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孫中山的近代化理想到廣州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藍圖

  當中國進入近代以後,面對列强侵略和從晚清到民國統治集團的腐敗,多少仁人志士在爲拯救中國、振興中華而殫思竭慮。林則徐力主“師敵之長技以制敵”,魏源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洋務派在“中體西用”的口號下部分地實現了林、魏的主張,康有爲、樑啓超企圖把向西方學習引入變革中國封建政治體制的軌道,孫中山發動了顛覆清朝和隨後打倒北洋軍閥的武裝革命,要在中國實行三民主義即美國式的資本主義,中國共産黨人更是高舉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大旗,不但埋葬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迎來了新民主主義的燦爛陽光,而且以改革開放的偉大氣魄,脚踏實地地把中國引上繁榮富强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前進,一頁頁地書寫的。

  孫中山説過:“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1〕在使中華民族“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近代“興邦建國”〔2〕的偉大鬥争中,就業績而言,當首推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三杰,其中又以孫中山和鄧小平的國家建設方案最爲國人所贊賞與欽佩。在此廣州人民爲實現自己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没藍圖而奮鬥拼搏的時候,重温和回顧孫中山、鄧小平建設中國的宏偉構想,無疑是切合時宜和大有裨益的。

  一、孫中山追求中國近代化的努力

  還在l 894年的時候,孫中山就曾滿懷愛國之情,向清朝最有權勢的李鴻章上書要求變革,説洋務派興辦近代企業,“徒爲堅船利砲”,不過是“舍本而圖末”。〔3〕在他看來,中國的出路只在於學習“歐洲富强之本”,即“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者既得,然後修我政理,宏我規模,治我軍實,保我藩邦”,那麽“歐洲豈能(與我)匹哉”,西方列强奈我者何!相信“步武泰西,參行新法”的中國,“不過二十年,必能駕歐洲而上之”。〔4〕這是孫中山追求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雖然孫中山的上述設想並不象他所説的那樣切中時弊,而是明顯含有粗淺和書生之見的弊端,但是就連這樣的改革主張,也被李鴻章置諸腦後而使其胎死腹中。

  然而孫中山並没有因爲一起步就失敗,而對中國的近代化事業心灰意冷,在以他爲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顛覆清朝七年之後,1919年,他向國人獻上了具有濃厚近代化氣息的以“實業計劃"命名的建設方案。這一充分展示孫中山建設中華民國意志和才華的宏偉藍圖,其所涉内容之豐寓,範圍之廣泛,立意之深刻,絶非當年《上李鴻章書》能够比擬,是足以代表中華民族一代精英最高思想境界的中國近代化經濟建設理想。

  第一,“實業計劃”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之民生主義的最完整的計劃性體現。還在民國之初,孫中山就認爲三民主義之“民族、民權已達目的,唯民生問題尚待解决”。〔5〕爲此,他在讓位袁世凱後便立即爲中國的近代化經濟建設四出奔走呼號。盡管等待孫中山的是一連串失敗的現實,但他從不爲此而氣餒,硬是咬住民生主義即經濟建設理想不放,甚至把它視爲“比政治緊要”的一場“經濟革命”。〔6〕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認爲對於發展中國實業來説,“絶無僅有之機會”終於到了,“此後中國存亡之關鍵”,就“在此實業發展之一事”了。〔7〕於是乎孫中山在1919年6月,在上海《遠東時報》上發表了企圖“乘時一躍而登中國於富强之域,躋斯民於安樂之天”的《實業計劃》。〔8〕

  第二,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展現的經濟建設規模十分宏偉。它不但包括了幾乎涉及經濟建設各個方面的33個部門,141個方面又24點的六大計劃,而且指明這些計劃的重中之重,在於交通建設,説:“予之計劃,首先注重於鐵路之建設,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港之建設。蓋此皆爲實業之利器,非先有此種交通、運輸、屯集之利器,則雖全其(具)發展實業之要素,而無由發展也”;〔9〕“交通爲實業之母,鐵路又爲交通之母。國家貧富,可以鐵路之多寡定之”。〔10〕斷言“關係吾國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鐵路之建築。”。〔11〕爲此,他傾“注全力於鐵路建設”,〔12〕企望在1919年後之“十年内”,於全國修築鐵路至少“十萬英里”(合32萬多華里)和碎石公路“一百萬英里”(合320多萬華里),建成“如紐約港”的世界級大港三個(包括位於黄埔的南方大港),以及修復和新開多條運河等。〔13〕

