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能當火車頭嗎

  近期閱讀北京一份有名的經濟類報紙《經濟觀察報》,當中刊載了一篇署名文章,提出了香港應該當火車頭的觀點,文章這樣說:“隨著内地港澳遊的放開、CEPA的實行、未來人民幣自由兑換,香港在充分與珠江三角洲和内地融合之後,將重新定位,從過去的轉口貿易和窗口演變成為和上海一樣的火車頭,帶領中國走向繁榮昌盛之路。”

  這段話很短,且作者在該篇文章前後也未用更多的論據來論述這個論點。但是,其中思想的一閃,卻顯示了不凡。

  香港對中國内地的作用,評論者、研究者多矣,最主要的共識是:橋樑說——中國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聯繫的橋樑;互補說——香港與內地經濟是互補互利的關係;中心說——香港可以成為珠江三角洲經濟中心等等。不管何種說法,始終將香港定在大中國經濟中一個比較務虛的、比較中介性的、比較邊緣化的位置上,始終是輔助性的。

  而火車頭說則完全不同了,它在大中國經濟體系中佔有的地位是實力性的、起主導作用的。

  問題在於香港有這樣的作用嗎?有這樣的實力嗎?有這樣的辦法嗎?一句話,香港能當中國經濟的火車頭嗎?貿然下結論說可以,恐怕會被輿論笑為“痴人說夢”。尤其在目前香港經濟陷入困境、振興乏力、需要内地施加援手、港人普遍信心不足的時候。

  但是,旁觀者這句話是十分有道理的。我們目前的茫然無措,弊就弊在身在此山中,沒有跳出香港來想問題,雲遮霧障,理不出頭緖,看不清時勢。

  香港的前途,應當繫在中國的發展上。過去,中國不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在迅速發展,香港當然要緊跟世界經濟潮流;今時,中國在迅猛發展,速度超過了許多西方國家,香港能不動聲色,靜觀其變嗎?所以,現在香港思考問題,不應該局限於過去的經驗,要有超越現在、面對未來的思想。

  如果囿於過去,内地能向香港開放自由行嗎?内地能與香港簽定CEPA嗎?内地能考慮人民幣在香港的離岸業務嗎?結合現實,展望未來,結果就做到了。

  當前中國内地的經濟發展變化的重要趨勢,就是展開了激烈的城市競爭。其他不說,僅僅構想建立“國際化都市”的内地城市就達四十三個。我們可以批評這是概念的泛濫,可以不屑一顧,但是,對内地城市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可忽視。

  四川省成都市的重新定位能夠給香港帶來啟發。在開發西部的大背景下,成都將自己定位為“西部之心”與“西部之箭”。心者,精神也。成都要在西部打造最佳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箭者,經濟也。成都要利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為弓,長江流域經濟帶為箭,射出自己的地位。

  現在,内地的城市真是達到了群雄併起、千城演義的盛況。僅以江蘇省為例,同時崛起的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鎭江等城市與南京分庭抗禮,競爭激烈,乃至媒體稱江蘇為“碎片化的省域”。

  内地城市的激烈競爭與重新定位,在給香港帶來了壓力的同時,也為香港的發展創造了機遇。不管如何,香港作為城市與内地比較,應該說具備内地所有城市目前不具備的優越地位。如國際化都市,在中國而言,香港目前是唯一的一個;至於城市的管理,也是當前最為成熟的一個;城市的資源,也是當前最為豐富的一個。而且,因為地緣關係,香港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帶中始終具備火車頭的領跑能力和帶動發展的實力。

  如果香港在依托内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明確自己的定位,結合澳門、台灣的經貿實力,拉動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經濟,香港完全可以擔當中國城市經濟的一輛火車頭。

  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的發展,僅靠一輛火車頭是拉不動的,如果認為上海一個城市就可以拉動中國,那是笑話。上海不憑借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力,它這輛火車頭能跑得動嗎?同樣,我們香港還是希望靠自己的内力,也是拉不動中國的。但是,一旦結合南部中國的資源,局面可能完全改觀。

  但願香港有這樣的決心,做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輛火車頭!

  (原载《中國評論》2003年11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