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七大判斷




  一

  判斷一:區域經濟一體化雖然在東亞起步很晚,但發展迅速,高潮迭起,將成爲當今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最活躍和最快的地區,並將在相當一段時期中,成爲這個地區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東亞地區長期沉寂呆滯的區域經濟合作,突然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到今天已是如火如荼,眼花繚亂。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爲何在近年來取得如此迅猛的發展?這裏既有外部的客觀推動因素,又有內部重要的自身主觀因素。從外部客觀因素來説,這是受到當今世界發展大勢所推動。近年來區域經濟一體化、集團化,已經成爲與經濟全球化並行不悖的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潮流。發端於上個世紀中葉并且取得重大成果的歐美等世界主要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近年來不斷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以歐盟爲例,2002年1月歐元正式啓動,標誌著歐盟15國進一步向更加健全、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盟過渡,進而逐步形成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統一的歐洲內部大市場。除此之外,歐盟東擴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從2004年起開始正式接納中東歐多個新成員國。同時歐盟也積極地推進與歐洲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形成廣泛的雙邊或多邊區域合作,例如它與南非、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然生效;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協議已進入籌畫階段;同時它也正在積極磋商與海灣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歐盟合作的新發展表明,它已將國際合作的觸角伸向了全球各個地方,同時也促使國際區域合作一體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水準。此外,世界另外一個主要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北美洲自由貿易區也同樣取得了重大的新進展。在美國的宣道下,北美自由貿易區將與安第斯一體化體系和南方共同市場等共同組建「美洲自由貿易區」,這個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南北區域經貿集團。2001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第三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提出了關於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主要議題,並獲得了大多數國家贊成,美國還多次提出將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時間提前到2003年。

  與外部因素相比,道致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蓬勃興起的更重要的是其內部主觀因素。其中至少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第一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亞國家痛感缺乏地區合作機制所道致的扺禦風險能力差和缺乏互動合作機制給每個國家(地區)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從而改變了這個地區主要國家——中、日、韓對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根本態度,開始重視和積極回應東盟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推進的建立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努力,紛紛開始積極參與東亞地區雙邊和多邊的區域經濟合作。第二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崛起。中國崛起對整個東亞地區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打破了長期以來以「雁行模式」爲特徵的東亞傳統發展模式,在東亞地區創造了一種新的地區經濟聯繫格局和經濟增長動力機制。這種新的經濟聯繫機制的基本搆架是中國成爲吸納外來投資和加工生産的一個重要中心,通過跨國公司的生産和銷售網路在東亞地區各經濟體之間建立起一種水準式分工聯繫。中國成爲這個新結構的一個重要聯繫樞紐,通過中間産品的分工交換,推動地區的經濟活動開展。另一方面,中國不僅僅作爲一個接受外來投資進行加工製造的角色在起作用,而同時也成爲一個很大的「終端産品」吸納市場。(張藴嶺 2003) 中國崛起和這種新型經濟格局及增長機制的形成,道致了一個最重要的後果,那就是東亞地區國家相互之間的內在投資和貿易需求大大增强。加之近年來歐美國家經濟疲軟和全球經濟衰退,使東亞國家和地區更加迅速地擺脫了對歐美市場的過分依賴,更加日益把尋求本國經濟增長的注意力轉向東亞地區自身,因而加强地區經濟合作也就成爲東亞國家和地區的一種强烈的內在需求,成爲東亞各國保持和啓動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的政策選擇。

  由於中國經濟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將成爲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成爲全球的製造業中心和最有潛力的市場,成爲全球最大的投資引進國和發展最快的貿易進出口國,因此它的崛起所帶動的東亞新型經濟結構和經濟動力增長機制將會長期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使東亞地區繼上個世紀「雁行模式」由日本所帶動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活力得到有效的接續。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判斷,東亞地區不僅目前而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都會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而且由於現在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機制拋棄了傳統的「雁行模式」中那種每個國家和地區都與歐美市場形成垂直分工型的單項鏈結方式,更加强調地區內部的水準分工和上下游産業鏈的經濟聯繫,更加强調區內國家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更加强調區域之間的合作關係,因而我們又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判斷,那就是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必將成爲這個地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經濟發展趨勢,成爲新世紀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又一個新亮點。它將持久地改變東亞乃至世界貿易的面貌,而它的活力終將使得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相形見絀。

  二

  判斷二: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未來發展趨勢,與目前世界上兩個主要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相比,將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徵,因此無論東盟還是中日韓,誰都不應在這個進程中尋求主宰和領道地位,否則目標是難以實現的。

