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日本九州地區的中國商務戰略



  一、引言

  九州地區自20世紀九十年代初積極推動與黃海渤海沿岸的韓國、中國各地方城市、地區的人際與經濟交流。所謂「環黃海經濟圈」以1992年中韓建交為契機逐漸成形,中國開放政策的推進與1993年迅猛的日元升值,招致日資企業的空前對中投資熱潮,自此,九州地區積極加入環黃海經濟圈。

  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輿論認為環黃海經濟圈亦前景暗淡,但其後的事實與此相反。中國入世,日韓聯手舉辦足球世界盃,中韓兩國海空港等基礎設施條件大幅度改善,環黃海經濟圈從構想變為現實。近年日中韓外交交惡,推動FTA戰略方面互不合作,國與國關係面臨重重困難,而黃海區域三國地方政府、經濟界之間的交流日趨熱絡,我將該現象稱為「國冷地熱」。

  二、九州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成果與課題

  (一)經濟合作成果

  我們將九州地區對外經濟交流中對亞洲部分所佔比重在此定義為「亞洲度」,九州地區的各項亞洲度指標遠高於日本全國,如國際航線的90%,外國人入境人數的93%,對外投資家數的73%等,異常突出。

  東亞各國與地區的九州來訪者總數穩增,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後一度趨減外,近年增勢迅猛,2004年度達56萬人。韓國人帶動的九州高爾夫熱尤引人注目。對外貿易的亞洲度亦呈同樣趨勢,進口額亞洲度(刪除石油)則於2000年以後維持高水準。本地區企業的對外投資總家數2004年度累計達561家,其中對亞洲416家,佔74%,中國佔其半數以上為210家,佔37﹒4%(圖1至圖4)。

  綜上所述,九州與亞洲的關係,自前世紀90年代初日益深化。

  (二)經濟合作所面臨的課題

  從整個產業界的投資動向而言,在亞洲商務方面,家喻戶曉的九州企業並不多見。九州企業的對外投資家數累計561家是指在當地所設法人總數,就母公司家數而言,則是238家。海外法人登記數1990年代前半期顯著增加,但只佔全國日本海外法人總數的3%左右,與九州經濟總量佔全國10%之值相比,極顯渺小。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後,海外投資熱忱劇降,至今仍未恢復,2004年度僅有13家。對亞洲投資極其熱衷的九州企業並非沒有,如北九州的「岡野閥門」公司,1980年代初期即參與對中貿易和投資,在大連市設有子公司不幸破產的熊本微笑堂亦是對中投資的先行者。知名度高,投資成功的大企業有東陶(TOTO),安川電機,三井高科技,正興電機,昭和鐵工等。此外,活用「一衣帶水」之有利條件廣泛開展與中國國際物流商務的「上海超速航運」與2003年11月開業,頗受關注。

  總之,從企業界國際商務角度而言,雖然「九州比鄰亞洲」,但能夠縱橫於亞洲商務的地方企業屈指可數,整個企業界的姿態,似仍顯保守。日本大企業朝向北京奧運,上海萬博大舉衝刺之際,九州本地企業亦應制定切實可行的中國商務戰略,急起直追。

  三、九州地區的中國商務新戰略 

  九州地區應該採取何種戰略,積極開拓中國商務?筆者謹提示以下四點,供產官各界參考(1)開拓中國國內市場;(2)吸引中國企業投資設點;(3)吸引中國旅遊團;(4)從交流邁向共生。

  (一)開拓中國國內市場

  九州地區與中國的貿易統計顯示,包括從大企業九州當地工廠直接出口為主的鋼鐵、化工產品等的出口額遞增,2004年達7000億日元(圖5),當然這些支撐者九州對外貿易的本地工廠基本上都是總部不在九州的大牌廠商的分支基地(煉鋼廠,化工廠,半導體加工廠等)。如豐田汽車的九州工廠在本地生產高級轎車LEXUS,自2006年1月份起,每年從福岡博多港向中國出口2萬輛。這些都反映於九州對外出口官方統計數字上。而總公司在本地的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步伐則顯得遲鈍許多。只有當本地企業的對中出口投資邁上軌道,以此為動力真正成長起來,我們才可以說九州地區企業的中國商務名副其實地活絡起來了。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循環型資源與農林水產品的對中出口動向。如圖6所示,循環型資源的對中出口額自1990年代後半期快速增長,廢鐵,其他有色金屬,廢紙,塑膠等各種循環型資源出口強勁。由於這些資源價格低廉,出口量與出口金額不相稱,但增加幅度值得關注。循環型資源的出口易被誤解為垃圾的海外投放,必須加強監督和檢查機制,以防有不法行為。

  農林水產品出口市場的開拓,頗值得關注。福岡縣致力於農林水產品的對外出口,計劃將出口額由2003年2億日元擴大至2008年的20億日元。與其他產品相比,出口額雖微不足道,每年卻能維持一倍以上的增幅。九州其他縣份亦爭相仿效,表1所示的各種產品被認為極有成功開拓亞洲市場的希望。

