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爲國盡瘁的一代偉人孫中山

  一代偉人孫中山享年58周歲零4個月,“致力國民革命”幾達40年。這是孫中山爲國盡瘁的40年,爲民盡瘁的40年。

  青年孫中山滿懷愛國和變革的熱忱,對舊中國作過不少變革的探索。他28歲提出改革方案上書李鴻章失敗後,就决心走武裝推翻清政府的道路,連續由他策劃和領導了10次反清武裝鬥争。辛亥革命後,又奮起領導“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孫中山經歷過清政府懸賞通緝,清政府駐倫敦英公使囚禁和陳炯明叛亂三次生命險境,却歷經危難而鬥志愈堅。爲了實現南北議和,孫中山又堅持抱病北上。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曾自我總結説:“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愈挫愈奮”就是他“爲國盡瘁”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的表現,就是他革命理想和崇高品格的精神支柱。魯迅説孫中山:“站出世間來,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也没有滿足過,没有安逸過”,“他是……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魯迅對孫中山的爲人和他一生的業績由衷推崇,特别高度讚頌“永遠革命者”孫中山爲國盡瘁的革命精神。

  孫中山稱自己“以革命爲唯一天職”。他的“天下爲公”向往大同世界的思想,就國内來説,指建立獨立、民主與富强的新中國。這成爲他畢生的職責,貫穿於他不斷追求革命,不斷追求進步的整個過程中。孫中山一貫追求新的思想,勇敢地順應曆史的進程,指導革命事業前進。他勇於和善於在思想上革故鼎新,科學而及時地總結革命鬥争的經驗,又能從失敗中引出可供借鑒的教訓。基於鬥争經驗與教訓的嚴肅認真的總結,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産黨和國際無産階級的幫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爲反映了歷史特點和適應了時代要求的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國民主革命新階段再創建了光輝業績。

  孫中山“盡瘁國事”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任人唯賢唯德,至親摯友也不徇私情。孫中山對革命貢獻良多的胞兄孫眉和美洲致公堂主持人黄三德,考慮到他們難以勝任,故無任命爲廣東省或全國財政要職,這是兩個一致爲人們稱頌的典型例子。

  孫中山一心爲公,不治家産,個人生活艱苦,衣着很簡檏。他一向以“天下爲公”倡導於社會,廉潔奉公,不居功享受。辭世時留給夫人宋慶齡的遺産,僅有幾千册書和一些日常衣物。

  孫中山“盡瘁爲國”,同他真正承認、肯定人民是國家主人,强調要在事實上讓人民當家作主相一致的。盡瘁國事同盡瘁人民的事業實質上是相一致的。孫中山認爲,國家之所以成立,建築於“國民的合成心力”。但不能人人都作爲政府人員去治事,只能由少數優秀突出者“代表民意”組成政府,服務人民大衆。1906年孫中山在《民報》發表演説時明確指出“(官吏)是國民公僕”,“是爲主人服務的”。從上下文看,這裏的“主人”明確無誤是指人民。孫中山從擔任臨時大總統那一天起,就把自己工作定在“公僕”地位。他的誓詞稱“(鞏固人民國家)圖謀人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爲衆服務。”“服務”一詞,正確地説明瞭“公僕”的政治行爲所應該具有的根本屬性。孫中山經常宣傳“公僕”思想。1912年3月致内務部令稱:“官廳爲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僕。”1919年在《孫文學説》中稱:“夫中華民國者,人民之國也。……主權屬於國民之全體……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僕也。”

  探尋孫中山的一生,可理出他革命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和過程。這裏僅就家貧,接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熏陶與善於吸收當時西方先進思想兩個方面説説。

  孫中山家貧。孫夫人宋慶齡曾回憶説,孫家很窮,孫中山“到15歲才有鞋子穿”,“他的家住在一間茅屋裏,幾乎僅僅不致捱餓。他幼年吃的是最賤的穀物,他没有米飯吃,因爲米飯太貴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孫中山也曾説自己“生而爲貧困之農家子”。“很窮”的有志者,適逢機遇,受天時地利人和觸發推動,會滋生進而成長革命思想。

  孫中山接受開風氣之先的貫通中西的教育,虚心博採又注重創新,具有良好的中西合璧的雙重文化底藴。孫中山熱愛祖國,立志救民族於危亡,革新社會,肇造民國。從孫中山的經歷可看到,他在海外居住過,從小就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接受西方社會文明,早就有“慕西學”、學西方先進之心,重視借鑒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先進的值得吸取的東西。但孫中山絶不是個全盤西化論者。他“慕西學”,却更尊崇祖國優秀傳統,調查研究,專門考察,吸納西方先進的特别是適合中國國情、值得中國吸取的東西,十分注重實際效果與科學性。他盡瘁國事,包含了爲光大國粹、西爲中用,並堅持畢生獻力。

  孫中山説自己“一生嗜好,就是讀書。”他博覽中外書刊資料,他坦率表白説:“餘謀中國革命,……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説事迹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孫中山博採衆長,獨立思考,創立革命學説。辛亥革命後,他又親自製訂富强中國的實業計劃。這一整套實業計劃,當時没能實現。對此,毛澤東同志認爲“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説明”,“不可苛求於前人”。

  孫中山以革命先行者的睿智在20世紀初期就指出:“中國文明已著於五千年前,此爲西方所不及,但中間傾於保守,故讓西人獨步。”如果我們“發奮自雄”,“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於己身之肩上”,“十年、二十年之後,不難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即或勝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孫中山表達了中國人民决心要改變自己國家處於貧窮屈辱境地的雄心壯志,近一個世紀一直激勵着後人奮發努力。

  孫中山領導人民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政體。辛亥革命盡管如孫中山所説的“革命尚未成功”、未能取得徹底勝利,但這場偉大革命爲後來的革命事業開拓了道路,爲後人的偉大建設事業開啓了造就宏圖大業的開放性思路。

  孫中山經過深入研究認識到,人類權力的發展歷史,是從神權到君權,從君權到民權。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中國必須順應這一趨勢。他説:“我們順着潮流做去,將來一定成功。”孫中山看準了潮流所向,就百折不回,不懈奮鬥。孫中山的思想和實踐中的許多部分都值得人們珍惜、總結、借鑒、繼承。

  孫中山1925年逝世至今已80多年。這期間全世界和中國經歷時代動盪滄桑巨變,但世人心目中孫中山的光輝形象並無淡化,他的人格魅力依然光芒四射。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同時是一位有着崇高的道德品格、堪作幹部和群衆表率的偉人。孫中山在國内外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對兩岸的統一可以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孫中山贏得當代和後人無限敬仰與摯誠懷念。

  孫中山風範長存,

  孫中山楷模永駐。

  (作者:岑逢長,廣州炎黄文化研究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