  第三,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孫中山心裏明白,當時的中國無法滿足其《實業計劃》的資金和人才的需要,因此他把《實業計劃》的實現寄望於外國的支持,説:“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借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14〕“一變向來閉關自守主義而爲門户開放主義”,〔15〕“將中國内地全行開放,對於外國人不加限制,任其到中國興辦實業”。〔16〕總之,“舍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外,殆無他策”!〔17〕

  第四,國家主權至高無尚。孫中山既力主門户開放搞建設,更强調主權在握保國家,認爲雖然“現今世界日趨於大同,斷非閉關自守所能自立,但開放門户,仍須保持主權”;〔18〕“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19〕凡“事關主權之事,不能喪失”,〔20〕“吾人所當争者主權也”;〔21〕 “一旦主權恢復,我便可大開門户”。〔22〕顯然,國家主權在孫中山的心目中佔有至高無尚的位置,是他門户開放主義的大前提。

  第五,向往社會主義。孫中山早在民國元年就談過:“現在中國之困,只在一窮字。數年後民生主義大行,地價、鐵路、礦産及各種實業俱能發達,……然後吾黨革命主義始爲圓滿達到,中華民國在世界上將爲一安樂國”。〔23〕七年後的《實業計劃》,就是他企圖“大行”民生主義的一大構想。的確,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全意義上具有改革開放意味的經濟建没方案,其立意在於使已經如同“後至之人”的中國,能够“依西方已辟之路徑而行之”,盡快達於“物質文明之標的”,讓國人“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樂”,〔24〕從而使民生主義得以實現。在孫中山看來,他的民生主義也是社會主義,甚至是比社會主義涵義更加寬廣的社會形態,所謂“民生主義,非以社會主義行之”不能完全。〔25〕爲了實現民生主義,孫中山十分向往没有階級、没有剥削的社會主義,不但把它稱之爲“最純正的集體主義制度”,而且以此作爲自己“幾年内”要爲之奮鬥和“實現”的“夢寐以求的理想”。〔26〕爲此,孫中山把其《實業計劃》的“宗旨”確定在“提倡實業,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爲歸宿”,〔27〕或稱“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28〕當然,孫中山在這裏所説的社會主義,並不是科學社會主義,而是由代表“通國人民”利益的國家來操縱經濟命脈的國家資本主義,但由此却真實地反映出他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和他的所謂民生主義乃是社會主義好朋友的感情。

  二、當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説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理想多於現實的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方案,那麽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就是脚踏實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想藍圖。由於歷史的演進,時代的變遷,社會發展潮流的向前奔騰,體現時代新精神的鄧小平理論,在繼承孫中山“方案”的同時,表現出諸多超越和質的飛躍的特點。

  第一、正確回答了社會主義含義。什麽是社會主義?在近200年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詮釋和相應的政治思想流派,而最後歸宗於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兩大派。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馬恩根據當時社會提供的材料,認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基礎之上的新的、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而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經濟體制是它的基本特徵。以毛澤東、鄧小平爲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根據社會發展的新情况和中國的具體國情,先後以落後國家可以通過革命手段進入社會主義和“市場也可以爲社會主義服務”〔29〕的理論與實踐,突破了馬恩關於社會主義的兩大構想。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適時地發展到新的階段。因此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論,既不是孫中山理解和追求的社會主義、民生主義、也不是馬恩早先界定的社會主義,而是反映時代新特點和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

  第二,社會主義的出路在於改革開放。鄧小平告誡國人:“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30〕但是,社會主義道路究竟怎麽走?由於没有前人的經驗可資借鑒,中國共産黨人經過自己幾十年的痛苦摸索,直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才找到正確答案,果斷地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即把自己的戰略基點“從以階級鬥争爲綱轉到以發展生産力爲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31〕鄧小平認爲,“革命是解放生産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32〕爲了發展生産力,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33〕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我們的社會生産力,增强我們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我國在)本世紀内達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世紀更好地前進”,〔34〕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週年的時候成爲“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35〕從而可以“理直氣壯地説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36〕不然的話,我們就“只能是死路一條”。〔37〕

  中國共産黨人以改革開放的政策“努力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業,是“馬克思没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没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没有干過”的新事業,〔38〕它對於包括孫中山在内的所有時代先賢及其精英理論來説,都體現出曠世的特質。

