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香港人的減壓城

  在這裡,首先要講一個本刊記者親身接觸到的事。

  話說九七年的金融危機,給很多香港市民帶來了不幸,我的一個鄕裡也不例外。原本他勤奮拚搏,已達安居樂業的小康水平,娶妻生子,在康怡有一套六百多呎的住宅。可是,九六年他心血來潮,又在九龍購入一套住宅,結果一年後房價狂瀉,他成了負資產者。禍不單行,公司倒閉,他又失業了,薪金一下子從幾萬元一個月掉到分文都無,此時,原本恩愛的妻子堅決與他離婚了。最後,他賣掉了康怡的房子,九龍的房子則讓給了前妻,支付了給兒子的贍養費,手頭祇有三十多萬元了。二十多年的努力,化作烏有,但是人已四十多歲了。

  萬念俱灰的鄕裡找到了我,此時,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結束自己的性命。我向他提議,為何不搬到深圳去住呢?他猶猶疑疑去了。每月花一千多元,在福田租了一室一廳的房子,在香港找了一份地盤工作,每天早出晚歸,過起了“深圳香港兩棲人”的生活。

  不久前,我到深圳公幹,順便去看了看他。好家伙,他的精神面貌與九七年完全不同了,臉色紅潤,神采飛揚,在福田買了一套面積逾千呎的大宅。還在深圳找到了女朋友,正準備結婚呢。他的話滔滔不絕,但是我深深地記住了一句:

  “在深圳,我找回了人的尊嚴!”

  他說,如果當時不移居深圳,在香港租不起房子,對於曾經過過好日子的他來說,無論如何都會想不通的。然而,深圳生活的廉宜,卻使他渡過了心理危機。“我最窮賤潦倒的時候,在深圳還可以去茶樓飮茶。”

  像我這個鄕裡一樣的港人還有多少,很難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是,在深圳,在珠江三角洲,在中國內地,居住、投資、重新覓得新生活的港人為數當頗為可觀。

  完全可以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如果不是有一個深圳和更多的内地城市,為遭受金融危機重大打擊的港人提供了生活避風港,香港能保持如此的安定與平穩嗎?巨大壓力下的港人,能如此心平氣和地等待著經濟的復甦嗎?現在,每天有越來越多的港人跨過羅湖橋去消費,難道他們祇是去買一些便宜貨那麽簡單嗎?

  過去,内地是通過輸送各種低廉的生活用品為港人的生活減壓,如“三趟列車”。現在,港人是利用内地城市的綜合生活資源為自己的生活減壓。有人說,港人到内地消費,帶走了多少多少港幣,但是很少人算過,内地又為港人在內地的居住付出了多少隱性的補貼費用呢?一家人的帳,算得清嗎?更何況,部分低下層收入之港人的北遷,為香港社會安定帶來了多大的政治利益,這筆賬,誰能算得出來?

  現時,一些政客,始終不瞭解深圳等内地城市的減壓作用,對如何加強與内地城市的合作諸多非議,盡說些罔顧民眾利益的怪話。而一些公務員,對涉及與深圳等内地城市更有利溝通的項目拖拖拉拉,沒有積極的對策,缺乏全面的規劃。這樣下去,民眾會滿意嗎?

 (原载《中國評論》2001年6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