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包容地堅守——一種獨特的都市文化

  廣州,與北京、上海並立的中國三大城市之一。在談到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時,人們説北京古檏,京派文化代表官方的文化;上海繁華,海派文化代表商方的文化。可是一提到廣州,這個南中國最重要的城市帶給人們更多的是説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印象。如何認識廣州?傳説中的廣州與真實的廣州距離有多遠?關心廣州文化的人在思考。

  一、“吃在廣州”與城市印象

  對於任何一位熟悉或不熟悉廣州的人來説,“吃在廣州”都不是一句陌生的話語。廣州飲食,素享盛譽,而廣州人的愛吃、敢吃,更是讓許多初到廣州的外地人瞠目結舌。如果説北京人能侃,上海人會穿,那麽,廣州人愛吃,則實實在在地表現出廣州人的精神、文化與審美情趣。

  廣州地處南國沿海,氣候温和,物産豐富,加之交通便利,商貿繁榮,集天下奇貨於一埠,從而形成粤菜用料廣、變化多的特點,並産生了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嶺南傳統美食。其中最能表現廣州文化色彩的,是廣州的及第粥。廣州濕熱的天氣和高温的消耗,使人們形成了清淡的口味和“重湯喜粥”的飲食習慣,廣州人愛喝粥,尤其愛喝及第粥。及第粥,是將肉丸、腰花、牛膀子(牛下水)、鷄的内臟等,一同放在用水蛇預熬過的白粥内,加之生菜、葱花、薑絲等烹製而成。其味道鮮美,深受廣州人的喜愛。而其所謂“及第”之名,則因熬粥裏所用材料肉丸、牛膀子、腰花中“丸”、“榜”、“花”三字,在粤語,恰與古時科舉之狀元、榜眼、探花同音。故取狀元、榜眼、探花三及第之意。

  及第粥的奇特在於,它所使用的都是最平凡普通的材料,可是經過廣州人的熬制,便成了非常好吃的東西。之所以説它最能代表廣州與廣州人的特色首先因爲它很實在、營養豐富。這其中體現了廣州人務實的精神。衣食住行,廣州人以爲其中的吃是最實際、最讓人受用的,因而也就對吃最爲重視。其次,及第粥將動物植物不同種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烹製,四條腿的兩條腿的都包容在一塊,這也正是廣州人包容精神的表現。正是有了這樣將七葷八素糅合在一起的包容,才匯集成了這一鍋美味的粥品。另外,及第粥是廣州人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體現。中國人歷來喜歡喝粥,用肉來煮粥這個做法也是古已有之,“天下饑,何不吃肉糜?”的典故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证。可是,將肉粥做成像及第粥如此精細鮮美,則又是廣州人在傳統基礎上將其創新變化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就是這小小一碗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及第粥,却着實包含着一種既檏實又創新、既包容又堅守的廣州文化精神。

  二、城市名片與名片背後

  2005年12月,由廣東電視臺、羊城晚報、廣東電臺、TOM網新聞中心等廣州多家媒體,聯合策劃了廣州城市名片征選活動,由市民投票選出包括陳家祠、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廣交會、白雲山、珠江夜游、老火靚湯、迎春花市在内的八張廣州城市名片,其中,陳家祠更是以超過32萬張得票,成爲票選冠軍。票選的結果,能否真正代表廣州文化,這自然有待商榷。可是,透過票選過程的本身,廣州人目前的思想狀况、文化素質,以及文化的特點倒可以窺見一斑。

  在票選出的所有城市名片中,現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的陳家祠,得票數最高。爲什麽廣大市民認爲陳家祠最能代表廣州?這實際反映出廣州人骨子裏對傳統的堅守。廣州,作爲比鄰港澳的商業化城市,在其繁華的都市形象背後,隱匿的却是市民對傳統的重視與堅守。陳家祠之所以當選,在於它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大成的典型代表。只要稍稍對中國古典建築風格有所瞭解,便會知道,陳家祠的建築風格,是明清以來廣州人對我國古代飛檐大頂建築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它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式美。此外,廣州人又根據廣州地方濕熱的特點,以及廣州人輕盈靈巧的個性,創造出與嶺南園林融爲一體的明亮通透、清麗典雅的建築形式。廣州人欣賞的陳家祠,是它藴涵着嶺南文化的特有品位,其中既包含了中國古建築的傳統因子,也建構了廣州人生活與審美情趣。當代廣州人對陳家祠的推崇,這正反映了廣州人對傳統的堅守觀。

