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魯迅簡介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爲《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裏。紹興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衆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説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着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爲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着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裏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裏,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緑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説……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6歲時魯迅告别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爲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裏,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餘廣泛閲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説,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爲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着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爲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魯迅曾經説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爲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够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衆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繫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説,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争”,並因此把雜文分爲“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鬥,懷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範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强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説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爲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爲公仇,絶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爲一個作家,魯迅更爲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説:“‘中國大衆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裏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瞭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别是要瞭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