  第三,中國的立足點是獨立自主、艱苦奮鬥。鄧小平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同時,十分强調具體國情的重要,力主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他認爲,在根據中國國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應該是我們的“立足點”,“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39〕爲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鄧小平十分注意我國一度産生的弱化“艱苦創業、艱苦奮鬥”教育的失誤,〔40〕諄諄告誡國人必須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謹慎辦事,兢兢業業”的優良傳統,以克服“漫長的”前進道路上的“許多困難”和“錯誤”,“抗住”妨礙我們事業的各種“腐敗現象”,保证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41〕堅信只要我們維護好自己的“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42〕不丢失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那麽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43〕

  笫四,兩個文明一起抓。如同普遍的人類文明的組成一樣,我們的社會主義文明也主要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大方面組成的。發展生産力,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强綜合國力,無疑是物質文明的基本内涵,而關乎政治民主和法制,以及人的文化道德素養、理想追求、精神狀態、社會風貌等等,則屬精神文明的範疇。對於社會,兩個文明猶如人的左臂右膀,不可畸輕畸重,而是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因此鄧小平在要求全黨必須明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産力”的同時,十分强調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但“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産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44〕而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民主集中制”,以及“中國的事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况辦”的原則,反對“全盤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45〕認爲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振興中華的宏偉目標早日達到。

  第五,十分重視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痴情於民生主義建設的孫中山,還在“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政治十分混亂的時候,便把經濟建設擺在“比政治緊要”的地位,以爲“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有民生主義尚未着手,今後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46〕而後的實踐證明,孫中山這種急於求成的民生主張,由於缺乏穩定的政局保证,始終没有、也不可能收到什麽效果,只能以失敗告終。冷酷的現實讓善良的孫中山在1924年終於明白:“國家最大問題就是政治,如果政治不良,在國家裏頭無論什麽問題都不能解决”。〔47〕可惜,這一難得的覺悟,對於孫中山來説,爲時晚矣!但是,現今畢竟時代已經大踏步前進,共産黨的領袖鄧小平也不是昔日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前者比後者高明。因此當中國改革開放的閘門啓動的時候,鄧小平就高度重視中國政局穩定的重要性,説:“中國要擺脱貧困,實現四個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穩定”;〔48〕“政治局面不穩定,没有紀律,没有秩序,什麽事情都搞不成功”。〔49〕而中國政局能否穩定,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於“我們共産黨的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只要中國共産黨是好的,我們“就可以放心睡覺”。〔50〕如果説孫中山當年追求的,是企圖在中國建立一個向往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社會,那麽鄧小平所要實現的,就是把中國建成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他們共同的奮斗目標就在於要把近代中國人的“振興中華”夢想變成現實,一洗“中國近代以來没有對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51〕的遺憾。

  三、廣州的改革開放成就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藍圖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52〕這是我國各族人民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的總綱領,當然也是廣州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根據這一方針,廣州市的黨政機關繪就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宏偉藍圖。

  誠然,還在1993年的時候,廣州就提出了令全市人民精神振奮的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概念,但是由於廣州市領導人的更换,這一本來正確的口號受到了諸多質疑、批評和“糾偏”,〔53〕直到2002年12月28日,林樹森同志在中共廣州市八大的報告仍然認爲廣州的定位應該是區域性的“中心城市”,即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並把如此“重新明確了廣州中心城市的定位”,作爲中共廣州市七大以來工作的六大“主要體會”的第一條。〔54〕然而,就在這個時候,2003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廣州視察工作時明確要求“把廣州建成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55〕於是1月7日,林樹森同志在市委工作會議上近一個小時的“脱稿演講”中,“充滿激情和理性”地説:“今後我們的口號從原來的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變成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并且要堅定不移地這樣做下去”。盡管這一“講話”對事關廣州定位的前後兩個口號作了某種“銜接”式的解釋,但變化畢竟是事實。“廣州肯定是要建設國際大都市,也就是張德江同志提出的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56〕被最終確定爲廣州的戰略目標。這一定位,無疑比“區域性中心城市”更加準確,從而更具誘人的魅力。

  廣州建設戰略目標定位的某種反復和最終確立,是從事和關心廣州建設同志工作經驗與精神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的表現,應驗了“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昇、波浪式前進”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它給廣州人民帶來的當然是福音。