  另一個同時高票當選的廣州名片,是中山紀念堂。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與陳家祠傳統的優雅相比,中山紀念堂則是一個中西合璧的載體。它吸收了傳統的建築風格,更將西方的建築技巧糅合其中。既端莊雄碩,又極具時代感。中山紀念堂與陳家祠一樣,都是廣州人心目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築。這樣的選擇,反映出廣州妙不可言。你可以説它是“大雜膾”,而有名的大雜膾——“佛跳墻”,不是正因其“雜”,反成其爲特色麽?和很多其他城市不同,廣州並不執着於尋求一種純正的東西,更重視的是拿來主義。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只要是好的、美的事物,廣州人都接受,統統拿來。這兩組名片的選擇結果,相得益彰地體現了廣州人追求的是包容和堅守的矛盾統一。

  在廣州市民票選出的城市名片中,我們不得不提“老火靚湯”。廣州人愛喝湯,特别是老火靚湯,老火靚湯以其考究的做法、香濃的口感,在粤菜中獨樹一幟。可是,稍有現代衛生及醫學知識的人都會知道,老火靚湯的製作過程,不僅會將湯料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殆盡,更會因爲過長時間的高温烹製,令其産生致癌物質,從而對身體造成危害。然而,不知道城市名片票選活動的策劃者出於什麽樣的考慮,竟讓它來試試市民的“胃口”!而數以萬計參加投票的市民,也對老火靚湯情有獨鐘。如此衆多的群衆對科學知識的疏離,在一定程度上説明市民對事物認識水平的不高。這也讓人清楚地看到廣州確是一個“平民城市”,是一個精英意識相對乏弱的平民廣州。

  三、中西碰撞與嶺南個性

  人們常説,鴉片戰争,英軍佔領香港島,西方文化開始從香港經由廣東進入中國。從近百年來看情况確實如此。然而,若將歷史頁碼往前翻檢,便可以發現,西方文化在更早的時候便進入廣東,並對廣州乃至整個嶺南的個性養成,産生了頗大的影響。廣州臨南海之濱,扼珠江之口,有着吸收外來文化的天然優勢。早在南梁武帝大通元年,禪宗祖師菩提達摩,由廣州登陸來到東土。唐代,廣州便以中國南海大港而著稱於世,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這時的廣州,城内已設立“蕃坊”,外僑雜居。到了明代,葡萄牙船隊到達澳門,西方文化經由珠江口滲透至廣州,輻射到珠三角其他地區,所謂“番邦習俗”的影響,已然可以在嶺南人的個性中體現出來。明代著名劇作家的杰作《牡丹亭》,男主人公柳夢梅的性格、形象,便呈現出與北方儒生大不一樣的特點。

  《牡丹亭》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廣東。杜麗娘一句唱詞“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中的梅關,指的就是現韶關附近的梅嶺,這裏是故事女主人公杜麗娘與柳夢梅驚夢之地。而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來自廣東香山珠海一帶,他已經具備了由嶺南文化産生的獨特性格。縱觀中國古代戲劇,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女性,從竇娥到鶯鶯,從紅娘到趙五娘,都是可歌可頌敢作取爲的人物。而與之相對的男主人公,則幾乎都是酸不溜鰍、“銀樣蠟槍頭”的窩囊廢。縱使學富五車,却膽小怕事,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唯獨是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却是一個例外。翻閲《牡丹亭》,可以看到,他勇敢、機變,關心時局、善用人情,總之,嶺南人重商、敢闖、勇於嘗試的種種特徵,都在這個明代的知識分子身上初現端倪。而這種種的嶺南個性,不得不説是與廣東人較早與西方文化接觸,産生包容的文化精神有着莫大的聯繫。

  到了清代初年,嶺南文化與嶺南人的性格面貌,跟中原地區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别。僅以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所描繪的一個廣東風俗爲例,便足以説明這一點。清代初年,廣東人過除夕有一個“賣卵(鷄蛋)”的習俗,即在除夕晚上,讓小孩拿着鷄蛋去街上叫賣。這個風俗後來演變成“賣冷”,爾後又演變成“賣懶”。此時小孩去附近的街道轉悠,不再販賣鷄蛋,而是一路玩耍,一路叫着“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寓意將懶惰賣掉。從“卵”到“冷”再到“懶”,内容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個“賣”字。在廣大中原地區還講究以士農工商的等級,作爲對人的價值評判之時,廣東人却早已表現出對商業的崇尚。由此,平民、平等的思想,也浸潤其中。