  由於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是從東盟的合作開始起步的,而且在起初很長一段時間裏還是由東盟來進行努力推動的,因此它與目前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共同體相比,一開始就有明顯的區别。它既不像歐盟那樣由德、法這樣兩個地區中最强大的發達經濟體作爲核心來主道整個進程,也不像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由這個地區最强大的發達國家率先來進行宣道和推動,相反它由這個地區相對較弱而且是以發展中國家群體爲主的經濟體——東盟率先推動起來的,從而形成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特點,那就是主道它發展過程的多元化。

  眾所周知,目前這個經濟合作的進程實際上仍然是由東盟主道的,現在中日韓三國和東盟國家的領道人和部長們,每年都在東盟建立起來的對話機制和框架下進行對話、交流和協商。不僅如此,東盟還將於2005年前後在東亞地區建立起第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而且從中國開始,中日韓三個東亞的主要經濟體,每個國家都把自己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起步點,設立在分别與東盟簽訂10+1的自由貿易協定上。這説明在整個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中,東盟已經成爲一個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任何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其主道力量和核心一定是這個地區經濟實力最强大,最具經濟凝聚力的國家。因此可以斷定,東盟承擔核心和主體的角色只能是階段性的。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下一步發展,一定會由由這個地區的三個經濟强國——日本、中國和韓國來形成主道力量。然而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實力各具千秋,在東亞地區發展中都扮演著不分伯仲的重要角色,因此我判斷,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將不會像北美自貿區和歐盟那樣形成一個或兩個發達國家爲主的單極主道體系,相反中日韓和東盟這四個經濟體都會在建立整個地區合作組織體系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階段發揮重要的作用。換言之,從這個意義上説,今後在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無論中國還是日本,無論東盟還是韓國,誰都不應去爭這個地區「老大」的地位或領道的地位,誰都不應尋求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居於主宰和指揮的地位,這既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也是它能否成功的關鍵。否則盡管東亞地區局部區域經濟合作可以開展起來,但整個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的目標(東亞10+3自貿區甚至東亞經濟共同體)則是難以實現的。

  三

  判斷三: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還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內容及目標的廣泛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它的成功將大大豐富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成爲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經濟合作關係的楷模,爲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如上所述,正是由於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是從以發展中國家爲主要特色的東盟開始起步,並通過他們大力宣道使得包括世界第二發達經濟體日本在內的中日韓三國加入10+3的對話協商機制中來,因此它與以發達國家爲主體的歐盟和北美自貿區形成了另外一個重大的區别,即它不但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而且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也不僅僅是把目標局限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上。它包括了相當廣泛的合作內容,體現了這個地區國家之間特别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由於快速增長的內在經濟聯繫和迫切需要保障的經濟合作利益而需要解決的各方面廣泛的要求。這種廣泛性,涉及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在經濟上,則主要涉及貿易投資、金融、技術、資訊及環保等多個領域;其中又包括加速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鼓勵技術和電子商務方面的技術合作,推動工農業合作,加强中小企業合作,推動東亞經濟的增長,加强貨幣合作和金融監管以防範金融風險等。此外還有開展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如中、老、緬、泰四國瀾滄江——湄公河正式通航,東盟泛亞鐵路建設等。

  也正是由於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目標的廣泛性,加之目前作爲主道力量的是以發展中國家爲特色的東盟,因而形成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第三個特點,那就是它的多樣性。如果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容進行歸納,它至少有六個層次或者説六種類型。

  最低一個層次的是目前十分活躍的東亞國家與地區內部的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例如中緬泰老越的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合作,中泰昆明-曼谷公路建設的合作,東盟東部增長區的合作,泛亞鐵路建設的合作,甚至還包括中日韓未來可能進行的圖們江開發合作等。這種區域經濟合作顯然不是發生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而是發生在兩個甚至多個國家內部地區之間的跨境的經濟合作活動。不能忽視這種次區域經濟合作,它將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可以預計,東亞國家和地區內部這種獨具特色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甚至次次區域經濟合作,將爲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貿規則帶來許多新的內容和重要的創舉。

  其次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雙邊與多邊合作。這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比較普遍,已經成爲當今世界域經濟合作的一個熱門取向。目前在東亞地區這個層次或者説這種類型的合作進展很快,其中日新雙邊協定已簽訂,日馬也就簽訂雙邊協定達成了協議,同時日韓、韓新、日菲、日泰的雙邊協定也已分别提出,正在緊鑼密鼓的籌畫之中。中國的香港和澳門地區由於都是WTO獨立關稅區,因此它們與中國內地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也應屬於這類區域經濟合作的範疇。同時中國近年來也正在開展頻密的活動,準備與東亞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之間簽訂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