  最後,我們應該關注九州餐飲業所顯示的開拓中國市場的熱情。如熊本的味千拉麵公司已在中國鋪開了50多家分店,據報導,他們計劃於2008年擴大到400家網點。博多拉麵一風堂在上海以「78一番拉麵」之名開張,計劃湯料與面條原料皆就地取材。此外日本著名意面皮埃托羅(總部福岡市)亦在上海開了兩家分店。

  (二)吸引中國企業投資設點

  日本工資高,地皮貴(租金高),環保成本亦高,一般而言,中韓企業在日本設點並不現實,但如留意篩選,亦可發現有利可圖的行業。當然這並非是鼓勵中國企業來此設廠生產,但銷售點,研發部,創意設計,零部件購配等方面開設分支機構等大有可能性。時下,中國政府已開始推進「走出去」戰略。

  福岡自2003年起每年召開「國際新華商會議」。所謂新「華商」與華僑不同是指中國改革開放後留學海外,而後從事國際商務的40歲以下的年輕中國商業人士,中國國內的新一代企業家。福岡市開始著手將目標鎖定於新華商的招商活動。同時,在新開辟的艾蘭島區域劃出地塊,以「21世紀唐人街」之名吸引中國企業來此投資設點。2005年7月,在上海新設的福岡市,北九洲市,福岡縣,九州電力聯合辦事處亦以對中招商為宗旨之一,積極開展活動。

  (三)吸引中國觀光旅遊團

  隨中國經濟發展,中產階級的增加,日本開始關注吸引中國觀光團策略的制定。2000年時,日本政府只對廣州市、北京和上海三地區的團體旅客發放簽證,2004年則將區域逐漸擴大至主要沿海省份,2005年已擴大至全國各省份。我們相信中國訪日旅客將與日俱增。

  福岡國際機場與中國10城市有直航航班,僅次於成田國際機場13城市,關西國際機場12城市。日本全國的年接待目標定為1000萬人,九州預計為100萬人,2004年實際數為56萬人,尚有一大段距離。而中國遊客主要集中於東京,九州尚沒有受到關注。長崎縣較早著手開拓中國旅遊團商務,九州地區整體而言仍相當保守。

  (四)從交流邁向共生

  亞洲赴九州的留學生,研修生持續增加。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總部設於京都的立命館大學於2000年4月在九州別府開設分校,命名為立命館亞太大學(APU),每年招生800人,其中半數為留學生名額,現有留學生近2000人,各列接受留學生最多大學的第三位(第一東京大學,第二早稻田大學),遠超過九州大學(留學生數1000人)。

  九州地區其他大學的留學生研修生數亦有增無減。今後對欲在日本就職,九州就職的留學生採取何種支援措施將是一大課題(圖7),九州企業拓展中國商務實現其全球化戰略亦急需留學生的經驗,知識與語言能力。福岡縣每年舉辦留學生與九州企業的對面交流會,今後應努力提供更多類似機會,創造獨特的模式,讓高素質的留學生留在九州工作,為九州的發展作貢獻。

  北九州市的東陶(TOTO),安川電機,三菱化學等聯合創辦的北九州國際合作協會(KITA),自1980年代起積極接受培訓技術研修生。日本政府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特批在北九州設立了日本國際合作協會(JAICA)九州中心,已培訓外國研修人員超過4000人,技術研修由生產加工技術擴大到環保技術。研修生和留學生不同,他們一般居住時間短,研修完畢馬上回國,通過在九州進修生活能變成九州迷的話,亦有利於今後母國與九州的商務合作交流。

  四、結語

  從宏觀統計數據觀察,九州與亞洲的交流關係日益強化,但從企業的投資,商務拓展層面而言,尚有頗大距離。九州地區企業界應積極有效地利用「地利」,拓展東亞商務。

  九州與中國的商業交流不應滿足於擴大從中國的進口,對中投資和赴中觀光等單方面商務,應積極思考如何擴大對中出口,吸引中國企業來此投資,中國遊客來此觀光。對中出口明顯增加,關鍵是本地企業是否發揮主導作用,不僅是參與者,能否成為推動引擎。如果這種格局能成形,則保持人流,物流,資金流平衡,促動雙向交流的一大經濟圈才能夠真正實現。

  為使商務交流更趨活躍,企業界應努力增雇外國籍員工,支持留學生就業。大家在同一公司,同一地區工作和生活,對方的長短處顯而易見,努力理解和接受對方的文化,互相寬容相待關係則可進一步發展。日中國與國關係冷卻已久,地方不應被這種政治因素所左右,這種局面恰恰是地方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的時候。

  (作者: 高木直人,九州經濟調查協會調查研究部部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