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經貿可以共創雙贏

  兩岸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兩岸經貿關係的走勢如何?能否借助難得的契機,形成良性互動,甚至共創雙贏?相信這是海内外中國人十分關心的問題。本文試就此問題進行分析。

  兩岸政治矛盾阻礙雙赢

  兩岸正式加入WTO後,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仍然不能給予過於理想的評價,必須看到,兩岸之間還有很多障礙,影響著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最大的障礙,莫過於兩岸之間的政治矛盾。因為政治矛盾分歧太大,完全影響了兩岸對經貿關係的理性考慮。大陸方面,主要從“一個中國”的原則來考慮經貿關係問題;台灣方面則從拒絕“一個中國”的立場來實施對大陸的經貿政策。

  在政治攻防戰的影響下,至今兩岸經貿關係未見有大動作。反而,台灣對大陸經貿的防衛措施日益明確,即將採取反傾銷税、一般性防衛條款、農產品特别防衛措施、平衡税及大陸商品特别防衛機制等,管制两岸經貿交流。對大陸資金與人員入台,仍然採取嚴格控制的措施。有輿論指出,台灣對入世後借此登上國際舞台的政治衝動大於對開展兩岸經貿的期盼。台灣執政人士亦不諱言稱其視加入WTO如加入“經濟聯合國”。台灣政界甚至期盼在WTO框架下處理兩岸關係。

  在大陸方面,也完全認識到加入WTO後兩岸經貿關係的處理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所以,大陸也有重要的防衛心理,比如防止台灣利用WTO的遊戲規則實施國與國之間的經貿政策,損害中國主權。

  在兩岸之間,獨與統的鬥爭還會持續下去,短期内改善政治關係的可能性似乎還未露曙光。兩岸經貿關係,到底能否跨越政治障礙,真正進入WTO順境,共創雙贏呢?

  兩岸借助WTO營造雙贏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兩岸關係的重要基礎,一是人民,二是經濟。而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又恰恰是兩岸民眾最為期盼、最為支持的。民意如水,政治是舟,經濟制約著政治,經濟推動著政治。

  台灣經濟面臨瓶頸,亟需依托大陸經濟進行發展。台灣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最重要的因素是,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日本經濟復甦遙遙無期。台灣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最主要的依靠是美日兩國,加上内部政治因素的不穩定,台灣經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如果拒絕加強與大陸的深入合作,就必須承受經濟邊緣化的危險。

  至於大陸,加入WTO後,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同時,改革開放的進程會加快,大陸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中最有生長力的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大陸是一塊磁鐵,世界各國無不受到吸引。台灣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相對的優勢會不斷流失。

  反之,兩岸經濟如果借助入世良機,開展緊密合作,格局就會完全不同。事實上,兩岸經貿借助WTO,可以營造出雙贏的局面來。

  首先,能夠有效應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對兩岸經濟的挑戰。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了區域整合的高潮。歐洲經濟共同體整合成功,歐元開始使用;北美自由貿易區在擴大;東盟國家將在二○○三年提前達成自由貿易區目標。日本與新加坡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所以,不論台灣還是大陸,共同面臨著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的選擇。祇有合作,才能應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

  其次,可以有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增強互利,減少摩擦。

  大陸經濟的發展,除了自身的條件外,長期得利於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投資,台灣也不在外。相信在未來,台灣經濟的穩定發展,是大陸經濟的主要助力。大陸經濟的繁榮富強,更是有利台灣經濟的繁榮昌盛。兩岸經濟在共同利益驅使下發展,互補性更強;良性競爭為主,摩擦自然較少。具體地說,兩岸進出口貿易會有極大增長,兩岸相互投資空間巨大,兩岸產業互補互利全面發展。

  此外,必會有利兩岸和平相處。

  經貿活動深入交流後,人員往來自然大大增加。尤其是兩岸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對兩岸民眾之間建立互信,減少政治意識的對抗有好處。中國人常說,安居樂業。如果通過兩岸經濟貿易的交流,營造和平相處的祥和氣氛,減少武力對峙的煞氣,兩岸的中國,應該是二十一世紀人民安居樂業的黃金國度。

  所以,儘管目前兩岸政治關係僵硬,但是不必懷疑,在兩岸人民尤其在台灣民眾的努力下,兩岸僵局終有被打破的一天,兩岸經貿終有共同發展的一天。

  建立自貿區共创雙赢

  長期以來,海内外有識之士為化解兩岸的經貿障礙乃至政治障礙,不斷出謀獻策。其中特别值得提出來的有:台灣國民黨中央副主席蕭萬長提出的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主張;美國博爾大學經濟系敎授鄭竹園提出的建立兩岸經濟共同體的設想;台灣政治大學敎授赵建民提出的建構大中華經濟圈的思路;以及北京的外經貿大學敎授張漢林提出的構建中華自貿區的建議。

  隨著形勢之發展,兩岸四地建立自貿區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均越來越大。

  第一,兩岸四地建立自貿區是為了促進這一地區的貿易,而非故意製造貿易障礙,所以不違反WTO原則。而且,兩岸四地均為WTO成員。

  第二,兩岸四地建立自貿區不會改變一個中國的事實,大陸應該能夠接受。

  所以,本人認為,構建兩岸及港澳自貿區,是利用兩岸入世共創雙贏的最佳構想。

  如果僅僅是兩岸之間建立自貿區,棄香港、澳門於不顧,對大陸來說是不可以的事,對台灣來說也是重大損失。大陸的大市場,台灣的高科技,香港的金融中心,澳門的博彩業,合起來能爆發多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實在是無法預計。

  僅僅從外匯儲備一項來統計,截至二○○一年底,大陸達二千零八十三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台灣為一千二百二十二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香港為一千一百三十多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兩岸及港澳的外匯儲備加起來,高達四千五百多億美元。如果兩岸四地的資金能夠在自貿區内安全協調使用,中國人的經濟豈能不稱雄世界?兩岸經濟能夠不達致雙贏?

  建立兩岸及港澳自貿區具體的措施應該包含:

  一、首先設立由兩岸及港澳官產學人士組成的兩岸及港澳自貿區論壇,開展有關問題的討論。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同委員會,主導自貿區的構想。

  二、分行業進行共同研究磋商,如金融界、科技界、航運界、農業界等等,尋求化解矛盾、互補互利的可行方案。

  三、分條塊進行構建,香港與廣東省可以率先起步,或者香港、澳門、華南地區可以著手進行;兩岸再對應商談,條件成熟時再作組合。

  四、兩岸官方應該就因應兩岸加入WTO的經貿合作,以及組建自貿區事宜進行商談。

  (原载《中國評論》2002年9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