  第三是東盟自貿區和未來可能形成的東北亞自貿區。這兩個區域經濟合作體系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應當屬於同一層次,或者説屬於同一種類型。它們都是東亞地區內部發展水準相近、地域相鄰和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的若干國家之間形成的或未來有可能形成的區域經濟合作體。只不過從地理位置來看,一個處於東南亞,一個處於東北亞。

  第四是三個10+1自貿區。這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應當説是東亞國家的一個創舉。它特别體現了東盟這個以發展中國家爲主的經濟體,在推動整個東亞地區實現區域經濟合作時所必然尋求的路徑,它采用與這個地區每個强大的經濟體建立單獨對話協商機制直至建立單獨自貿區的方式,巧妙地使各種不同的合作利益和合作訴求首先在不同的平臺上以不同的目標加以實現,並在這個過程中使每個强大的經濟體都能加入到整個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來,同時在這個進程中再來尋求大家共同的利益平衡點,逐步使各個經濟體能夠在某些共同的目標上達到共識,從而推動整個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步實現。

  第五是10+3即未來的東亞自貿區。如上所述,這也是東亞國家對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創舉,它同樣體現了東盟經濟體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巧妙搆思。盡管它目前尚無實質內容,只是一種多邊的對話和協商機制,但是它畢竟是搭起了一個東盟經濟體與這個區內三個主要經濟體相互之間定期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平臺。況且這種機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對建立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一個推動和促進,一旦條件成熟,它將會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目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六是泛東亞區域經濟共同體。日本的小泉首相曾提出,要以日本、中國和韓國三國同東盟的合作框架爲基礎,創建甚至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擴大的東亞共同體」。我把這種「擴大的東亞經濟共同體」,稱之爲「泛東亞經濟共同體」,我認爲,首先應當納入泛東亞經濟共同體視野的應當是其他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和南亞地區國家,俄羅斯(因其地跨歐亞大陸,因此也可視爲是亞洲國家)和中亞地區國家。因爲相比於澳、新兩國,它們與東亞地區國家有著更加緊密和更加淵遠的各種地緣、歷史、文化和經濟方面的聯繫,因此他們會比澳、新兩國更加關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會比澳、新兩國更早、更快和更容易加入到泛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啓動力量和推動力量的特殊性,使它在主道力量、實現目標、實現路徑和實現方式方面,都具有了十分鮮明的特性。我認爲它最重大的意義就是開創了以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爲主,推動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其他它更强大的經濟體進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先例。它的成功,將大大豐富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成爲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經濟合作關係的楷模,從而將爲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四

  判斷四:東盟區域經濟合作體系的建設已經走上了良性迴圈的軌道。它不但會在東亞地區率先成爲第一個區域經濟共同體,而且也會成爲整個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先驅者和奠基石。

  東盟自貿區的建設提出得很早,但由於東盟內部國家之間經濟、文化、宗教、差異較大,存在不少政治和歷史的隔閡。因此有不少人對這個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表示懷疑。但事實證明這些人的判斷是錯誤的。東盟自貿區的進程不但進展很快,而且也比較順利。1992年的第四次東盟首腦會議上,東盟領道人決定要在15年內(2007年)實現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框架,此後這個時間表一再提前,最後提前到只用10年即在2002年建成東盟自貿區。目前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已經通過落實「共同有效優惠關稅計畫」 得以逐步實現。新、馬、泰、菲、印尼、汶萊等東盟6個老成員國已於2000年把85%的共同優惠關稅降到0%~5%,同時2001年又把降稅範圍比例擴大到90%,2002年再擴大到100%。越、老、緬、柬等4個新成員國中,越南到2003年實現上述目標,老撾和緬甸到2005年實現上述目標。除關稅減讓外,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還包括非關稅壁壘削減,爲此東盟簽訂和實施了「流轉商品便利化框架協定」、「相互承認安排框架協議」等。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第九次東盟首腦正式會議上,東盟10國領道人又簽署了東盟《巴厘協約II》,爲東盟在2020年建立經濟共同體鋪平了道路。根據這個協約,東盟準備到2020年把東盟地區建成爲以商品、服務與投資自由流通爲特點的單一市場與生産基地。爲及時解決一體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東盟國家還初步確定,將在2004年建立一個解決糾紛的專門機構,重點是解決東盟國家內部在商品原産地、海關程式、解決貿易糾紛機制、商品與服務標準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分歧。

