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區域分工與企業區位選擇



  一、引言

  亞當 ·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一開篇就談到勞動分工,斯密雖然洞見了勞動分工對增加國民財富的巨大作用, 卻未能看到市場與分工之間的相互作用。區域分工是專業化與勞動分工在空間上的分佈,是區域之間經濟聯繫的一種形式。本文認為,各個次區域之間的分工關係類似區域間的分工,同樣屬於區域分工探討的範疇,為了進行統一的分析,我們在需要的時候也將其視為區域之間的分工。因此區域分工也包括區域內次區域之間的專業化和分工,如集聚經濟也屬於區域分工研究的範疇。

  由於各個區域之間存在著經濟發展條件和基礎方面的差異,因此,在資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和無成本地流動的情況下,為滿足各自生產、生活方面的多種需求,提高經濟效益,各個區域在經濟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較利益的原則,選擇和發展具有優勢的產業。於是,在區域之間或區域內就產生了分工。區域分工的意義在於,能夠使各區域充分發揮資源、要素、區位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合理利用資源,推動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和管理水準;有利於提高各區域的經濟效益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益。

  區域分工與企業區位選擇有非常密切的聯繫,但是國內外對此問題的研究卻比較匱乏。1826年出版的《孤立國》是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作者馮·杜能是現代西方區位理論的先驅,他認為工廠大部分應設在原料價格最低的地方。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1920年的《經濟學原理》中對從產業地區性集聚現象進行了解釋,成為研究產業集群理論的起源。韋伯在《工業區位論》(1929)中對產業集聚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首次提出了聚集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概念。

  近年Hill和Munday(1992)通過研究發現,外商在英國投資區位的選擇主要是考慮生產成本方面的因素,這與強調成本最小化的傳統區位理論是基本一致的。然而,外商在法國製造業的投資區位選擇中,生產成本最小化因素則不太重要。Yamawaki(1993)對日本跨國公司在歐洲製造業投資區位的研究表明,日本直接投資一般傾向於選擇在勞動力成本較低、R & D能力較強、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由此他認為日本跨國公司的區位選擇取決於成本最小化方面的考慮以及那些決定東道國比較優勢的因素。Kravis和Lipsey(1983)也發現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出口傾向於較易獲得原材料和半成品、東道國市場規模較大的地方。Friedman, Gerlowski和Silberman(1992)還研究了日本和歐洲公司對外製造業投資區位選擇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結果發現,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市場條件方面,如日本製造業公司在美國投資的區位選擇,其在統計上有重要意義的決定因素包括製造業工資(-)、工業化程度(+)和生產率(+),而這些因素對歐洲製造業公司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對日本和歐洲投資者都具有統計意義的因素包括:需求(+)、接近港口(+)、州和地方稅率(-)、政府促進支出(+)。吳永紅(2001)認為跨國公司內部區際分工合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生產要素、產品的地域空間移動成本和交易費用處於核心與基礎地位。趙麗、夏永祥(2004)通過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區域分工協作狀況、工業化水準和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與評價,指出城市間的「產業結構低水準趨同」是阻礙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區域大範圍內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體系和產業佈局才能達到共同發展的「多贏」局面。

  可以看出,對分工尤其是區域分工和企業區位選擇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往並未作專門的探討。本文擬通過對既定區域分工模式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行為的分析,闡明區域分工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擬在Allyn Young(1928)提出的「勞動分工決定勞動分工」思想基礎上探討企業區位選擇對區域分工發展的回饋。 

  二、企業的區位選擇行為: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區域分工的發展程度、結構是企業在選擇區位時的約束條件。在既定的區域分工模式下,可以認為企業仍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區位選擇說到底是為了節約生產與交易成本,獲取更大的利潤,因此採用的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為了簡化分析,這裏我們僅限於從成本最小化方面考慮。

  從分工的角度和框架來看,勞動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市場的範圍、企業的規模、資源的配置等等均屬於分工的不同側面(楊小凱,2003)。本文將著眼於區域分工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企業區位選擇對區域分工發展的回饋,因此我們將著重分析與區域分工直接相關的因素,一是交易成本因素,如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化程度、產業集聚程度等,二是生產成本因素如效率工資水準等。

  1. 從分工-產業集聚-交易成本的角度看企業區位的選擇

  產業集聚是區域產業組織的一種形式,「相關的產業活動」這一界定是產業集聚的核心內容。在眾多的產業集聚理論中,主要的經濟學家都認為產業集聚是一種相關的產業活動在地理上或特定地點的集中現象。產業集聚的程度反映了區域內分工的發達程度,產業集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交易成本。在現代經濟世界裏,交易成本日益成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約束企業區位選擇的條件。

  首先,在產業集聚的環境下,企業地理位置接近方便了企業之間就方案的不斷討論、更新;對合同的內容根據經常變化的情況進行再談判;方便企業尋找更優秀的公司來為自己服務,同時也方便了企業對客戶的尋找,大大降低了搜尋成本。

