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北約施暴又逞兇中國怒吼但理智

  從五月八日起,中國大地掀起了二十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反美國、反北約的遊行示威抗議聲討浪潮。自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造成館舍損毀,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死亡後,中國人民的憤怒無法壓制,如同火山一般爆發。

  席捲全國的抗議浪潮

  當悲痛的消息一傳回中國,最先揭開抗議浪潮序幕的是北京的大學生們。五月八日當天下午,數千名北京大學生聚集在美國駐華使館門前,喊口號,遞交抗議書,甚至擲石塊、雞蛋。五月九日,北京的抗議活動達到了高潮,參加遊行示威的人包括各界人士,多達數萬之眾。三十多年前中國人最熟悉的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又重現在北京街頭。

  與此同時,廣州、上海、成都以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大學生、工人、幹部等各界人士都走上了街頭,遊行示威,抗議美國及以其為首的北約的暴行。如此聲勢浩大的、由民眾自發組成為主的遊行示威活動,是近十年來僅見的。

  從九日開始,中國的中央政府機構和各省、市、自治區政府機構,各種社團、各種界别均進入強烈表態狀況。如外經貿部、軍方、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五大宗敎組織、全國青年聯合會、全國總工會、全國律師協會等等,都採用十分強硬、激烈、憤怒的措詞抨擊北約暴行。如擁有全國一億多會員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聲明指出,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轟炸中國駐南使館:“這不僅是蓄意的強盜行徑,而且是赤裸裸的侵略暴行”。

  全國各地的抗議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示威遊行、集會、座談會,在國際互聯網上傳播信息。廣州一家企業在報紙上刊登怒斥北約暴行的廣告。一直到十二日,三位記者的骨灰迎送回北京,中國政府以最高規格舉行了悼念活動後,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抗議浪潮才開始減退。

  憤怒的中國人非常理智

  在十日中午,本刊記者按原先約定的計劃赴位於美國駐華使館旁光華路上的一家西方公司訪問該公司負責人,當抵達後才得知,這位負責人是美國公民,因為怕在北京遭到不測,勿忙飛往新加坡躲避。次日,他才從新加坡飛回北京,見到本刊記者後第一句話是:“憤怒的中國人非常理智”。因為回來一看,北京還是那麽安全。

  這次如此大規模、情緖激烈的群眾示威遊行的另一面,卻顯示了民眾的強大自律性與理智性。本刊記者在采訪北京民眾包圍美國使館活動時看到一個這樣的小鏡頭:一位看得出來憤怒到了極點的青年人彎腰在地上撿起了一塊小石子,但立即被身邊的幾個同伴制止:“哥們,千萬别添亂!”這位青年祇好把石子扔到了草叢裡,而不是擲向美國使館。正是因為整體民眾的理智,才不會有更多的石塊、火把投向西方國家的使館。

  縱觀全國態勢,至今為止,外國在華的各項投資項目,外國的各種商品,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在華的人身安全,都沒有受到影響。個别西方傳媒將此次活動比喻為“文革”,純屬無稽之談。

  中國領導人處理有方

  中國各地民眾之所以能夠在憤怒中保持理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領導人對此非常事件的處置得法,採用了“导”而非“堵”的辦法,用愛國主義的方向疏导民眾的憤怒情緖。

  五月九日下午十八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採用罕見的方式,在中央電視台發表電視講話,對美國為首的北約的野蠻行徑表示嚴厲譴責,對死難烈士表示哀悼,並對各大城市學生和群眾的示威遊行稱讚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同時,胡錦濤呼籲民眾要從國家利益出發,自覺維護大局,活動要依法有序進行,防止出現過激行為。

  胡錦濤代表中共中央、中國政府的講話顯然大得民心。於是,一場完全可能會由憤怒轉化為暴怒再轉化為動亂的危機很快就消除了。示威遊行、聲討美國,成了中國人表達愛國家、愛民族、愛和平感情的方式。

