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經濟離邊緣化還有多远

  台灣經濟離邊緣化還有多遠?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但是,台灣經濟迅速滑向邊緣化,卻是不能夠完全否認的現實。

  近十多年,台灣從事政治的熱情遠遠勝於發展經濟的熱情,政黨政治可能有不少變化以及重大發展,但是經濟建設方面建樹不多,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事實上,台灣的統治精英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一直尋求解決的辦法。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提出了一系列的因應之道,最為突出的是將台北建設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及把高雄建設成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如果構想付諸實踐,今日之台灣,經濟必有更大繁榮。

  十分可惜的是,台灣的克制經濟邊緣化的構想基本流產。一是因為該構想建立在政治空想的基礎上,即寄盼香港因九七回歸發生重大動亂,資金人才流失,而且都流到台灣來,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再。但是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導致計劃無法實現。二是因為在九十年代中期後,台灣在李登輝主持下,全力以赴搞政治,根本無暇顧及經濟建設。

  此外,台灣在十多年之中,基本沒有其他的發展經濟的新思維,更談不上強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與計劃了。當然,把夕陽產業轉移到大陸,本島致力發展高科技,亦使台灣經濟受益匪淺。不過,這是台灣政治隨著民間業界的發展變化而行,常常被動地接受現實,基本沒有發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至今為止,台灣政界人士還是熱衷於不斷的政爭,政治口號不斷地翻新、創新,甚至務求語不驚人誓不休。執政者,在野者,莫不如是。

  試舉一例证之。五月二十五日華航發生空難,天地同悲,但是台灣的許多政客不是積極地為解決空難事故出力,而是借此推銷政治的理念,如甚麽華航改名之類的。呂秀蓮甚至提出“何必出國”之論,簡直是開國際玩笑!台灣這種海島型經濟,人不出,物何流?如此狹窄的政治視野,又何能具備寬闊的國際經濟視野呢!

  民進黨執政後,輿論大多不看好其對台灣經濟的作用,普遍認為具有反商情結歷史的民進黨,不可能在經濟領域方面做出大事來。經過兩年多的觀察,看來如此的評論並非完全脱離事實,而是有一定道理的。民進黨逐步在執政方面穩住了陣腳,但在經濟建設上,民進黨找不到準確的步調。

  台灣經濟的國際化,得利於過去的世界經濟分工,台灣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與世界經濟緊密關聯的經濟體系。經濟邊緣化對台灣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逆轉,如今的“四小龍”,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經濟邊緣化問題。

  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及迅速走向“世界工厰”地位,使原來“四小龍”的加工優勢消失殆盡。相信再過若干年,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業崛起後,如今台灣的高科技優勢也將消失。總之,“四小龍”面臨的局面將是:與中國大陸合作得越緊密,經濟就越不會邊緣化。過去,香港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經濟發展方面走了許多彎路,但是現在正亡羊補牢,應該為時未晚。

  而台灣方面,形勢不容樂觀。巨大的政治鴻溝,阻礙台灣與大陸的經濟合作,也推動著台灣經濟迅速滑向邊緣化。比如兩岸直接三通問題,台灣執政者一直不願意面對。近期雖然炒得很熱,但是卻予人強烈印象,不過又是政治上的一場炒作而已,不會有甚麽實際的突破。如此再三,經濟發展的瓶頸始終受卡於兩岸關係、一中原則,代價就是台灣經濟完全的邊緣化。

  綜上所述,導致台灣經濟邊緣化的兩大因素:一是不抓經濟,發展滯後;二是疏離大陸,拒絕合作。可惜的是,目前完全看不見改善的前景,台灣自我糾正、自我改善的機制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台灣距離經濟邊緣化還會遠嗎?

  人們始終相信,經濟是基礎,破壞了經濟基礎,政治不過是空中樓閣。台灣經濟的邊緣化,最終將使台灣失去更多!

  (原载《中國評論》2002年8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