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鬆綁香港緊張

  台灣經發會達成“戒急用忍”政策鬆綁、推進兩岸三通的共識後,能否在行動上真正落實還是另一回事。如果台灣因形勢所迫,真抓實幹,香港的麻煩就來了。正所謂:台灣鬆綁,香港緊張。

  不久前,台灣的《工商時報》刊登長文,評估分析兩岸三通對香港中介地位的衝擊,認真讀了該文有關觀點和羅列的具體數據,我的心情也不得不緊張。

  台灣方面主要的觀點是:兩岸三通後,勢必對長久以來扮演兩岸中介角色的香港造成衝擊,台灣和上海,會與香港爭亞太中心樞紐一席之地。該報指出,兩岸不能直接三通,香港擔任重要的中介轉口地,每年從兩岸轉口貿易中獲取數千億港元的收入,從香港過境的台灣旅客,也為香港每年帶來數十億港元的收益。

  兩岸三通後,貿易往來、人員往來都不需要完全依靠香港了。這樣算來,香港完全可能一年少了上千億甚至幾千億收入,這對經濟不景氣的香港來講,真是雪上加霜。如果台灣的旅遊市場對大陸開放,台灣的神秘性與風土人情,足以成為大陸遊客最為熱門的賣點,完全可以估計到,台灣旅遊市場能旺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香港旅遊市場對内地的吸引性,可能會大大降低。這就叫做禍不單行!

  想想也是,男女初時要靠媒人拉線才能認識,沒有媒人不行。但是男女結婚了,還要媒人做甚麽?兩岸如果“結婚”了——直接三通了,香港這個媒介地位何在?

  中國評論月刊一直都十分關注這個問題,早在一九九九年三月,就專門邀請了一批優秀的學者、專家、企業家研討香港如何應對台灣、上海的競爭問題。在這次的“思想者論壇”上,與會者指出,香港面臨著競爭力不足、發展潛力不夠、心態觀念需調整鞏固問題,並提出了各種解決問題的積極建議。

  可以肯定的是,在兩岸經貿關係中,香港從原來的“左右逢源”境地逐步陷入“左右為難”的窘況,如不盡早謀求對策,還在“左顧右盼”,必會錯失機遇,遭受更大打擊。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兩岸直接三通後,擴大了經濟規模,更需借助香港作為中介,如此推論,香港不但不受其損,反受其益呢!會否出現這樣的形勢,目前還無法肯定或否定,若果是肯定的,那麽真是天佑香港了。不過,我認為,好事也需爭取,不然就會變成壞事。香港如果沒有應對或利用兩岸三通從中獲利的思想準備、策略準備、政策準備,完全可能適應不了兩岸經貿關係突變帶來的衝擊,措手不及,突失良機。

  人們常說,危機也是轉機。台灣鬆綁,兩岸三通,對兩岸關係而言是轉機,是生機。即使今次台灣經發會的共識流產,台灣當局推動不下去,綁鬆不了,三通通不了,但絕不可能無限期拖下去,遲早要走這條路,而且還遲不了太久。對香港而言,這種兩岸的轉機就是香港無法迴避的危機。沒有面對危機的心態,沒有應付危機的想法,良機也會成危機。

  正如在八十年代,日本經濟一飛衝天,香港大受其益,完全沒有危機意識。結果日本經濟一朝退潮,香港經濟大受其累。

  香港是個自由經濟體系,大社會、小政府,任何經濟風險都要特區政府承擔,虧損了都要特區政府理賠,這是毫無道理的。但是,掌控經濟發展路向,辨識經濟危機風險,用政策調控經濟,趨吉避危,則是每一個政府都無法推卻的責任。特區政府應該有安排、有策劃、有目的地對香港經濟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問題展開學界、工商界、輿論界的研討甚至是爭論,推動社會的共識,調動全民的應對心態,至關重要。正如天氣預報一樣,颱風要來就得來,政府擋不住。但是,如果不掛風球向全社會預報,政府就失職了。

  台灣鬆綁,兩岸三通,對香港可能是春風,更有可能是“颱風”,春風化雨,香港得潤,最是理想。“颱風”兇險,摧山毁樹,須加嚴防。香港的工商界必須高度戒備,同時尋找機遇,巧借兩岸經濟合力,重振經濟雄風!

  (原载《中國評論》2001年11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