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東北亞經濟合作



  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意義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2003年10月,振興東北戰略正式開始啟動;2005年7月,又提出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中央政府的上述舉措,充分體現了對東北振興的高度重視,也凸顯了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意義。

  東北老工業基地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人口1.06億,佔全國的8.4%;土地面積7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8.3%;2002年,GDP為1.16萬億人民幣(下同),佔全國的11.3%;人均GDP為10830元,超過全國平均水準36%;工業增加值5052億元,佔全國11%。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自然資源豐富。東北三省土地遼闊,物產富饒,是中國玉米、大豆的主產地和重要糧倉,煤炭、石油、木材、礦產資源豐富。遼寧已發現各類礦產110種,鐵礦、菱鎂礦、紅柱石、金剛石、硼等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之首;吉林盛產人參、鹿茸及其他藥材,有礦產資源137種,其中9種礦藏的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黑龍江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已發現的礦產131種,石油、石墨等10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二是工業基礎雄厚。東北地區是新中國的「工業搖籃」,「共和國的裝備部」,素有「東方魯爾」之稱。建國初期,佈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目前,東北石油產量佔全國的2/5,重型卡車佔全國的1/2,汽車佔全國的1/4,造船佔全國的1/3,鋼產量佔全國的1/8。

  三是農業生產優勢突出。東北三省是中國主要的農產品基地、商品糧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和大豆產業帶。2001年,東北三省耕地面積21626千公頃,佔全國的16.5%;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8844千公頃,佔全國的12.1%;商品糧佔全國的1/3,木材產量佔全國的1/2。

  四是基礎設施完善。東北三省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善,境內鐵路密度居全國之首,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2002年,遼寧鐵路營運里程3548公里,電氣化鐵路584公里,公路通車里程48051公里,高速公路1637公里;吉林鐵路營運里程3490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11萬公里,高速公路542公里;黑龍江2001年底鐵路營運里程5503公里,公路通車里程62979公里。

  五是人力資源豐富。2001年,東北三省普通高等學校為149所,佔全國的12%;在校大學生105萬人,佔全國的11.6%;專業技術人員215.2萬人,佔全國7.8%。東北地區的人力資源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專業化色彩濃厚,東北高校、「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數量雖不及長三角和京津唐地區,但高校與產業發展配合緊密,每一個產業都配以一定數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的研究方向也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二是產業工人隊伍龐大,配套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這在眾多國有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六是區位優勢明顯。東北三省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戰略地位重要,北上可達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和蒙古,東進可經丹東進入朝鮮、進而抵達韓國和日本,因此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力量、東北亞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溝通歐亞兩大洲的「大陸橋」。相對說來,東北三省的經濟腹地較深,僅次於長三角而強於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對外開放條件得天獨厚。

  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也面臨著國外老工業基地曾經面臨過的諸多困難,主要是市場化程度低,國有經濟比重大,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資源型城市接續產業亟待發展等,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得到解決,特別是通過擴大開放、主要是加強東北亞經濟合作來加以解決。

  二、東北振興與東北亞經濟合作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既沿海、沿江又沿邊,可依靠的周邊國家和資源相對較多,這是東北振興的有利因素。影響東北振興的周邊國際環境主要是東北亞地區,具體說就是日本、韓國、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蒙古和朝鮮。東北亞地區地域遼闊,大國較多,經濟發展呈現梯形結構:日本是發達國家,韓國是新興工業國,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蒙古、朝鮮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的經濟水準則相對落後。除此之外,還必須考慮美國因素。從地理位置來看,美國並不是中國的鄰國。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美國是中國的鄰國,而且是最大的鄰國。這樣算來,東北地區面臨的是6個國家,即東北亞5國再加上美國。

  東北亞地區是亞洲經濟力量最強大的地區。東北亞6國的GDP總和相當於東南亞10國的10倍。如果東北亞地區真正實現一體化,將與西歐、北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早在20世紀,就曾有學者提出東北亞是21世紀的「火車頭」。

  但同時,東北亞地區又是最複雜、最多變、最不好把握的地區。歸納起來,大體有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各國意識形態的差異結合在一起。東北亞地區彙集了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國、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和真正的「社會主義」等不同類型的國家,意識形態迥異。各國在經濟上存在著各自的利益,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加進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因素,事情就變得比較複雜。

  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大國之間的角逐結合在一起。日本、中國、俄羅斯和韓國都是大國或大的經濟體,各自具有不同的戰略利益考慮,而且與美國的關係各不相同,這又為東北亞經濟合作增加了新的變數。

  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國家安全、世界安全結合在一起。突出的表現就是朝核問題。而朝核問題不解決或者解決得不好,東北亞地區的安全隱患就無法消除,也難以真正實現區域一體化。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東北亞合作取決於周邊環境的穩定,特別是政治和軍事上的穩定。東北亞是美、日、中、俄、韓5國的利益交匯點,只有大環境改善了,才會有東北亞地區真正的一體化。

  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歷史遺留和現實存在的問題結合在一起。與歐盟一體化、東盟一體化相比,東北亞一體化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主要是各國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歷史積怨和現實問題。隨著各國之間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貿易摩擦將越來越多。相對來說,貿易糾紛尚可通過談判加以解決,而其他問題的解決遠沒有那麼簡單。然而,這些因素的存在,將在不同程度上困擾和影響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也會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產生一定的影響。

