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蠻不蠻—讀張鎮洪《嶺南文化珠江來》



  ◎文/容觀瓊

  《嶺南文化珠江來》收録了張鎮洪教授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作者爲着力解决嶺南文化的起源、中石器時代文化以及現代中國人起源等三大問題而作出了貢獻。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交叉科學、又稱智囊學科時代,研究者要復原不同地區與群體的歷史面貌是離不開多學科、跨學科研究的。五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從交叉科學時代看嶺南地區考古研究》〔1〕我引述2000年7月下旬在四川廣漢市召開殷商文明暨三星堆遺址發現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情况,與會的各國專家對三星堆遺址及其文化進行了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神話學、冶金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2〕我建議考古學家采取多學科結合的辦法描繪好整個嶺南地區的歷史實際。

  二十年來,張鎮洪教授牢記當今交叉學科時代對一個田野考古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可喜的是他言行一致的在實際工作中努力擺脱傳統考古學中單純類型學和地層學的束縛,主動地引進年代學、地質學、古植物學、古動物學、地貌學、數學、統計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知識,深入地認識人類文化産生與發展以及人種分化、農業起源和家畜飼養起源等問題都作出科學的回答,取得可喜成果。

  其次,應該提到的還有香港考古學會主持,張鎮洪教授當首席顧問並參與的香港深涌黄地峒遺址的試掘工作。“在試掘15m2出土及采集的石器3261件,實屬罕見。”“該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和研究,對瞭解和解决嶺南以及中國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問題將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打制石器的類型,製作技術與功能之間關係的研究,可以探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香港及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古人類的生産活動等問題。”〔3〕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張森水先生的話來説:“這是他工作四十多年來首次看見的種類如此豐富,數量如此之大、技術如此全面的舊石器石器製造場。這是一個全新的組合,可以説舊石器加工的所有技術幾乎在這裏都能見到。這個遺址的重要,不在於它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而是在於它這套石器的組合,是一套全新組合的石片石器,許多以前無法研究和解决的有關打制石器加工技術的系統發展流程都有希望在此得以解决,這就是它的重要性所在。”

  張鎮洪教授指出,通過工具製造技術的系統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得到當時社會生産力發達程度的信息,進而可以幫助我們對當時社會形態結構、不同種群間的關係、族群形成和發展的論证提供了詳實的證據。由粤東至香港的南島語系先世聚居地就會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他們構建起的社會面貌我想用“南蠻不蠻”四個字來表述是最貼切的了。

  此外,值得學術界重視的,即根據最新的分子人類學材料——y染色體DNA對民族系統進行精細的分析和對比研究,發現百越系統與中國的其他系統族群差异很大,而與馬來系統南島語系民族特别是臺灣語族群體相當接近的見解。研究者認爲百越有單起源的遺傳學迹象,即可能大約三、四萬年前發源於廣東一帶,而後慢慢擴散開來。〔4〕很有趣的是在《隋書:流求(即今臺灣省)》中有一段記載:“隋大北三年(即公元607年),焬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觶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它説明廣東省瀕海潮州一帶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就有講南島語的先民居住。所以,我相信在交叉學科時代,通過多種學科協作研究,這一問題與上述古越族的歷史原貌是會完滿解决的。

  這本書是把嶺南文化之源及與珠江這條母親河之密切關係告訴於大家最爲直接的一本書。當您讀完這書後,它會給您一個頗爲清晰的感覺,使您覺得原來嶺南地區並非是真正的蠻荒之地。早在史前階段,嶺南文化是相當發達的。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人類學係)

  參考文獻:

  〔1〕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編:《嶺南考古論文集(一)》,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載《中國文物報》2000年8月6日第一版。

  〔3〕吴偉鴻、王宏、譚惠忠、張鎮洪:《香港深涌黄地峒遺址試掘簡報》,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人類學報》2006年第一期。

  〔4〕李輝:《百越遺傳結構的一元二分迹象》,載《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四期;李輝、宋秀峰、金力:《人類譜系的基因解讀》,載香港《二十一世紀》2002,71(6):95105。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