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政治地位邊緣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導致台灣政治地位邊緣化的因素

  台灣政治地位在國際社會中,正逐步走向邊緣化。

  冷戰時期,台灣的政治地位在亞洲地區堪稱老大。兩大陣營對峙,反共是西方的頭等大事,在亞洲,離不開反共重鎭台灣。台灣的政治地位,無論在國際還是在亞洲,都處在主流地位。儘管台灣後來離開聯合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越來越少,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台灣的政治地位還是難於動搖。

  冷戰結束後,台灣的政治地位一下子失去支持、跌入次主流地位,從西方的反共盟友地位,降落至棋子的次要地位。

  現在,台灣的政治地位顯現出從次主流走向邊緣化的跡象。從以下幾個方面可見端倪。

  一、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秩序中奠定了主流的政治地位。

  作為分裂的台灣,政治的對立面,無法繼續保持主流政治地位,必然走向邊緣化。

  二、台灣經濟的邊緣化,導致了台灣政治地位的邊緣化。

  台灣經濟在亞洲地區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實力較強,長期以來對東南亞國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作用。台灣的資金、技術、產品,一直是東南亞國家競賽的目標,台灣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非同小可。加上長期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大陸存在嚴重的政治分歧,所以,親台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態度。

  但是,最近幾年來,台灣忙於政爭,疏於經濟,經濟出現了邊緣化問題。而中國大陸卻開始走向世界工厰和國際大市場,走向亞洲經濟火車頭的地位。此消彼長,台灣經濟已經無力支撐台灣在亞洲的政治地位了。

  台灣目前並不承認經濟開始邊緣化的問題,且認為自己是在全球化分工中獲取安全的經濟架構。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相輔相承的同時,台灣尋找不到經濟的腹地、區域的支持,卻是不爭的事實。

  三、台灣政黨政治的非理性化,導致了台灣政治地位的邊緣化。

  台灣的政黨政治模式,在亞洲是非常獨特的。通過選舉這種最先進最民主的政治運作手段,行政黨革命之實,確為少見。就是說,台灣的政黨政治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通過政黨輪替,為國牟利,為民造福;而台灣的政黨政治,是彼此扼殺的你死我活的政治革命,表面是和平的、理性的,實際是殘酷的和非理性化的。

  目前亞洲大多數國家,全力發展經濟,逐步推進政治改革,因此追求平穩的政局,對台灣的政黨政治模式興趣缺缺,台灣的政治號召力越來越弱,影響力就可想而知了。

  四、台灣與大陸關係的緊張化,導致了台灣政治地位的邊緣化。

  近八年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始終處在緊張的狀態,嚴重削弱了台灣的政治地位。近年來,中國大陸成功地理順了與俄羅斯、中亞國家、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的邊境關係等等,改善了大的國際環境,洗清了大國威脅的面孔,中國大陸的親和力大為加強。加上經濟的繁榮,亞洲國家無不傾向中國大陸。過去的親台壓倒親中、親中與親台旗鼓相當的政治格局,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台灣在亞洲地區的政治地位日趨失落。

  更加嚴重的是,台灣分離運動對亞洲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穩定產生了重大的衝擊。在二戰後脱離殖民統治的求自由、求獨立是人民的解放事業,受到全世界人民和正義力量的支持。但是,今天的從一個主權國家分離出去的行為,是很難受到大多數國家支持的。尤其是所有亞洲國家都清醒地認識到,台獨必然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危及亞太地區安全,因此認可者和支持者寥寥。

  五、中美關係可控性的實質進展,導致了台灣政治地位的邊緣化。

  中美關係開始進入自身利益導向的階段,所以兩國關係的可控性得到加強。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大,如發展經濟的利益是共同的,阻止國際犯罪和恐怖活動的利益是共同的,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利益是一致的。在中美關係的發展趨勢中,祇有以國家利益為主要因素,才是可以調控的良性階段。而當前中美兩國已經邁進了這個階段。儘管今後中美關係還會遇到許多坎坷,但大的利益格局將日漸穩固。