  東北亞經濟合作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是前已提及的美國因素。在東北亞經濟合作問題上,美國千方百計地躋身其中,一方面是力圖避免使這一地區成為另一個「歐盟」式的共同體,成為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相抗衡的力量;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爭取在東北亞經濟合作中分得更大的一杯羹,這是美國亞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一來,就使得本已很複雜的局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儘管如此,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總的發展趨勢,各國都將從中獲益。除了朝韓、朝日、朝美關係之外,其他雙邊關係的發展態勢總體上說尚屬正常。中國與美、日、韓、俄、朝、蒙6個國家有著不同的需求:中國要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振興,需要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這方面美國、日本、韓國可以提供,而美國、日本、韓國也需要借助中國廣大的市場和低廉的勞動力;俄羅斯要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朝鮮要搞經濟改革和創辦經濟特區,蒙古要發展,都需要大量的國外資金和技術設備,中國與其相比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而中國也需要俄羅斯和蒙古的資源以及俄、蒙、朝的市場,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東北亞合作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一方面,這些國家都簽署了許多支援雙邊交往的條約,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俄朝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和《俄韓基本條約》等,雖然上述法律文本並不能完全保證周邊無事,畢竟有一定的牽制作用。同時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夥伴關係,如中美建設性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日友好合作夥伴關係、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和中蒙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等,從而為東北亞合作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近來的東南亞合作也對東北亞合作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2003年10月,在東亞國家領導人系列會議上,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同時,中國、日本、韓國的領導人在印尼的巴厘島也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並宣佈2004年在中國召開的世界華商大會的會議主題之一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問題,這已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重視。將這兩個熱點問題放在一起人們可以發現,與東南亞相比,東北與東北亞的關係更為密切,「地理相鄰」、「經濟互補」、「人員往來頻繁」的特點更為明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東北亞的共同繁榮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三、加快東北亞經濟合作步伐,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振興東北必須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特別是加快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步伐,主要有:

  第一,明確目標定位,漸次性和梯度性地開展東北亞經濟合作。東北地區在東北亞經濟區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在參與東北亞合作或借助東北亞國際背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各國經濟發展水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採取不同的策略:一是充分利用美、日、韓三國產業調整的契機,承接其產業的梯度轉移。相對說來,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韓國經濟總量目前在世界排名第10位。當前,美、日、韓三國都處於產業結構調整、轉移階段。美國三大汽車廠商所需的零部件幾乎全部包給供應商加工生產,自己主要負責總裝、技術開發、品牌管理和行銷。美國著名的電子企業紛紛賣掉自己的加工廠,交給專門從事加工製造的供應商。其品牌服裝製造商也逐步撤出生產領域,專門從事設計和行銷。近年來,日本、韓國向國外轉移裝備製造業的傾向也很明顯,一些企業過去以本土為生產基地,現在則將生產基地建到海外,這樣既減少了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又不影響其獲得豐厚的利潤。有鑒於此,東北振興既要抓住美、日、韓三國產業調整的機遇,承接其梯度轉移,同時也可以考慮在未來時機成熟時「走出去」,到國外建廠,以避免或減少與美國、歐盟等的貿易摩擦。二是進一步拓展俄羅斯和蒙古兩國的市場,同時注意利用其各種資源,尤其是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木材等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在策略上,俄羅斯應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資源產地和潛在市場,其次是蒙古的市場和資源;三是密切關注朝鮮的改革開放動向,有預見地為進入朝鮮市場做好前期的分析預測、項目評估以及資金、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準備。

  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更好地吸引國外投資。最近,中央政府和東北地方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一是鼓勵外國投資者以購並、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東北國企的改組改造,除個別企業需要實行國有控股外,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企都可以取消股權比例限制,對原國有企業歷史形成、難以歸還的歷史欠稅,按照規定條件經國家批准後可以給予豁免。二是允許外資企業依法購買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債權和股權,並對其擁有的資產進行重組和處置。三是積極引導外商投資國家在東北重點發展的現代農業、裝備製造業、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四是鼓勵跨國公司在東北地區以獨資或合資形式設立研發中心。五是鼓勵、引導外資投向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的精深加工和按續產業等項目。六是鼓勵外商投資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業,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股地方商業銀行、參與農村信用就改制重組,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合作建立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等。所有這些,都是對東北地區的政策性傾斜,從而為東北振興提供了政策性資源。

  第三,不斷改善優化投資環境,為擴大東北亞經濟合作提供良好的條件。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商投資提供硬體環境。重點是加快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以及營口、丹東、錦州、葫蘆島、盤錦、黑河、綏芬河(東寧)、琿春等港口城市和邊境口岸的建設,為擴大招商引資創造條件。二是繼續擴大圖們江區域國際合作開發,積極探索邊境地區開發和開發的新模式,加快建設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進一步提高現有開發區的發展水準。三是努力營造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的綜合環境,如健全法制環境,減少訴訟成本;規範政策環境,減少摩擦成本;優化執法環境,減少辦事成本;完善投資環境,減少企業投資的直接成本;改善人文社會環境,引導和鼓勵外國企業到東北投資興業。

  第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擴大東北亞經濟合作奠定體制基礎。一是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外國投資者購並、重組國有企業提供制度保證,對外國投資者在並購國企後設立的外資企業,在勞動關係處理、經濟性減員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按照國民待遇執行國家現行法律規定和制度。二是加快產權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降低國有資本的比例,逐步擴大外國資本和民營資本的比例,從而實現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通過發展混合經濟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是建立健全東北地區產權交易機制,為外國投資者以並購、參股等方式投資提供便利和規範的環境。四是通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降低企業的成本和資產負債率,為擴大合資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作者:林木西,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