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充分運用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源

  一、自古以來,以商貿立市成爲廣州最顯著的特徵

  廣州擁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外貿史,即使在清順治到康熙二十三年的四十年間(1684-1701年)閉關鎖國時期也只開放廣州黄埔港口,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政府進一步規定黄埔港爲全國唯一合法的對外貿易港口。廣州在外貿史中具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廣州是我國歷史上資格最老,唯一不衰的外貿港口”〔1〕

  廣州是中國最早與南洋諸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門户或港口,從西樵山文化的雙肩石斧等石器工具出土以及河姆渡的稻穀發掘等考古結果證明,這可能就是廣州的先越居民與南洋居民一種饋贈式海外貿易商品。〔2〕廣州的絲綢自廣州海上商道開闢以來,都絡繹不斷地傳到亞、歐、非三大洲。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非洲象牙和伊朗的銀盒,以及《漢書·地理志》記載的由廣東徐聞出海,經南洋至印度洋航綫所出口的大批絲綢等商品换回所到國的特産,都是以廣州爲集散地的。

  廣州作爲絲綢之路的最重要的起點,這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同樣具有現實意義。據考察從秦漢代開始有海外貿易文字方面的記載,而進出口貿易是在秦以前開創的海上絲綢之路基礎上向前發展的。現存的南海神廟是十分重要的史迹。自從隋文帝於開皇十四年(594年)下詔在南海建立南海神廟以來,歷代帝王都十分重視祭祀海神,不少皇帝派高官重臣來廣州拜謁海南海神,使祝融恩寵有加,廟譽益隆,祀奉益謹,巍然成爲中國一大神廟,居四海神廟之首。據史料查閲,起於公元594年隋開皇十四年,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南海神廟歷代封號有九次之多,歷經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多個朝代,其中宋朝封號有三次之多:康定二年(1040)、皇祐五年(1053年)、紹興七年(1137年)。〔3〕表明廣州的外貿地位一直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廣州處於對外貿易的首當其衝的地位由來已久。

  廣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點和商品集散地,歷史古迹衆多。除了南海神廟之外,還有諸多關於海上絲路的文物古迹,如位於廣州市中心的南越國宫苑等,廣州經歷2000多年商業貿易的歷史所形成的社會風俗、民間藝術、日常話語等都可以成爲聯合國人文資源保護對象。廣州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對外貿易的歷史遺産。比如,光孝寺記録了中國遠洋貿易及文化、宗教交流的史料;太平路(現人民南路)與十三行連成一個商貿區域;清末洋務運動也在廣州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産。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東錢局,是我國率先引進外國鑄錢工藝和技術,爲以銀元統一中國貨幣本位的制度創新開闢道路,盡管光緒十五年(1889年)四月二十六日成立的廣東造幣廠舊址被現代建築所覆蓋,但廣州作爲最先發行近代銀幣及由此推動對外商貿發展的歷史却是可以大大的寫上一筆。

  中國商品出口交易會從1956年始至今舉辦了90届,一直成爲中國對外商品進出口貿易中規模最大時間最持久的外貿中心。原在海珠廣場的廣交舊址,以及在海珠廣場四周的華僑大厦等都是廣州現代商貿的文化資源。現位於流花地區的廣交會,在兩年後就要遷往赤崗的新會址,流花地區的廣交會馬上要成爲歷史建築。如何保護這些歷史遺迹,充分利用它爲廣州建設國際化中心城市,深入發掘海上絲路的歷史文化資源、樹立廣州的城市形象,可以説是廣州在新世紀的緊迫的中心任務之一。

  二、樹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品牌

  廣州歷史悠久的外貿史形成了較完整的外貿管理機構和制度,如明代有三十六行,清代前期演變成行商制度。對外商在廣貿易,代爲交納關税、購銷商品、代辦一切交涉事務,並設辦商館報告外商,向外商提供商業信息,大大方便了不熟悉中國情况和不懂漢語的外商。英國議會曾在對廣州進行貿易的商人進行調查後得出結論説:“絶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作征人都一致聲稱。廣州的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它地方都更方便好做。”〔4〕今日廣州的投資環境在國内甚至國際上都有很好的名聲。因此,將海上絲路作爲廣州的品牌,是發掘出廣州形象的“金礦”。爲此,建議如下:

  (一)設立海上絲綢之路作爲廣州城市標誌。現有城標是五羊塑像,這是依神話傳説而成的,是以農業社會水稻種植爲有歷史背景,不能充分反映廣州悠久的曾是世界、一直是我國外經外貿最重要的始發地的地位。據專家研究,原先有人認爲廣州城表征的五羊石像、南大門等都不具象徵與標誌意義,因爲它們不能表達共同的感覺、思想的認同,不代表廣州人的精神實質,從而形成不了共同的心理與行爲。〔5〕美國城市學家約瑟·格蘭治指出,象徵製造了行動中可能的理解力。它們提供了一個富時空的温床,在這個温床上聯合起來的感情、思想、意志能够開出花朵。這個花朵有賴文化來維持。象徵是一個景象,它提供了一個目標,以法律的觀點來説,它指導的是普遍觀念的集合,因而它是提昇到普遍性産生的共同認可。它在相互性的知者與環境之間實現轉换,從而使一種物質的量度轉化爲感覺理解力的領域。因此,選擇“海上絲路”作爲城市標誌可能是一個最具有吸引力和號召力的倡議。能够更精確的表達廣州特色,是廣州市以國際貿易聞名於世的最集中表現。以海上絲路作爲城市標誌,是建立在現代經濟和高新科技基礎上的立足於古老的文化傳統上的城市表征,它引領我們建設具有良好聲譽的國際化中心城市。

  (二)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城市標誌下,建立系列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和紀念物。在廣州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及開展相關的衆多紀念活動,才能與廣州作爲國際商貿中心的史實相符,與廣州市今後城市發展目標相吻合。因此,極有需要建立海上絲路博物館及有關的紀念建築。作爲城市重要的標誌性的文化設施,這些博物館、紀念建築應包括歷代的中外貿易的史料、與海上絲路相關的交通工具、商品與貨幣、建築與文化、語言與文字、經濟與社會等實物和模型、音像和圖片、紀念品等。

  通過公開徵集建立海上絲路博物館的意見,做好規劃,加速建館速度。建館地址選擇十分重要。建議在以下幾個地點分别按專題選擇建館:南海神廟、南越國宫署苑、懷聖寺與光塔所在光塔路。從中心博物館選址看,其各有優劣:以南海神廟爲館址可以使史迹久遠、征地容易的方便,但距市中心較遠,客源可能較差,但將其與黄埔港、長洲島旅遊相連是大有可爲的;以南越國宫署苑爲中心博物館位置最佳,市里已將該地劃爲絶對保護地,建立中心博物館及建歷史文物公園有了空間和歷史的依託,况且在市中心的位置,旅遊區位最佳,也爲市中心增加了一個上規模的公共廣場;在光塔路選址建館,同樣有重要的古迹可依託,但舊城區不宜大拆大建,可以因地制宜從中外交通、宗教文化交流史等專業建設分館。因此,從各方面考慮,尤其是作爲樹立廣州市的品牌,以海上絲路作爲廣州市的標誌,筆者傾向選擇第二個地點作爲中心博物館選址。

  (三)開發海上絲綢之路旅遊路綫。林樹森市長提議的“廣州一日游”兩年來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可見廣州城市旅遊是大有潜力的。以海上絲路作爲品牌推廣廣州是大有可爲的。建議分爲國内綫和國外綫來組織旅遊路綫。國内綫以廣州爲中心,從城西光塔路、上下九路、十三行參觀完,轉到城中的南越宫苑經過大東門壅城景點(在建),到城外的南海神廟、黄埔港、長洲島旅遊區。國外綫則可開闢南洋航綫,由廣州經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半島,航行到印度和斯裏蘭卡等地。〔6〕

  此外,海上絲路還有多條到遠洋的航綫可以選擇。海上旅遊花費時間較長,一兩周、半個月甚至一至三個月,在休假時間增多和離退休人口增加的現狀下,是可以考慮的,在船上旅遊度假,兼進修、考察,到越南、泰國一帶或更遠的地方,開展海上絲路度假、考察旅遊也是可行的。

  (四)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推動廣州旅遊紀念品生産和銷售。廣州雖然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但可供遊人購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品不多,廣州傳統的工藝品日漸式微,比如聞名的廣彩陶瓷、刺綉、雕刻、歐式座鐘等。其實利用當地工藝、材料製作的表現一個城市象徵物、吉祥物的旅遊品是十分有價值的,也爲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加國民收入。在小家電、日用品服裝等商品上,融入海上絲路的主題設計是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的。

  通過文化藝術形象表達和定位海上絲路是重要的途徑。讓海上絲路在世界上更深入人心,尤其是邀請具有國際聲譽的設計師來設計海上絲綢之路的圖像、請著名的藝術家(包括畫家、音樂家、作家、詩人、工藝大師等)來演繹海上絲路的光輝歷史和美好前景。宣傳海上絲路就是宣揚廣州,樹立廣州的品牌。這是我們今後的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任務。

  注 釋:

  〔1〕陳柏堅主編:《廣州外貿兩千年》,第4頁,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

  〔2〕同上,第11頁。

  〔3〕參見《“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南海神廟》,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2年。

  〔4〕同〔1〕,第232頁。

  〔5〕李大華:《城市文化形象與文化空間》,見《城市文化資源——第六届粤臺港澳文化交流研討會文選》2001年。

  〔6〕參見《黄埔長洲旅遊資源綜觀》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1年。

  (作者:談錦釗,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