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飛舞珠江的毽子


  “踢碎香風抛玉燕”古代文人如是咏踢毽,並稱其爲“燕子”。《辭海》的“毽”條釋:足踢之戲具也。小兒以鉛錫爲錢,裝以鷄羽,呼爲箭子,三四成群走踢,在廣州頗有名堂,叫法甚雅:如醉翁撈月、騰蛟起鳳、平沙落雁、喜鵲登枝、懸崖勒馬、蜻蜓立荷、寒江獨釣、梅花三弄、二郎擔山、暗渡陳倉、雙飛蝴蝶、蘇秦背劍、撥草尋蛇、醉打金枝、花園對槍、鬼王撥扇、金龍抱柱、獅子採青……

  毽子的歷史,起碼可上溯到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楊柳兒青,放空竹;楊柳兒死,踢毽子”的民謡,可見冬季的毽子活動在那時的北京已蔚然成風。既然謂“踢碎香風”,自然是以脚踢爲嬉,不但民間愛好,傳説皇帝亦以爲宫中娱樂之具。不但妃嬪喜好,皇帝也樂此不疲。毽子由蹴踘演變而來。蹴踘,據説也是黄帝發明,説來也有2000餘年曆史。成爲我國古代一著名的珠戲,在漢朝已經十分風行。

  從運動學角度分析,踢毽子能調節人的眼、腦、神經系統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通過抬腿、跳躍、屈體、轉身等運動使脚、腿、腰、頸、眼等身體各部分得到鍛煉,由於四肢通力配合,下肢做盤、磕、拐、蹦、落等動作,可以讓人體的關節得到横向擺動,帶動了身體最爲遲鈍的部位,從而大大提高了各個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性。且長期參加踢毽子還能增强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踢毽子要求技術動作準確,使毽子在空中飛舞不能落地,每種動作需在瞬間完成,這樣就會使人的大腦高度集中,心身專一,從而排除了雜念,使習毽者感到身心舒暢,活力無限。

  踢毽子三個條件是步法要敏捷,身要穩定,姿態要優美。有了這三種條件以後,才能談到花式。像蔡林、鄧貴明、鄧永生、劉起達、餘德恒、容宏之等一代真正講究的踢毽名手是十分講究花式和儀態的。他們踢出了健康,踢出了多味的人生。

  踢毽子很有娱樂性和藝術性。尤其“走毽”極具親和力。大家圍攏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小小的毽子在人群中上下飛舞,不但可以强身,還可以增進朋友間的感情。

  將届天命之年的鄧永生自12歲開始踢毽,凡37年矣。雖從事工會工作,亦以暇餘踢毽爲樂事。參加全國花毽賽,奪得四人組亞軍。近年又從市體委赴港澳等地表演。以數十年之經驗,著述《南派花毽》難能可貴。

  所著書中,系統介紹了流行於廣州地區的南派花毽的藝術特色及風格。極富珠江文化之底藴,與南派武術如出一轍,同是珠江流域的體育文化的奇葩。都説武術“南拳北腿”,以爲南派功夫不在腿法之捷。而“南派花毽”正好説明瞭南派功夫,腿法亦了得。南派花毽雖不及北派重套路,但施展大方,靈巧活潑,閃跳騰挪不拘套路之囿,更説明珠江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

  鄧先生著作付梓之際,除了祝賀他的學術成就,更祝願南派花毽能普及爲珠江流域人民大衆健身體育運動,讓更多更廣泛的人喜愛這一項極富珠江文化的體育活動。

   戴勝德

  (國家一級作家、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