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與印度能成為亞洲經濟統合的引擎嗎?



  一、中國的令人驚異的抬頭

  200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額已經超過1兆663億美元。雖然大量的貿易黑字(2006年1,775億美元)與外資導入是主要原因,但毋庸置疑那些看透人民幣升值的外幣導入也起了促進作用。 朝小康社會邁進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居然淩駕於長期保持外幣儲備第一位的日本之上,這可謂一個奇蹟。

  中國的經濟實力確實上來了。今年在菲律賓的宿霧召開的第2次亞洲首腦會議中,中國的地位顯著提升,亞洲諸國的媒體對中國進行的連日報導,也在述說著日本影響力的光環日漸淡薄的故事。中國在亞洲的重要性以及中國、東盟經濟合作的切實的進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實際上,毫不言過地說在2006年11月3日於中國廣西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首腦會議,以及11月4日於北京召開的中國、非洲首腦會議上,中國確立了其在亞洲地區以及非洲大陸地區的地位。

  二、印度的崛起

  最近,美國總統布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俄羅斯總統普京陸續訪問印度。而印度首相曼莫漢 ·辛格也採取了積極的外交政策,於2006年12月訪問了日本,2007年1月出席了在菲律賓召開的東亞峰會等。印度在世界的舞臺上,在政治經濟的合作、安全保障、能源的開發、太空的開發、國際恐怖主義的對策等各領域,都表現出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對話的熱情。印度正和中國一樣,作為亞洲的新興大國,像一顆新升起的明星,受到世界的矚目。

  對於東盟國家來說,印度則是亞太地區不可等閒視之的大國。擁有11億多人口的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主義國家,是巨大的投資地同時又是消費大國。眾所周知,印度還是從一支鉛筆的生產到宇宙衛星的開發均可完成的軍事大國。東盟國家認為,亞洲地區的安保和無軍事化的平衡關係,必須由中美日印四國來保持。

  印度存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從1991年實行了經濟改革政策以來,飛速地成長。值得關注的是在過去的幾年內(2001年-2005年)印度維持了平均6 .8%的經濟成長率。中國和俄羅斯也相對於經濟因素考慮, 更多地出於政治軍事方面的考慮與印度開展了積極的外交活動。美國則被視為出於「與中俄對峙」的心理,而加強與印度建立外交關係。而日本則將印度視為「可以削弱中國在亞洲地區影響的勢力」,因此在日本掀起了「印度熱」,經濟界也已考慮到要對印度進行暴風雨式的集中投資。

  三、如何評價印度的成長

  近年來,印度的經濟發展也為世矚目。毫無疑問IT、汽車、醫藥品、鋼鐵、電子電器等產業對印度的經濟成長起了促進作用。如果把印度與中國進行比較的話,印度看起來還是相當落後的。我們不得不說的那些在中國經濟成長中出現的經常被人指責的「必然之惡」,如貧富差距的擴大、環境破壞、沿海與內地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上,在印度表現得更嚴重。高度的環境污染、世襲制度衍生的貧富兩極分化,社會產業中基礎設施的落伍、以及多種言語共同存在造成的民意疏通不便等等困難,都是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這樣一來,印度的經濟發展既沒有中國前景樂觀,也不得不比中國發展的緩慢。

  四、對印度評價是否過高

  日本產生了強調「中國+1」的趨勢。這深層次的原因是有在變幻莫測的中日關係下,日本企業對中國的集中投資存在著高風險的顧慮,因此不得不另尋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曾經是東盟中的越南,但近年來印度迅速成長為另一個有力的候選者。印度有著非常廉價的勞動力,「3億7千萬人以上的中間階層」,龐大的IT產業的人才,超過11億人的巨大的國內市場等有利條件。但是,高文盲率和高不識字率造成的勞動力質量的低下,識字率為65%,成年人的識字率為61%,大學升學率為7%,有3億7千萬人以上的中間階層實有誇大的嫌疑。IT產業的人才的數量也有問題,因為流往歐美的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國內市場雖然大,但65%的印度人年收入約為2000美元(不足24萬日元),而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貧困階層有3億8629萬人(中國為1億1000萬人-2005年現在),這些數字說明了印度國民的購買力還很低下。

  日本企業對印度的投資本無可厚非,但僅關注印度的優勢而忽視了其弱勢的態度,而對印度暴風雨式的集中投資,難免會犯錯誤。資料顯示,今後的5年內印度政府將耗資3500億美元建設基礎設施(電線網、公路、機場、城市高速鐵道等)。這些基礎設施是印度的經濟發展與引進外資的鏈接,確實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印度的貧困