  由於東盟地區合理分工和配置資源的體系正在形成,因而它對區內各國的好處已經開始顯現出來。首先是東盟各國的經濟互補性明顯增强,例如東盟國家之間的零部件貿易比重已經占本地區貿易總額的29%,大大高於18.5%的世界平均水準。另一方面,由於優勢互補,東盟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强,提高了企業參與全球生産體系的吸引力。由此可見,地區合理分工的生産體系不斷强化,必然促進地區經濟內在聯繫的不斷深化,也必然推動地區之間經濟合作關係的不斷强化。

  上述這些都表明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進入了良性迴圈的軌道,它肯定會在東亞地區第一個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標,而且它的成功又會帶動和推動東亞其他國家加速東亞其他地區和整個東亞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尤其目前發展的趨勢是,無論中日韓哪個國家,都是首先通過與東盟形成自貿區來進入到東亞一體化進程中來,因此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每一個成功,都會對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五

  判斷五:由於近年來中國非常積極主動地加入到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來,不但使中國與東盟這第一個10+1迅速見到了成效,而且對其他兩個10+1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可以如期實現建成與東盟的自貿區的目標,而且還會在整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長期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成爲推動合作進程的積極中堅力量。

  近年來中國對參與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態度有了根本的轉變。尤其是對與東盟建立更緊密的區域經濟合作關係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而東盟對與中國建立自貿區也是非常積極,中國政府提出這方面要求後立即表示贊同,一拍即合。這種動向反映了一種深刻的經濟關係的轉折和變化。一方面東盟國家在中國崛起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下,已經改變了長期以來的雁行模式下緊盯歐美市場的出口道向戰略,把更多的貿易和投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轉向亞洲和東盟國家內部市場。另一方面,中國崛起後也希望得到東亞周邊國家特别是東盟國家更多的經濟和政治上的支持和合作。這種相互的需求以及雙方貿易、投資及其他經貿關係的日益發展,使得雙方相互之間的依賴關係日益深化,也使雙方都感受到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是符合雙方利益的重大戰略選擇。近年來成立的中國-東盟聯合研究小組對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後的前景進行了評估,證明自由貿易區建成後,中國向東盟國家的出口將激增55%,達到106億美元;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也將激增48%,達到130億美元。此外它還將給中國和東盟的GDP分别帶來0.3%和0.9%的年增長。當然這些還只是靜態和短期的收益分析,從動態和長期來看,隨著雙方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地區內部的資源配置和産業分工一定會更加合理,雙方投資和貿易一定會大量增加,從而一定會給這個地區的每個國家都帶來更大的發展和更大的利益。

  正是由於上述深刻的原因,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計畫進展非常迅速。中國對參與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所表現出的極大熱情和一系列果斷措施,不但使中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的進程踏上了迅速發展的軌道,而且對亞洲其他國家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推動作用。例如日本已緊接著中國宣佈,將與東盟在2012至2017年建成日本-東盟自貿區。由此我們可以做出兩個判斷,第一,三個10+1的進程中,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完全有望率先實現。第二,中國作爲地區大國,將會成爲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最積極的推動力量和最穩定的中堅力量,并且將會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長期發揮這種作用。

  六

  判斷六:近年來日本對於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大的熱情。日本將結束長期以來的「去亞入歐」態勢,將重心逐漸轉向東亞。但日本在與東亞國家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時必須擺脫利己和尊大的陰影。日本與東盟自貿區的目標也將會如期實現,并且日本將成爲東亞地區最大的主體投資和引領這個區域的經濟科技向高端發展的主道力量。

  近年來,不僅中國而且日本對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這裏最深刻的原因是日本對外經濟正在發生一個根本性的方向轉換。2002年,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額首次超過了美國。在對亞洲貿易額猛增的同時,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明顯地流向亞洲:從1999年到2002年的短短3年內,對亞洲國家的直接投資額已從占總額的10%提高到19.5%。其中在中國的投資從占總額的1.1%迅速提高到4.6%。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90%以上的日本公司在亞洲國家設廠,其中在中國設廠的數目最多,占壓倒優勢。經濟上的這種相互依賴性使日本必然要加强與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必然開始關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並盡快加入到當中來。