  如果台灣的政治走向嚴重危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當然會加以壓制。長期以來,美國至少在表面上維持兩岸之間的平衡關係,維持兩岸關係的現狀。不管美國作何打算,祇要台灣維持兩岸關係中的模糊空間,美國就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旦台灣加速向台獨移動,勢必擠壓美國在兩岸關係中刻意保持的迴旋空間,令美國處於為難的局面,這不是美國所期待的。

  大陸常說,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是關鍵。實質上應該予以修正為:中美關係中,國家利益是關鍵。台灣問題,涉及中國重大的國家利益問題,是不可忽視的,是重要的。

  台灣逆勢而動,必然會加速走上政治邊緣化之途。

  台灣政治地位邊緣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對於台灣政治地位邊緣化的客觀現實,中國大陸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以更加有利於把握兩岸關係的脈動,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其中幾個重要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一、台灣政治會否成為主流政治議題,關鍵是大陸因素。中國大陸如果不管兩岸關係如何變化,堅持“和平統一”方針,不到萬不得已,不採用武力方式,美國和西方主流政治體系是很難將台灣問題納入框架的,其干涉力度很難加大。

  二、台灣政治地位的邊緣化,對兩岸統一是有利的,也是重要的因素,相對於泛藍或是泛綠執政更加具有指標意義。泛綠執政,未必能立即實現“台獨”,泛藍執政,也未必立即商榷“統一”。但政治地位的邊緣化,卻能導致台灣任何執政黨無法擺脱一中的原則和框架。

  三、台灣政治地位邊緣化,有利兩岸關係的發展。如果台灣的政治影響力在國際、在亞洲,仍具有重大影響力,兩岸關係的發展,尤其是兩岸人民的交流,絕對到不了今天的緊密度。

  四、台灣通過發展兩岸關係增強的政治經濟實力,有助於減少邊緣化的負面影響,但這樣的政治地位與中國大陸的政治地位已經密不可分,具有了新的合理因素。

  五、兩岸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地位,顯然中國大陸在國際上已經處於主流政治地位,日益發揮重大的政治影響力。儘管中國和西方主流政治存在不少摩擦,但是良性的溝通與合作更加重要。所以,國際大環境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利。

  六、台灣政治地位邊緣化制約了台獨的國際發展空間。目前台獨的唯一希望在美國的默許,除了美國,沒有甚麽其他有實力的大國是台獨的期盼。在主要國家都支持一個中國的大環境下,美國會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動,公開支持台獨嗎?

  民主是台灣抓住西方主流政治的最重要手段

  冷戰結束後,反共已非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重要政治籌碼以及政治的重要取向。特别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努力改善與西方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關係,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反華已經難於成為國際政治的主流。所以,台灣憑藉反共來解決其政治邊緣化問題是不現實的。

  台灣化解政治邊緣化的最重要手段,是使用民主這一西方政治中的重要價值觀,把選舉政治與民主、民意、分離活動裹在一起,與西方主流政治掛鉤,造成了下列邏輯:

  因為總統是民選的——所以是符合民主的——是具有民意的——分離活動是人民的決意——反對分離就是反民主——反對西方的政治價值觀——中國大陸反台獨就是反民主。

  在歷次的統獨鬥爭中,台灣的分離主義者都是用這樣的邏輯去遊說美國政客,而且往往被美國的主流政客所接受,並且以此與美國的主流民意溝通。

  如果脱離了民主的包裝,專提台灣獨立,專提政黨對抗,恐怕是難於與當前西方的主流政治價值掛鉤的,是難於獲得冷戰結束後的美國主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的。

  所以,用統一去對付獨立,是說得通的;用民族去對付民主,就會出現被動局面。台獨者是看準了這樣的“軟穴”。

  但是,從長遠來看,用民主牌來贏台獨局,是不可能真正獲勝的。祇要台灣分離主義者真正走到揭開面紗的階段,民主就無法遮掩真面目了,民主牌就完完全全失效了。民主對於台灣分離主義者的價值,祇有在模糊階段。民主牌祇能幫助台灣政治關係一時,絕對解決不了台灣政治邊緣化的根本問題。

  (原载《中國評論》2004年4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