  總體看來,印度是大國,但還很貧困。去年11月,我從東京飛往闊別了12年的新德里。選的航空公司是約為日本航空公司(JAL)半價的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經濟艙)。雖說為JAL的半價,但也是將近12萬日元的「可觀」的價格。也許是個「巧合」坐上了那架飛機,但當我進入艙內,立即不知所措。在要將隨身行李放到行李箱時,發現到處都是用膠布臨時修補過的痕跡。坐下來發現座位的扶手處也有用膠布修補過的痕跡。去洗手間時發現除了用膠布修補的痕跡外,牆壁與水池間的間隙間用膠水粘和著。即使是這樣的飛機,也總算平安地離開了成田機場,並降落在新德里國際機場。一下飛機,我又驚訝於這個又小又舊的機場。出了機場立即可見的一個老式的公用電話(撥號式的電話,電話機前的椅子上坐著它的管理員兼操作人員。用電話時要請他撥通,使用完畢後依使用量付給他錢),更是讓我大為震驚。在坑窪不平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顛簸,總算到達了Jawaharlal Nehru大學。途中雖也見到了五星級飯店(Hyatt, Shangrila),但被淹沒在隨處可見的貧民窟和堆積如山的垃圾中。高速公路兩旁的河水已變黑,散發著惡臭。在紅綠燈時車一停下來,便立即會有小孩跑來賣花,賣報紙。所到之處,牛,狗自由地溜達著,駱駝運著貨物,三輪的士在行人與汽車夾縫間穿梭而行,在路邊攤上吃飯的人則邊吃邊揮手以趕走桌上的蒼蠅。人們在路邊上理髮,在直射的陽光下午睡。男人還不顧場合而隨地小便。一到傍晚,猴子在樹林間跳來跳去,館裏的一個星期期間,每晚都被蚊子吵醒,只要把蚊子打死,滿手便都是血。這與不認同印度獲得顯著的近代化與經濟發展的我在12年前所見的印度景色完全一致。確實是有意思的景色啊。這也可被看成是印度的經濟發展和印度文明的另一個神秘的側面吧。回程的飛機也「巧合」似的,由於機械故障的原因起飛延遲了1個半小時,不過平安地抵達了成田機場。在艙內座位上的照明燈,客艙乘務員控制著總電源,只有總電源在「開」的狀況下各照明燈才可使用,「關」的狀況下則不可使用。這大概是AIR-India的價格為 JAL的半價之原因吧?

  六、印度經濟發展的幻想

  對印度的經濟發展,我想可能被過大地評價了。我想印度的經濟發展比中國大概能晚20年,比日本大概能晚60年左右。

  我們說「可以期待印度正在隨著中國一起切實地發展起來」的話,難道不是誇大的評價嗎?在日本特別有述說印度經濟發展「神話」的風潮。印度於2005年12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的第一次東亞首腦會議上,以及於2007年1月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二次東亞首腦會議上,將其提與澳大利亞、新西蘭一起作為正式的成員加盟進來的看法,確實也說明印度的國際地位也有了顯著的發展。

  實際上,不管是2003年1月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在新加坡發表「包括性經濟聯合構想」也好,還是2006年8月23日二階俊博經濟產業大臣在馬來西亞貿易大臣會議上提出的「東亞『EPA』構想」也罷,都在提倡「ASEAN10+3+3」。但是,最近開始有些軟化,或者說開始有些讓步了。我們可以推想其理由如下:①日本和東盟諸國(如印尼、新加坡、泰國等)都歡迎印度和大洋洲。②中國正在加強與印度和澳大利亞的經濟合作,將印度與澳大利亞排除在外也並非明智之舉。③美國通過大力支持印度與大洋洲,有意將東盟10+3推到東盟10+3+3+1(布什總統2006年11月在越南召開APEC會議之前提出了「FTAAP構想」,正是這個原因)。

  今後東亞經濟統合的構想在東盟10+3+3的結構下進行的可能性很高。而且我認為在2007年末於澳大利亞召開的APEC會議上,「FTAAP構想」會被正式討論並且被推向具體化的傾向也比較高。美國提倡的「FTAAP構想」的組成成員成為與APEC同樣的機構的可能性也很高。如何將APEC與FTAAP兩立成為了一個很大的課題。

  七、東亞經濟構想不會變得不確實嗎

  一方面中日韓與東盟聯合起來,起著東亞經濟統合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美國從東亞被隔離出來,而且日本的影響也在日漸淡泊。這樣極讓人容易認為日美在通過組合印度以及大洋洲,形成與中國的對抗,以削弱中國的影響力。即使假設是如此,也並非不可思議。

  實際上我們關心的更多的可以說是東亞經濟統合的構想是否可以順暢的發展吧。但是,現在的形勢並不可樂觀。

  首先,東亞經濟構想的基礎正迎來模糊以及轉換期。眼下,在東盟中還沒有出現能發揮強有力的領導力的「集團領導者」。緬甸的政局仍在流動。泰國也還沒能從武力奪權的後遺症中恢復出來。印尼的蘇西洛總統由於國內政局不安而沒能出席東亞的首腦會議就歸國了。東盟缺乏向心力,所以讓人感覺他們陷入一個拿不出對東亞經濟統合構想的具體實施方法的局面。

  八、東亞經濟統合的未來

  東亞經濟統合也許更容易朝著以東盟10+3為基礎的方向發展。但是現在的趨勢是以東盟10+3+3為軸心在運作。另一方面,中日韓的經濟聯合也是東亞經濟整合的強有力的基礎,但是政治的歷史的因素無論何時都有可能讓中日以及日韓的關係惡化或者脆弱。因此,印度的存在就至關重要了。印度與東亞地域經濟統合有關,因此我們期望它不要陷入中日韓的政治糾紛,能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合作關係,一起作為世界上兩大發展中國家,貢獻並牽引東亞經濟統合。

  (作者:林華生,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生院教授,中華經濟研究所所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