  本刊記者在北京看到,大街小巷中的警員身影比平常要多十倍八倍,尤其是在美國使館週圍,據說最多時有數千警員在保護著。但警員與民眾互相理解、互相諒解。一位警員對本刊記者說:“他們的遊行是合法的。”一位大學生則說:

  “警察同志很辛苦。”

  五月十一日,江澤民為此次的活動定了調:“幾天來,中國人民以遊行、集會、聲明、座談等各種形式表達他們的強烈憤恨,表明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的熱情、意志和力量。”

  江澤民的話,深受中國民眾歡迎。亦使示威活動趨向平緩。由此可見,中國領導人處理民眾情緖的經驗越來越成熟,措施越來越完善。

  民眾對中央政府滿意

  中國民眾在憤怒中保持理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近些年來,民眾對中央政府越來越滿意,尤其是對中國領導人在愛國主義方面的表現深表滿意。

  僅在最近幾年裡,中國政府明顯地在幾個重要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深得民眾的認同,試舉幾例如下:

  一、成功順利地恢復在香港行使主權,實現了“一國兩制”。民眾為之揚眉吐氣,認為這為中華民族洗去了耻辱。

  二、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風暴,人民幣堅持不貶值,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民眾認為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三、成功抵擋了九八年的特大洪災,尤其是解放軍不怕犧牲、捨身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壯舉,一舉化解了部分民眾自八九年北京風波以來對解放軍的不滿情緖。而中國領導人不畏艱險、親赴抗洪前線指揮的表現也得到了民眾的讚譽。

  四、江澤民成功推行大國首腦外交,改善了中國與世界各個大國的關係。這也同樣得到了民眾認同。

  知識分子認識了西方政治的丑陋

  中國民眾在憤怒中保持理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廣大的知識分子對西方政治認識越深,失望就越大,憂慮就越多,西方輿論對他們的影響就越小。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尤其是現在年屆四十左右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很多人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頭十年,是認識、瞭解、讚賞甚至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西方的人權、民主、自由的理想的階段。後十年,以八九年為分水嶺,處在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深入觀察、比較、懷疑甚至是批判的階段。

  促成這些知識分子思想轉變的最重要因素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力圖按西方的模式与要求去發展自己,結果淪為二流國家。國家解體、經濟危機、生活困苦,甚麽好處也沒有得到。活生生的例子,使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如果盲從西方政治模式,那麽也將步入國將不國、民將不民的絕境。

  同時,蘇聯解體後,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美國和西方大國越發狂了起來,到處發動戰爭,不可一世,也使中國廣大的知識分子非常反感。此次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狂轟濫炸五十多天,令中國知識分子非常不滿。

  可以預見,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使館,在思想意識的深層次中,也摧毀了美國自己不遗餘力地在中國刻意經營了二十年的人權、民主、自由形象。在中國的精英社會中,形成了對西方強權政治的普遍逆反心理。這對美國和西方而言,敎訓是非常慘痛的。

  中国的改革開放不會變

  本刊記者在北京采訪了多位國際關係、國際戰略專家,他們一致的看法是,儘管這一事件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極度憤怒,但中國不會因此改變改革開放的方針與政策。

  一位研究人員說,鄧小平曾說過這樣的話,大意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打不起來,中國要抓緊時間搞經濟建設;就算世界打起了大戰,中國也要避免涉於其中。他堅信,這種精神仍為中國現任領導人所堅持。

  江澤民在十一日會見俄羅斯總統特使切爾諾梅爾金時說:

  “舉國上下決心更加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不斷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以實際行動回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暴行。”這段話已清楚表明中國政府仍將一如既往地把經濟工作作為中心工作,不會放鬆。

  就在廣東示威浪潮高漲的時刻,廣東省外經貿委主任黃子強發表講話稱,要把譴責北約與外國在華的正常商務活動區分開來。不僅在廣東、在北京、在上海乃至全國各地,實際上都是這樣做的。由此可見,中國的開放大門不會關閉!

  (原载《中國評論》1999年6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