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繁榮的新希望

  二月下旬,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在未來十五年,投資六千多億港元,發展近一千六百個基建項目。此消息曾引起本港傳媒的熱烈討論,有媒體稱此計劃為“新香港宏圖”。在香港回歸五週年之際,本刊記者認為還需要重提這個話題,促動政府尽快落實。

  “新香港宏圖”新在何處?從其内容來看,包括新的鐵路建設計劃、新的公路發展計劃、新的土地增值計劃等等,豐富多彩,難繪其盛。就具體而言,如建設亞洲遊輪中心、建設能容納五萬人的超級運動場、建設大型歌劇院等等,甚至研究建設港澳跨海橋的可能性,無不充滿新意。應該說,每個項目完成後,都是彌補香港空白與不足的新建設。

  “新香港宏圖”給香港在今後的歲月中尽速擺脱經濟不景氣的困擾,恢復與保持經濟繁榮,帶來了新的希望。

  從一九九七年起,香港經濟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從泡沫的頂峰跌落,至今已在低谷掙扎了五年之久。在這五年之中,香港工商百界無不盼望世界經濟好轉,普通民眾無不期望地產樓市轉旺,希望中的等待反而導致消極等待心理日益嚴重。五年的經驗,使香港人得到了繁榮是等不來的敎訓。想當年,如果香港不是抓住一切似乎不可能的機遇去拚搏發展,香港經濟何來眩目之輝煌?香港的成就,有幾分是等來的呢?

  但是,舊的經濟建設經驗明顯無益於現實的轉變。靠出口加工,此路不通了;靠地產投機,此道已關閉。新的經濟發展,又有待探索,要化作經濟發展動力,為時尚早。最典型的如何發展高科技產業,此途目前仍有待“愚公移山”,何時能感動經濟騰飛這隻“精衛”,尚不得而知!

  至於通過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來推動經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應付經濟停滯的良方,香港也不該例外。更何況香港要確保自己在國際、在亞洲、在中國特别是華南地區的經濟、貿易、金融、航運等等中心的地位,非常需要與時俱進的新的基礎設施。比如說,不建設迪斯尼樂園,香港旅遊中心地位過若干年完全可能旁落,被珠三角與深圳取而代之。沒有更好更快捷的交通網絡,香港與華南地區的物流渠道如何打得通?又如何適應未來華南自貿區的需求呢?

  所以,香港特區政府在去年就開始籌劃通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拉動香港經濟的發展。隨著這份“新香港宏圖”的浮現及逐步的落實,相信香港經濟能夠獲得重新發展的新動力,香港民眾的信心能夠日益增強。

  在看好“新香港宏圖”之時,我們有幾點意見呈上:

  一、新的基建項目必須落到實處,即確定是對香港經濟發展有好處的,是非建不可的;而非裝門面的,擺闊氣的,浪費資金的。

  二、新的建設計劃應該是政府引導、民間主導的投資方式,在目前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民間資金能否足夠投入具有相當風險的大型基建項目,需要充分的研討評估。

  三、應該以開放的態度來建設香港,即新的大型基建項目功能應該著眼於香港與週邊地區的經濟貿易關係,如是否有利加強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繫等等,甚至要考慮到是否符合未來華南自貿區建設的需求。

  四、對於一些涉及到需要内地配合的項目,務必及早與中央政府或内地地方政府磋商。

  經過五年痛苦的經濟衰退歷程,香港目前人心思變,民心盼富,因此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在變世中求變、在逆世中求進的最佳時機。此時推出於港於民經濟繁榮的建設計劃,是最受民意歡迎與支持的了。

  我們看好“新香港宏圖”,我們期盼它早日實現。

  (原载《中國評論》2002年7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