  中國第一部城市發展白皮書《(200l一2002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的首席科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教授指出:“未來中國將出現四個國際化大都市,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必定位列其中”,希望廣州在“新一輪財富集聚過程中不只是做單項冠軍,而要引導整個珠三角城市群做全能冠軍”。〔57〕廣州要想走向世界,必須立足珠三角,即從珠三角起步,首先當上珠三角的龍頭老大。這一見解,已爲廣州發展的歷史所證實。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廣東省政府發佈的實施《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專題規劃》,十分突出“以廣州爲中心”,强調“廣州作爲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在發展綜合性職能的基礎上,突出其重點功能,帶動珠三角城市群走向國際化;要充分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等功能,鞏固、提高作爲全省中心城市的地位與作用;要以提高城市綜合競争力爲核心,全力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全力打造經濟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進一步把廣州建設成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都市。”〔58〕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以過去未曾有過的突飛猛進姿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其中國内生産總值在1978一1997年的20年間,以年均14%的增長率,達到1997年的l642.8億元;2002年更增到3001.69億元,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關,恩格爾係數也下降爲38.1%;〔59〕2003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增長13.4%,達到1530億元。〔60〕這些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統計數字説明,按照國際評估標準,廣州已經跨越了“小康”水平綫,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圈,居民生活也邁上了富裕的新臺階。

  爲了進一步提昇廣州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競争力,全面落實張德江同志年初考察廣州時提出的把廣州“精神打造”成“經濟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廣州市黨政領導决心“居安思危,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增强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認真審時度勢,把握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虚心學習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步伐”。〔61〕爲此,廣州市政府向廣州人民抛出了一篇又一篇“大手筆”,可謂壯志凌雲,激動人心!就見諸報端和爲廣大市民所知的情况而言,這些大手筆中最引人注目者,約爲下列諸項:

  一、在工業方面,“廣州將重點發展電子通訊、汽車、石油化工、機械設備、醫藥及醫療器械、基礎電器及電工、機電一體化等行業”,〔62〕同時還有移遷或新建於南沙的鋼鐵、造船業和南沙港等。〔63〕

  二、林樹森同志説:“新白雲機場、會展中心、南沙開發、興建一流的少年宫、大劇院等都是搆造‘山水生態園林城市’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64〕而建廣州山水生態園林城市的總體構想,是“要把廣州建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之城。〔65〕具體而言則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在2005年前基本完成生態區域,確定生態城市基本形態、交通網絡等,全面搆築緑化和碧水網絡,新老城區建設初成;第二步,到2010年前生態區域全面建設,城市生態質量、人居環境和城市建築群景觀逐步形成,功能區分明確,從而使園林城市格局基本出現;第三步,至2020年,整個廣州將初步建成富有自然生態和園林詩畫内涵的、中西園林與建築合璧生輝的、富於嶺南特色的區域性國際生態城市;老城區通過改造實現生態化,園林緑化達到國内最高水平,住宅小區的緑化率不少於35%;新城區和大南沙地區爲新世紀廣州城市中心區域,建成交通便捷、充分體現山水城市與園林城市内涵的新城區。〔66〕

  三、與建設生態城市相匹配的,是整治珠江水道工程。從廣東省政府下達的《珠江整治責任書》看,廣州承擔這一任務的工作,包括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河涌整治建設、治理工業廢水污染、保護飲用水源水質、整治河流兩岸的生態和景觀等八個方面。爲此,廣州市政府制定《廣州市2003-2010年珠江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和《廣州市2003年珠江綜合治理工作計劃》,其中要求萬人以上的城鎮在2003年底之前“開始規劃建設(或分片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67〕2006年底,污水處理系統將覆蓋廣州八區,使市區河涌和珠江河道的水質達到四類標準以上,可以直接灌溉農業,實現“廣州河涌變清流”的目標。〔68〕

  四、建設廣州軌道交通網。這是廣州最顯氣派和最耀眼奪目的城建大手筆。根據規劃方案,廣州軌道交通綫網由總長度爲717公里的18條綫路組成,其中2010年前建成l一8號綫總長度338.5公里中的237.2公里,加上廣佛綫廣州段的18.5公里,爲258.7公里。〔69〕另外,38公里的9號綫,也將在2010年前開工。大家知道,在世界大城市中,地鐵里程超過200公里的“不超過10個”,〔70〕其中有莫斯科、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紐約爲400多公里。城市規模和人口均居世界首位的墨西哥城,只有l40公里。香港更是頂多只有廣州l—3號綫的總長度。〔71〕因此,就規劃的717公里的地鐵綫網長度,廣州無疑躋上了當今發達國家大城市的前列。