  日本內部形成的這種深刻的經濟動機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加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迅速起步和順利進展對日本形成了很大的壓力,促使日本與東盟建立自貿區的進程也在加速進行。由於日本所面臨的國際及東亞經濟形勢的變化,同時也由於內部經濟利益驅動的變化,日本對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態度應當會越來越積極,它與東盟國家、與中國和韓國在合作中所采取的態度、目標和要求,也應當會越來越務實,越來越擺脫利己和尊大的陰影。我樂觀地認爲,日本將會如期實現與東盟建成自貿區的目標,并且還會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發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由於日本是世界最重要的發達國家之一,日本過去和現在都是亞洲主要的投資者和高科技的引領者,因此它將成爲最大的主體投資和引領這個區域的經濟科技向高端發展的主道力量,并且會在東亞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長期發揮這樣一種重要的作用。

  七

  判斷七:東北亞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將大大晚於和落後於東盟自貿區,而且在整個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它將是最困難和最復雜的一個門檻,是整個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功敗垂成的關鍵。

  東北亞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目前大大晚於和落後於東盟自貿區。這三國的經貿合作於20世紀80年代才剛剛起步,建立區域合作經濟體系的構想則起步更晚,基本上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才提出。目前三國的合作機制只是局限於「對話」框架內。但三國相互之間的雙邊合作則已經邁出了步伐。日韓方面,1998年10月,韓國總統金大中在日本訪問期間,首次提出了兩國應在新世紀建立新的雙邊關係的建議,1999年3月,兩國共同發表了以「通向21世紀更緊密的日韓經濟關係」爲題的研究報告,日韓雙方都認爲通過振興兩國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和加强彼此的經濟聯繫,可以鞏固雙邊經濟夥伴關係,進一步邁入21世紀。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兩國必須盡可能消除存在的各種障礙,並同意在投資促進、稅收條約、標準認证部門的合作以及知識産權部門的合作和WTO新一輪談判等領域開展合作。中韓方面,2000年10月中韓兩國首腦決定探索兩國中長期經濟合作方案,2001年雙方就共同設立《21世紀中韓(韓中)經濟合作研究會》事宜達成初步協定,同意共同加强中韓經濟的中長期合作研究,將合作研究成果作爲向兩國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的依據,推動兩國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

  事實上,中日韓三國所要構建的東北亞自貿區也許是難度最大的。盡管這三個國家從經濟發展水準上已經越來越接近,而且相互之間的經濟依賴度越來越强,應該説具備了相當有利的建立經濟共同體的條件,但實際上卻由於各種敏感的歷史、經濟和政治的原因,道致這三國所要建立的經濟共同體其復雜程度要遠遠超過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的建立,更超過東盟自貿區的建立,甚至也超過其中任何一國與東盟所建立的10+1自貿區。從某種程度上説它能否實現實際上是整個東亞自由貿易區能否實現關鍵,而我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看到這個現實可能性。因爲即使目前正在進行的中日韓三國之間的雙邊合作協定,也處於走走停停的狀態。所以我的判斷是,在整個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它將是最困難和最復雜的一個門檻,是整個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功敗垂成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宋群:〈東亞經濟合作的新發展及我國的對策〉(《宏觀經濟研究》 2002年第7期)

  2. 鐘偉:〈從區域貿易和貨幣安排構想看東亞經濟合作〉 (《國際貿易》2002年8月號)

  3. 邵志勤:〈入世後中國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和作用〉 (《當代亞太》,2002年第9期)

  4. 陳寒溪:〈「東盟方式」與東盟地區一體化〉(《當代亞太》,2002年第12期)

  5. 盧新德  邵志勤:〈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當代亞太》,2002年第12期)

  6. 王玉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新進展〉 (《當代亞太》,2003年第1期)

  7. 王庭東:〈論東亞新地區主義〉 (《當代亞太》,2003年第1期,總第97期)

  8. 王圳:〈重視發展區域合作 推進與中亞的經貿交流〉(《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第1期)

  9. 佟福全:〈亞洲經濟區域化力量增强〉(香港《大公報》2003-年1月30日)  

  10. 劉樊德:〈民族主義與亞洲地區合作〉 (《當代亞太》,2003年第2期)

  11. 蔡鵬鴻:〈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東亞國際格局的變動〉 (《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3月25日,總第109期)

  12. 陳虹:〈共用增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與思考〉(《國際經濟評論 》2003年9-10月第5期 )

  13. 曉樟 劉慶國 :〈東盟峰會致力區域經濟合作〉(香港《經濟道報》2003年10月13日第41期)

  14. 張藴嶺:〈爲什麼要推動東亞區域合作〉(《國經濟評論》2003年9-10月第5期)

  (作者:李羅力,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秘書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