活中吹進了一種官民平等的民主新風。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尚在“初級階段”,廣州就搞了兩個很有意義的活動。一個是“假如我是廣州市長”,由市民對廣州的方方面面提意見和建議,結果一個“紅領巾”當選爲年齡最小的“市長”與當時的廣州市長葉選平同臺“切磋”施政方略。另一個活動就是評選“廣州十大人民公僕”,由市民公開對黨政官員評頭品足,結果深受市民愛戴的市委書記許士杰以最高票數位列第一名公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廣州的民主風氣領國内之先河,廣州新聞媒體的發達,反映了廣州市民擁有較大的話語權,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點。可以説,華僑文化促進了廣州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建設,爲改革開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條件,也豐富和發展了嶺南文化中的政治文明。

  (二) 開放兼容的人文意識

  嶺南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因素。華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母體文化的這個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中華文化、居住國文化、西方文化實行兼收並蓄爲我所用。

  嶺南文化原有的開放兼容特點由於華僑文化的所哺更加明顯特出,在新思想層面上造就了廣州人開放兼容的精神。在廣州文化中有一個現象很特别,就是語言詞彚中既有傳統古語也有外來語。例如廣州人稱呼父親,既有古老的“老竇”,也有現代的“爸爸”,更有英語“爹地”,兼收並蓄可見一斑。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八大菜係的粤菜溶入了不少西菜技法,粤菜的中心廣州,川菜、湘菜、淮南菜、東北菜等也大行其道。由於廣州是一個“不設防” 的城市,門檻低,全國和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來廣州做生意和創業發展,使廣州形成了海納百川、開放兼容的人文意識。

  (三) 富有進取的商業意識

  由於廣州瀕臨南海,長期和海外交往,商業的發展使廣州逐漸淡化傳統的“貴義賤利”的觀念,重商趨利的商業意識在廣州人中是最强烈的。因爲廣州人移民海外,處於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華僑耳聞目睹、身體力行各種商業規則,母體文化中的商品意識得到昇華。華僑文化中濃厚的現代商業意識隨着華僑參與廣州的建設發展,促進了嶺南文化中的這種特殊因質的發展,賦予了更强烈的時代特色。廣州主要街道的臨街“騎樓”,就是華僑引進的南洋商鋪特色,而將商鋪、民居、方便路人避免日曬雨淋的公共遮檐三種功能集於一身,體現了商品意識和人文關懷的交融,也體現一種追求共贏的現代商業理念。

  (四) 講求實效的務實意識

  華僑爲生存的艱苦奮鬥經歷,形成了强烈的務實意識,即一種講求實際、實效、不慕虚華、不尚空談,不唯上、不唯書的思想意識。這種講求實效的市場經濟意識也是長期以來發達的商品經濟而培養出來的,因而也最適合市場經濟商品社會。改革開放以來,華僑爲家鄉帶來資金、項目、人才的同時也帶來了務實意識。廣州人因此開拓了眼界和增長瞭見識,也嘗到了甜頭。市場經濟需要的良好經商環境,嶺南文化的歷史沉澱,華僑文化的現代熏陶,廣州人給人印象是經商務實,精明能幹,善於計算,頗具經濟頭腦,誠實講信用;不好張揚,實重於虚,行先於言。廣州人温和而有誠信,和氣生財,公平交易,買賣不成仁義在。廣州人不喜歡怨天尤人、閉門嘆息,浪費時間和生命,而是對工作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勇氣,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廣州的這種務實意識爲改革開放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礎。“會生孩子不會起名”這句流傳甚廣的對廣州改革開放的評價,從另一角度評價了廣州人“會生孩子”的務實。

  (五) 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

  市場經濟充滿了競争,華僑能够在异地生活和發展,必然會有較强的謀生能力和開拓創業的精神。華僑文化中這種開拓創業的精神很早就滲透在廣州人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人在觀念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行動上敢爲天下先。廣州人喜歡“拼搏”,人生難得幾回搏。這種拼搏精神,使廣州人勇於探索和嘗試,它産生的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影響到全國。“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一時廣州成爲開放搞活的代名詞,廣州人成爲發展經濟的權威人士。廣州以改革先鋒的姿態,以善於創新發展的形象,爲全國其它地區和城市提供了經濟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模式。有一個很生活化的比喻,喜歡飲湯的廣州尤其喜歡飲“頭啖湯”,正是這種“頭啖湯“精神,使廣州人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刻,抓住機遇,在别人還在等待、觀望、遲疑和徘徊中,不等、不靠,率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造出許多全國第一的佳績。

  華僑文化對廣州城市文化的影響,爲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創造了良好的思想條件。而嶺南文化的歷史積澱,華僑文化的現代熏陶,爲廣州的改革開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礎,使廣州具備了受人稱贊的改革心理承受能力,保证了廣州的改革開放順利發展。

  四、 建設文化强市不能忽視華僑文化

  爲了提昇廣州的城市競争力,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文化强市的宏偉目標。我認爲建設文化强市不能忽視華僑文化。

  越真正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的城市,就越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城市,也越能真正具有國際性和現代性。而最能反映一個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的,莫過於這個城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美國著名城市建築和城市歷史學家劉易斯·曼弗德曾得出一個重要的思想:城市的貢獻和作用在於它能保存、留傳和發展社會歷史文化,“如説在過去許多世紀中,一些名都大邑,如果巴比倫、羅馬、雅典、巴格達、北京、巴黎和倫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國家的歷史的話,那只是因爲這些城市始終能够代表他們的民族的文化,並將其絶大部分流傳給後代。”

  廣州建設文化强市,就應從弘揚城市文化的特色出發,把歷史與實際、傳統和現代、經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真考慮城市文化的更新與發展,通過歷史文化的透視,延伸當代人認識城市、建設城市的時空觀念。使生活在這種歷史文化氛圍中的市民,將在時間上體會到民族的歷史傳統,在空間上拓展出廣泛的社會聯繫。

  回顧廣州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四地”現象,即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這是廣州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特色。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四地”都與華僑、華僑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廣州繼續以“四地”特色爲内容建設文化强市,就必須重視和研究華僑文化在廣州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廣州的城市文化格局在保持中華文化特徵的同時,具有文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特徵。

  廣州是一個著名的僑鄉都市,華僑衆多的優勢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中,也延伸至文化建設上,既然歷史上“四地”的形成和發展之中,華僑、華僑文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那麽,廣州的建設文化强市同樣不能忽視華僑與華僑文化。

  建設文化强市,首先要明確建設文化强市的標準和方向。建設文化强市的標準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個標準,是全民的文化自覺意識普遍提高,人文精神、職業道德、文化體制、文化産業要適應先進生産力發展和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第二個標準,是文化經濟能量厚積薄發。一方面,在經濟建設中,通過文化優勢平臺,提高企業文化含量,通過文化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文化建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追求文化的經濟含量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個標準,是文化資源的配置多贏共榮,使現有的文化優勢得到最大量的發揮。第四個標準,是有在全國和世界上能叫得響的文化精品、名人不斷涌出,這是建設文化强市的軟件。實現這四條標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長期的過程中,發揮華僑文化的優勢將會加快建設的步伐。

  因此,建議有關部門更深入研究華僑文化在廣州發展中的作用,重視和發揮華僑這個獨特的資源和優勢,爲廣州的改革開放提供更多的思想和文化條件。

  (作者:林干,《廣州華聲》雜誌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