  五、“催生廣州大學城”。廣州大學城之建設發端於廣東高校數量不足和擴招學生的需求壓力(其實後者才是主因,因爲廣東或廣州高校的數量都未因大學城的建設而增加),因此在2000年8月廣州提出興建“廣州大學城”意向的時候,立即得到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和高度重視。2002年6月10日,廣州即在小谷圍島召開征地拆遷工作動員大會,正式啓動了廣州大學城的建設工作。2003年1月21日省委書記張德江等同志在考察廣州大學城規劃和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時,提出了要把廣州大學城建設成爲“全國一流”的大學城和於明年9月迎接學生進駐的要求。爲此,廣州市在1月28日正式成立了以市委書記林樹森爲總指揮的廣州大學城建設總指揮部。在3月24日的總指揮部工作會議上,林樹森書記明確要求廣州市各級和各有關部門,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常規,不折不扣地確保“把廣州大學城建設成爲全國一流的大學城”和“明年9月開學招生”的兩個目標的實現。據此,廣州市要求今年6月完成大學城總體規劃、9月完成道路等配套設施設計、明年7月各項工程全面竣工,交付使用。〔72〕前期工作進展順利,10月25日將按計劃進入全面施工階段。〔73〕由此到明年7月,爲時不過8個半月。在如此短的時問内完成實際校園面積爲1萬畝(約含6.7平方公里)的廣州大學城第一期工程,即使與當年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奇迹相比,也毫無遜色。〔74〕按照規劃,在3—4年期間完成全部工程後,廣州大學城的面積將從第一期工程所涉的l 8平方公里,擴展到43.3平方公里,投資總額達200億元至300億元。届時,廣州大學城可容納居民35-49萬人,其中學生18萬一20萬人,教職員工和高科技從業人員8.5-10萬人,〔75〕以巨額投資爲物質保证的廣州大學城的龐大工程及其飛躍的建設速度,如果在質量上合乎設汁標準,那麽可以毫不夸張地説,它是名副其實的“打破常規”的驚世之作。〔76〕

  六、“以文化論輸贏”。這是林樹森同志出任廣州市市長時所説的一句至理名言。近日,省委書記張德江也强調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争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争。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决定着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潜力與後勁”。〔77〕文化問題太重要了!因此幾年來人們十分關注廣州的文化建設,尤其是今年就如何把廣東建成文化大省和廣州如何舞動廣東文化“龍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大致圍遶着人文精神、文化價值、文化品牌、文化産業和文化建築等幾個大的問題而展開。

  大概由於文化概念不但有廣義和狹義之别,而且所包涵的内容十分豐富,其載體也非富廣泛,而理解五花八門,約達200種之多,因此要在短時間内取得共識,難矣!對它的討論可能延續相當時日。這樣就難免出現討論歸討論,動作歸動作,二者極不協調和動作遠落後於討論的社會現象。討論了幾年,現在廣州仍然很難看到令人興奮的文化建設,原因之一可能就在於此。2003年9月23日《廣州日報》頭版報導《文化論輸贏,廣州舞龍頭》,標題醒目,令人爲之鼓舞。但細看之,文中缺乏匹配的内容,所列項目對於“龍頭”來説,實在可憐!

  作爲歷史文化名城和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特大城市廣州,要想真的舞動起廣東文化的龍頭,使廣州成爲文化强市,我想應當在“守舊”和“創新”上下功夫,二者不可偏廢。不創新,無以體現廣州新時代的風貌;不“守舊”則無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創新,實非一言半語所能説清。但對於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來説,則是能够説得清或基本上説得清的。大家知道,在2000年,廣州市政府公佈了1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和21片“内部控制歷史文化保護區”,〔78〕以及27家“老字號”,〔79〕還有此前先後公佈或確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和登記保護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4個。〔80〕它們都是現今仍存的廣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積澱。現在,爲了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理當下决心對它們采取有效的保護龢利用措施。

