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關係轉危為安

  兩岸關係突然急轉直上,一下子跳出了危境,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可以下初步的結論,兩岸關係已經轉危為安。

  何謂轉危為安?主要特徵有幾個方面:

  一、兩岸突發武力衝突的壓力消解了。

  兩岸自二○○○年以來,一直承受著武力相向的壓力。因為台灣執政黨的台獨理念,大陸幾乎草木皆兵,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要從是否以武力來制止進行思考。台灣方面成天琢磨如何暗渡分離,亦心有惕焉,時刻預防著準備以武制武。可以説,武力的烏雲,長期籠罩在兩岸上空。

  但是,近期胡錦濤、賈慶林的講話,為兩岸關係送來了春風,極大地緩和了兩岸關係,武力衝突的嚴峻形勢也迅速得到了改善。基本上,可以得知,如果沒有出現《反分裂國家法》中言明的狀況發生,大陸就沒有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打算。所以,多年來兩岸之間的不明朗因素變成了明確的指標,對兩岸是否武力相向可以觀察、可以預警。兩岸之間突發武力衝突的危機基本可以解除。

  二、兩岸現狀得以繼續維持。

  多年來,大陸一直希望兩岸關係的現狀不要改變,但台灣方面卻急於改變,民進黨拼命推動著修憲活動,急於走向法理台獨,引起了大陸的高度不安。尤其是台灣執政者以民主、民意為包裝,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更使得大陸憂心忡忡。

  完全可以判斷,如果沒有法理台獨的动荡,中共絶對不會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換言之,該法是被民進黨逼出來的。現在可以看出,大陸稱這部法律是反分裂、促進和平統一的法,直接的作用,就是維護了兩岸的現狀的穩定。

  三、兩岸政治互動有了新的契機。

  民進黨執政後,兩岸執政黨之間完全断絶了來往,不論是明的還是暗的,兩岸對對方的解讀,一切都在揣測中,雙方以對鎖、對峙為手段,以不接觸、不對話為原則,導致兩岸之間險象環生,兩岸關係無時無日不緊綳。

  近期的最新形勢,是台灣的在野黨打破了兩岸的政治僵局,尤其是國民黨領導人的大陸之行,帶去了台灣人民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主流民意,為兩岸關係的穩定作出了貢獻。其意義不在於十點還是十一點共識,簽字還是不簽字,其再造兩岸的政治互動,意義深遠,作用巨大。

  四、兩岸人民的關係得到改善。

  胡錦濤以民為本的思想,同樣貫徹在對台灣政策上,相信今後大陸將不斷釋放利益給台灣民眾,如向台灣農產品開放大陸市場等等,讓台灣人民得到好處、得到實惠、得到發展,是必然的施政方向。

  這樣的舉措,必能大大改善兩岸人民的關係,減少摩擦,增加友情。台獨不等於台灣人民,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大陸就掌握了改善兩岸人民關係的主動權。同樣,兩岸人民關係融洽,就為兩岸關係的穩定奠定了基礎。誰要撼動這樣的基礎,談何容易?

  兩岸關係轉危為安,絶對不是順其自然的產物,其得益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對台新思維。從前不久胡錦濤的四點講話中,可以讀出他的新思維:以中華民族利益為本,以兩岸同胞根本利益為本,以對台灣同胞有利為本。應該説,在中共對台方針政策上,長期來均重視台灣同胞的利益,但是把台灣同胞的利益放置在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中,卻屬首次。這樣的思想力,扭轉了兩岸的危局,為兩岸關係重新開闢了發展空間。

  兩岸關係轉危為安,國民黨的貢獻很大,其一中理念的維護,使得大陸放下了原先時刻懸著的心,對台灣的走向有了更大的把握。如果國民黨也放棄一中立場,無法制約台獨的速度,兩岸關係的危險,難於解除。轉危為安,祇是空談。

  作為執政的民進黨,不管出自何種考慮,也沒有把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關死,當然也無法關死。但是,從推動兩岸包機直航來看,其還是希望在兩岸關係方面能夠有舉措。

  經過長期的對峙後,台灣民眾期盼兩岸關係能夠恢復正常,已經成為主流民意,這才是推動改善兩岸關係的真正動力。

  兩岸關係在上述各種因素的推動下,走出了危險的境地,但是並沒有真正走進安全的格局,危機仍然在兩岸上空盤旋。兩岸執政當局一天不對話,結束敵對狀態的協定一天不簽好,兩岸的安全格局就不能真正形成。

  (原载《中國評論》2005年5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