  其次,更加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方面有利於為企業提供更高素質的勞動力,同時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生產需要及時調節工人的數量,減少了管理成本和工人保障方面的費用;另外也降低了勞動者對工作崗位的搜尋成本,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產業集聚有利於創新活動的產生。這主要體現在區域集聚體內,高度專業化技能和知識、機構、競爭者、相關企業及客戶在地理上的集中,能產生較強的知識與資訊累積效應,為企業提供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的物質基礎。

  第四,由於企業間的交易本身也包含著區位成本,企業在空間上越分散、交易頻率越多,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因此,企業間的空間接近可以降低空間交易成本,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運輸成本的降低。交通成本主要取決於兩方面,一是投資者目標市場同欲投資的地點的交通距離,二是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Tinbergen借助物理學的引力模型得出一國向另一國的貿易流動主要取決於用GDP測量的國家經濟規模和兩國間的地理距離 ,並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國家間距離對於貿易的擴張效用具有很強的作用,可以解釋所謂名義貿易值的75% 。引力空間模型的結論完全可以用於分析投資者目標市場同欲投資的地點的交通距離。

  2. 從分工-效率工資的角度看企業區位的選擇

  在影響投資區位選擇的各種生產成本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力工資成本。然而,目前學術界對工資成本在外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中的作用並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據Kravis and Lipsey(1983)的研究,勞動力成本對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出口有著負的影響,雖然其估計的系數在統計上並不太顯著。Yamawaki(1993)則發現,勞動力成本對日本跨國公司生產區位的選擇有著更加強烈的負的影響,即傾向於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區位。但Swedenborg(1979)對瑞典外商直接投資的研究發現,瑞典直接投資傾向於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的國家。Dunning(1980)對美國跨國公司的研究也發現,受資國生產在海外市場的份額越高,工資率一般也相對較高。Mason和Howell(1992)則發現日本公司一般選擇美國工資較高的地區去投資。

  魏後凱(2001)的實證分析發現製造業工資水準對歐美在華製造業投資的區位選擇有著十分顯著的正的影響,歐美在華製造業投資主要是流向一些工資水準較高地區。這一結論與Swedenborg(1979), Dunning(1980), Mason和Howell(1992)等人的實證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企業將區位選擇在工資水準較高的地區,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效率工資水準狀況是一個根本的原因。比如,魏後凱(2001)發現由於勞動者素質和管理效能的提高,我國沿海地區儘管工資水準較高,但效率工資水準並不算太高,甚至要低於中西部地區。1995年,東部地區工業部門每創造1元增加值所支付的工資和福利費用為0.323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0.342元和0.350元,分別比東部地區高5.9%和8.4%。

  筆者認為,在一個區域內分工度高的地區,由於專業化報酬遞增,必然提高工人的邊際生產力,根據要素市場勞動力的供求理論,工人的工資必然更高。但企業在作區位選擇的時候,考慮的是效率工資水準。所謂效率工資,就是每創造一單位產出所支付的工資額。從理論上講,對大多數外國投資者來說,他們更關心的不是名義上的工資率,而是真實的效率工資。因此,我們期望效率工資對企業的區位選擇有著負的影響,即效率工資水準越低,企業投資流入量越大。這與國內外的實證檢驗是基本一致的。

  生產成本也跟產業集聚有關,產業集聚有利於將集聚體內企業之間的外部經濟內部化,如公用設施的使用。分散的企業需要更多的公用設施,而企業地理位置接近,大大降低了公用設施的投資額,並且可以由多個企業分攤,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生產成本因素還包括自然條件如資源的可獲得性和價格,但本文考慮是從區域分工的角度考察企業區位選擇,故不作進一步分析。

  三、企業區位選擇對區域分工的強化效應——楊格定理在區域分工的層次上進行初步的引用

  Allyn Young(1928)認為勞動分工依賴於市場範圍, 而市場不僅是由人口、區域決定, 更是由購買力決定, 購買力由生產力決定, 而生產力由分工決定。這樣,便是「勞動分工決定勞動分工——勞動分工依賴於市場範圍,市場範圍決定於勞動分工」。楊格關於勞動分工水準自我演進的思想被認為是「楊格定理」。楊格深刻地指出了勞動分工與市場規模的動態關係。本文認為區域分工是勞動分工的一個側面,「勞動分工決定勞動分工」 在區域分工的層次上也是成立的,即企業的區位選擇決定區位選擇。更具體地說,我們這裏對楊格定理在區域分工的層次上進行初步的引申,主要探討產業集聚的自我強化功能。

  產業集聚並不是相同產業的簡單集合,而是相關企業在共同地區的分工與合作的細化,他們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產業集聚的程度可以用區域分工度指標來測度(楊小凱,2003)。假定lij是第i人生產產品j的專業化水準,一個人的生產模式就由(lil, li2, … ,lim  )定義,其中m是產品的數目,為簡單起見,我們假定m=M,其中M是人口規模。那麼區域的分工水準為:

  總的來說,企業的區位選擇是產業集聚的初始原因,產業集聚的程度有可能成為企業進一步區位選擇的原因,這是因為產業集聚可以獲得外部經濟。外部經濟對於市場容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節約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使得企業能夠承受更多的交易成本比如運輸成本,從而擴大企業能夠觸及的市場範圍。而且外部經濟具有正回饋機制,產業集聚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又會吸引更多的新的企業彙聚,在相關部門之間實現專業化分工以及在生產與交易過程中的密切合作可以獲得外部範圍經濟,從而促進集聚體的進步發展,D值變得更大,產生更大的外部經濟。  

  另外,產業聯繫較強的企業因地理位置的接近而節省相互間物質和資訊的轉移費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通過產業的空間集聚,可以實現相同部門的中小企業數量增加,整體規模增大;而企業規模增加可以導致勞動分工的細緻,交易內部化帶來交易成本的節約、購買原材料方面的規模優勢,從而使得企業在生產上獲得隨產業集聚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報酬遞增。

  企業選擇經濟集聚的地區,對市場容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創新對於市場新需求的創造與引導上。加速的創新活動能夠不斷擴張企業的需求,從而使得市場容量隨著新產品的推出而不斷深化,進而誘導相關服務行業的出現,帶來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細化(D值變大)。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其他企業選擇此區位,以進一步利用分工經濟利益。

  大量的資料證實,當今外國直接投資在東道國都產生了顯著範圍的產業集聚效應,大量外商投資企業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關聯程度不同的經濟活動。許多理論或研究已表明,外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結果能產生產業集聚現象。並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的產業集聚現象,越來越有助於提升產業、地區競爭力和自我強化地區吸引外資的能力。研究表明,集聚經濟對外資製造業工廠的區位選擇有著重要的正的影響(Head, Ries and Swenson,1995)。據Oh Uallachain和Reid(1992)研究,加拿大公司在美國製造業就業的地區分佈與美國製造業就業的地區分佈是一致的,而德國、日本和英國公司在美國製造業的就業分佈則高度集中在最大的幾個製造業州。Florida和Kenney(1990)對日本產業體系的研究表明,獨特市場和制度的產業體系,能產生快速地再定位在遙遠國家的空間集聚體。日本製造業公司除喜歡定位在具有密切聯繫的其他日本公司外,也喜歡具有高製造業密度的區位。Guimaraer(2000)等對集聚在葡萄牙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定位進行了研究,發現集聚經濟是影響外國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定位因素。並且服務集聚經濟(城市化經濟)明顯有最強的集聚要素效應,其次是產業水準的地方化經濟。曹慧(2005)發現外商現在更為看重投資地區的產業集聚與關聯以及地區開放程度。根據其實證分析,發現地方專業指數越高,即一個地區的生產結構和全國平均水準之間差別越大,該地區的產業互補性越弱,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就越少。該回歸結果再次證明了當今外國直接投資注重地區產業關聯的傾向。

  四、結論

  區域分工與企業區位選擇有非常密切的聯繫,但是國內外對此問題的研究卻比較匱乏。本文通過對既定區域分工模式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行為的分析,著重分析與區域分工直接相關的因素,一是交易成本因素,如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化程度、產業集聚程度等;二是生產成本因素如效率工資水準等,初步闡明了區域分工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在Allyn Young(1928)提出的「勞動分工決定勞動分工」思想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企業區位選擇的自我強化效應——對區域分工發展的回饋。本文提出企業選擇經濟集聚的地區,帶來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其他企業選擇此區位,以進一步利用分工經濟利益。但對於楊格定理在區域分工領域的形式化,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J. E (1979):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9 No1.

  2. Becker, Gary S. and Murphy, Kevin M.(1992):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CV II, pp. 1137- 60.

  3. Dunning,JH., SJ Kobrin and J Basek, “Towards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0

  4. Head, Keith & Ries, John & Swenson, Deborah, 1995. “Agglomeration benefits and location choi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38(3-4), PP.223-247.

  5. J Friedman, D Gerlowski, J Silberman, “What Att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vidence from Branch Plant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2

  6. Leonard K. Cheng, Yum K. Kwan,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1(2000)379-400

  7. Robert E. Lipsey, Irving 13. Kravis, Linda O'Connor, “Characteristics of U.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vesting Abroad And Their Choice of Produduction Lo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April 1983

  8. Stephen Hill, and Max Munday,“The UK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Determinants”,Regional Studies, Routledge, Issue: Volume 26, Number 6 / 1992

  9. Swedenborg, B, 1979, “The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of Swedish firms: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Stockholm: Industri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10. Yamawaki, H.,(1993), Location decisions of Japanese multinational firms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ed. K. Hughes, P11-28.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Young, Allyn A.(1928):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

  16. 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17. 吳永紅,〈跨國公司內部區域分工合作的經濟學分析〉,《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II卷)第4期

  18. 趙麗,夏永祥(2004),〈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的區域分工協作現狀及產業結構趨同現象淺析〉,《蘇州大學學報》, 2004 年7月,第4期

  19. 曹慧,2005,〈產業集聚與外國直接投資在華的區位決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20. 魏後凱(2001),〈歐美日韓在華製造業投資的區位決定〉,《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39期 

  (作者:崔萬田,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周曄馨,遼寧大學比較經濟體制研究中心研究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