  如何才能做到文化的保護與建設相統一、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物質文明往往也是進步文化的載體或體現)兩不誤,這是我們建設廣州文化時不能逥避的大課題。説了就要做,説而不做,實乃“無謂”與“無味”。我們理應“像抓經濟一樣抓文化建設”,〔81〕並首先做好人們當前十分關切的十項工作,這就是:(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整體思想道德水平;(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質;(三)不斷發展科技事業,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四)大力保護歷史文化和繁榮文化藝術;(五)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六)抓好新聞媒體建設,確保正確輿論導向;(七)推進公共事業發展;(八)積極發展體育事業;(九)提昇旅遊文化含量,建設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十)努力建設生態文化,優化人們的生活環境。〔82〕此外,還必須建設相應的文化建築群。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指望“到2010年把廣州建設成爲文化綜合實力和國際競争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的文化强市”。〔83〕

  隨着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肯定還會有建設廣州的大手筆即大計劃出現,給廣州人民帶來連續不斷的振興人心的好消息和實實在在的利益。

  以上各項規劃,都是建設廣州的如椽大筆,它們既藴含着追趕世界潮流的積極向上,氣勢恢弘的中華民族的當代精神,也體現了從孫中山到鄧小平幾代民族精英爲振興中華而奮鬥的殷切希望。因此我們没有理由不衷心祝願這些大手筆的如期實現,使廣州盡快成爲名副其實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廣州人民早日享受更加富裕的小康幸福生活。但也真誠希望屢見報端的對“造勢一時”宣傳和“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大躍進”之告誡,與我們建設廣州的所有大手筆都毫無關係。〔84〕

  注 釋

  〔1〕 《孫中山選集》,上卷“手迹”之五,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 《孫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28頁。

  〔3〕《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8頁。

  〔4〕 《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8-15頁。

  〔5〕 《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08頁

  〔6〕《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19、324頁。

  〔7〕《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247-249頁。

  〔8〕《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157-158頁。

  〔9〕《孫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4頁。

  〔10〕 《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83頁。

  〔11〕《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88頁。

  〔12〕《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85頁。

  〔13〕《孫中山選集》第6卷,第251-252、376-377頁。

  〔14〕《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533頁。

  〔15〕《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49頁。

  〔16〕《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560頁。

  〔17〕《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247頁。

  〔18〕《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530頁。

  〔19〕《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248頁。

  〔20〕《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61頁。

  〔21〕《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567頁。

  〔22〕《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568頁。

  〔23〕《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74頁。

  〔24〕《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398頁。

  〔25〕《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40頁。

  〔26〕《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73頁。

  〔27〕《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40頁。

  〔28〕《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248頁。

  〔29〕《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頁。

  〔30〕《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6頁。

  〔31〕《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6、369頁。

  〔32〕《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

  〔33〕《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7頁。

  〔34〕《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8頁。

  〔35〕《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3頁。

  〔36〕《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6頁。

  〔37〕《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

  〔38〕《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8頁。

  〔39〕《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3頁。

  〔40〕《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6、349頁。

  〔41〕《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9-290頁。

  〔42〕《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0頁。

  〔43〕《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3頁。

  〔44〕《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頁。

  〔45〕《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48-249頁。

  〔46〕《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19頁。

  〔47〕《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97頁。

  〔48〕《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48頁。

  〔49〕《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49頁。

  〔50〕《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1頁。

  〔51〕《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9頁。

  〔52〕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頁。

  〔53〕參見何方:《順時應勢建大都市》,《廣州日報》,2003年1月13日A1版。

  〔54〕見《廣州日報》,2003年1月8日A6版。

  〔55〕劉平清:《每周時評》,《廣州日報》,2003年1月6日A1版。

  〔56〕林樹森2003年1月7日講話,見《廣州日報》,2003年1月9日A1版。

  〔57〕《國際化大都市京滬穗各占一席》,《廣州日報》,2003年2月28日A2版。

  〔58〕《新規劃凸現“廣州中心”》,《廣州日報》,2003年6月24日A1版。

  〔59〕見《廣州日報》2003年2月20日A1版報導。但《廣州日報》2003年7月19日A1版報導又説,2003年上半年廣州的恩格爾係數爲41.3%,比2002年同期下降1%,即2002年上半年的廣州恩格爾係數爲42.3%。