  因此,我們認爲,近百年來,廣東做了兩次歷史的火車頭,一次是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一次是鄧小平同志南巡後的開放改革。這一片奇特的地區,成爲革命的土壤,絶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歷史的必然。是廣東在數百年的歷史激盪中,所形成的平民化的開放心理,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精神,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四、地區交融與文化中心

  廣州是整個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並不意味着廣州文化便是嶺南文化的唯一代表。事實上。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區,對廣州的影響並不弱於廣州文化對他們的輻射。恰恰相反,正是因爲有珠三角其他地區的文化,在白雲山下,荔枝灣頭,相互交融,才匯集成獨具特質的廣州文化。從廣州城開埠的歷史看,廣州人最初的主體是番禺人、南海人。隨着城市的發展,客家人以及來自珠三角各個地區,順德、佛山、東莞、潮汕等地的人,匯聚於此,搆成一個整體,便組成了現在意義上的廣州人。而他們所帶來的珠三角其他地區的習俗、風尚,經過演化,也成爲廣州的地方特色。就以廣州人最重視的“吃”來説,“吃在廣州”,可所謂粤菜,廣州菜,則源出於順德。順德地處廣州近郊,物産富庶。早年部分掌握順德傳統烹調技藝的順德女傭,前往廣州作“媽姐”(即女傭人),由此將順德菜帶到廣州來,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便創建了現在意義上的粤菜。在這裏,我們可以窺見嶺南文化發展的清晰脈絡。珠三角各地區文化,向廣州匯集,爲廣州所吸收,形成了廣州特有的文化;進而廣州成爲嶺南的文化中心,反過來又向珠三角其他地區彌漫。

  在此,我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來,人們常常將廣州文化與香港文化混爲一談,所謂“香港打個噴嚏,廣州就會感冒”。香港的文化進入内地,傳到北方,人們便誤以爲港式便是廣式。其實,香港跟大陸的聯繫,被間斷了五十餘年。近百年香港受到西方的直接影響,變化是巨大的。而廣州的傳統,一直深受北方的影響,在很多方面表現出的對傳統的堅守,與香港並不一樣。當然,改革開放、九七香港回歸之後,隨着香港與廣州聯繫的日益密切,香港對廣州的影響不容忽視。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話語權,往往由經濟决定,這是一種必然。在整個粤語地區,香港的經濟優勢顯而易見,它對現今嶺南文化、廣州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五、過去與未來,廣州進行時

  站在文化的高臺上憑欄眺望,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過去,期望將來。粤劇作爲一種傳統的文藝樣式,是廣州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它源於北方的梆黄,但在布景的運用及唱腔的變化上,却集中體現了嶺南人的審美情趣,受到嶺南人的廣泛接受。粤劇曲調着意表現一種優雅與優遊的韵味,婉轉的曲調,反映了廣州人從容、淡定以及享受生活的精神狀態。然而,粤劇在其表現形式上,與其他的舞臺藝術一樣,存在着先天局限。即:缺乏參與性的特點與現代人對藝術自我參與的需求相矛盾。因此,粤劇能否繼續存活,能在什麽意義上繼續存活,是一個文化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總之,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説,不僅是粤劇,其他很多的傳統文藝樣式,在急劇變化的時代,也必將有所變化。傳統文化樣式,極有可能隨着時代的發展,産生變异,甚至消亡。當然,這種消亡所指的並不是消失殆盡,更多時候可能是文藝樣式的某些方面,轉化到其他的載體之中,變成另外的形式。一種文藝樣式消失了,但它的元素、養分、基因,則會保留在文化之中,繼續影響着并存活於其他文藝樣式之中。這是文藝發展的必然規律。

  對於行進中的廣州和廣州人,其獨特的精神特質,必然既包含優點,也包含缺點。如何更大限度地發揚文化中的優點,規避缺點,是政府職能部門和知識分子應該思考的問題。一如我們所説:廣州人務實、實幹。顯而易見,這是廣州人的優點。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過於務實,便極有可能走向功利、實用主義與眼光短淺。我們説廣州是平民城市,自由、包容、平等;可與此同時,平民社會的劣根性——看重實利,忽視精英,玩世媚俗,也不能不説是廣州文化的缺失。以我看,任何事情,虚和實是兩個方面。過於實際,往往會制約想象的空間,從而牽制整體的發展。類似這些問題,是需要政府决策者及相關人士,給予重視和引導的。

  透過以上種種,我們大致可以發現廣州文化,有重視堅守傳統的一面,有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風氣,有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以及實利重商的文化傾向。而行進中的廣州,也將帶着他既檏實又創新、既包容又堅守的復雜個性,一路前行。

  (作者:黄天驥、鐘雅琴:中山大學中文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