  〔60〕見《廣州日報》,2003年7月16日A1版。

  〔61〕《力戒驕滿建現代化大都市》,《廣州日報》,2003年4月1日A1版。

  〔62〕《廣州日報》,2003年6月24日A1版。

  〔63〕林元和副市長在2003年9月9日的“廣州經濟全面提速”新聞發佈會上説,廣州將在今後五年唱好三臺戲:一是建立方圓幾十公里的擁有世界幾大品牌汽車的製造基地;二是投資45億元建成年産200萬到300萬噸的南沙造船基地;三是與日本鋼鐵企業合作建立年産40萬噸鍍鋅板鋼材的企業和在2010年前形成1800萬噸煉油、80萬噸乙烯的石化綜合生産能力。在2005年,全市工業總産值將達到6000億元。見《廣州要建八大産業基地》,《羊城晚報》,2003年9月10日A1版。據林樹森同志説,2004年廣州要生産汽車40萬輛。見《豐田汽車將落户廣州》,《廣州日報》,2003年9月30日A1版。

  〔64〕《番禺將建火車站》,《廣州日報》,2003年3月9日A1版。據林樹森同志説,其中新白雲機場投資200個億,會展中心花了62個億,《廣州日報》,2003年9月30日A2版,關於重點工程的報導。

  〔65〕《廣州日報》,2003年9月30日A2版,關於城市建設的報導。

  〔66〕《廣州市生態城市規劃綱要(2001-2020年)》,見《廣州建設生態城市——20年生態規劃綱要開始全面實施》,《名城報》,2003年3月28日第2版。

  〔67〕見《廣州印發珠江整治方案計劃》,《廣州日報》,2003年7月17日A3版。

  〔68〕見《廣州日報》2003年9月7日A2版報導。

  〔69〕見《2010年,廣州規劃建成10條軌道綫路》,《羊城晚報》,2003年6月21日A2版;《羊城晚報》2003年8月7日A2版報導;《廣州日報》2003年6月21日A3版報導;《廣州日報》2003年10月29日A1版報導:《大廣州將出出版小時通市中心》。

  〔70〕《拉開城市布局改善交通》,《廣州日報》,2003年9月30日A2版。

  〔71〕林樹森在廣州市人大十二届一次會議荔灣代表團的“座談”發言説:“3號綫一通,(廣州)地鐵總長度就超過了香港”。《廣州日報》,2003年3月24日A1版。

  〔72〕見《羊城晚報》2003年3月27日A1、A13版報導;《南方都市報》2003年4月15日A12-13版報導。

  〔73〕見《張德江考察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廣州日報》,2003年10月21日A5版。

  〔74〕當年調集全國建築精英力量進行施工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全部建築面積爲17萬平方米(約含0.17平方公里),從正式動工到竣工,爲時10個月又13天。見牛寶成:《人民大會堂建造始末》,《廣州日報》,2003年7月19日B9版。

  〔75〕見《南方都市報》2003年4月15日A13版報導。

  〔76〕 “廣州大學城”是這幾年的習慣叫法,7月下旬已更名爲“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羊城晚報》,2003年7月23日A11版報導。再近日,林樹森同志又傳來“如果將來高等教育發展到新校區也不够用了廣州還可以找個合適的地方再建一個新校區”的令人欣喜的好消息。見《廣州日報》2003年9月30日A3版。

  〔77〕《堅定信心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廣州日報》,2003年8月21日A1版。

  〔78〕《關於公佈廣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通知》及其附件,《廣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00]55號,2000年12月13日。

  〔79〕 《關於公佈廣州市第一批“老字號”的通知》及其附件,《廣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00]56號,2000年12月14日。

  〔80〕《廣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情况一覽表》,廣州市文化局編印:《文物保護文件匯編》,2002年10月。

  〔81〕《羊城晚報》2003年10月8日A3版,關於“廣州文化工作會議”的報導。

  〔82〕廣州市市長張廣寧談廣州市的文化建設,見姚偉新、周洪威、史偉宗:《廣州挖掘“死地”資源建設文化都市》,《名城報》,2003年10月17日第一版。

  〔83〕同上。

  〔84〕本文結稿後,於2003年10月23日看到《羊城晚報》A5版報導:《國家發佈審批新政策——想建地鐵要過三道檻》,稱國務院辦公廳“爲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地鐵建設熱降温”,而“在城市經濟實力、人口規模、項目資金比例等三個方面設立了‘門檻’”。但願廣州555公里的地鐵計劃,是早已經過周密計算和專家論证,足以跨越任何門檻的深思熟慮的科學立項。還有《廣東支部生活》2003年第10期的宫希魁文彰:《率先現代化不可“大躍進”》,很值得一讀。

  (作者:鐘卓安,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