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吞吐江河浩氣 昇華文化工程



  ——《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首髮式暨“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論壇開幕詞 

  周 義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好!

  在這萬木吐春、生機勃勃的日子,《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的《珠江文化叢書》編委會編輯整理,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對於整合、昇華區域文化,建設廣東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謹代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表示熱烈祝賀!

  今天上午,“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論壇暨《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首髮式勝利召開了。我代表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和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向撥冗光臨論壇的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向鼎力支持論壇的中共越秀區委、越秀區政府,向精心策劃、出版這套叢書的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新聞記者,表示衷心感謝!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組織參事、館員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對全省各地以及周邊地區的文化景觀、文化遺址進行系統的調研,從多學科的角度聚焦珠江文化,從而啓動了“珠江文化工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成立以來,這項工程有了長足的進展。以黄偉宗教授爲首的專家學者,懷着弘揚中國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大省的歷史使命,孜孜不倦地進行考察、研討、發掘、論证。在兩廣接壤的封開,他們發現了嶺南文化發祥地;在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他們發現了漢朝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在南雄梅關以及封開、懷集、賀州等地,他們發現了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在雲浮、鬱南、羅定,他們發現了南江文化。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學術上的空白,而且爲廣東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依據。

  在考察研究的基礎上,他們創立了“珠江文化”的理論體系,並確立了珠江文化始祖爲舜帝,珠江文化哲聖爲惠能,使珠江文化跟以黄帝爲始祖、孔子爲哲聖的黄河文化,以炎帝爲始祖、以老子爲哲聖的長江文化並列;提出以珠江文化來涵蓋、延伸嶺南文化的内容,從而彰顯其“江海一體”的本色。同時,“珠江文化帶”以及其覆蓋區域跟泛珠三角“9+2”的範圍大體一致,説明泛珠三角不僅是個經濟上的概念,也是個文化上的概念。“9+2”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不是單純的區域合作,而是要從地緣、人緣、史緣、經濟緣等方面去理解。以珠江文化爲紐帶把泛珠三角聯接起來,在經濟上搆成一個統一大市場,在觀念文化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這裏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又有對美好未來的强烈追求,在此基礎將産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定能把泛珠三角地區的事情辦好。

  值得重視的是,他們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學術的層面,而是從現實需要去追溯歷史,從實際情况去探究理論,不僅將多個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而且將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學術與藝術、研究與開發、文化與經濟、著述與規劃結合起來。作爲省政府參事、文史館館員,他們充分發揮“智力庫”的作用,以“直通車”的方式向省委、省政府領導提出了大量建議,受到省領導的重視和采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以及省委副書記、省長黄華華同志、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副省長謝强華同志、雷於藍同志等,都對他們的建議作過批示。最近,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爲珠江文化研究會題寫了“珠江文化”四個大字,並充分肯定了該會所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珠江文化工程越來越受到海外華僑、華人以及學術界的關注,他們以珠江文化爲紐帶,開展一系列的聯誼活動,邀請臺、港、澳及海外華人中的專家學者前來共同探討海上絲綢之路和珠江文化的研究開發,既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又增進了炎黄子孫的大團結。特别是在2004年,由黄偉宗參事聯繫,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出面邀請並陪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關係及特别項目部主管阿麗絲·德·讓麗絲女士、戰略規劃署主任特别代表安德烈·列勃先生和東亞區代表處文化遺産保護專員杜曉帆先生等官員到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文物——“南海一號”沉船進行考察,使以“南海一號”爲代表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有力地推進了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是珠江文化工程的最新成果,同時也是以黄偉宗教授爲首的多個學科專家學者十多年考察研究的結晶。這十部書的作者:黄偉宗、司徒尚紀、譚元亨是省政府參事,朱崇山、黄啓臣、張鎮洪、洪三泰、戴勝德是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他們辛勤勞動,將研究成果無私奉獻給地方文化建設,用優美的語言,縝密的思維,誠摯的心靈,感動着廣東,爲廣東文化大省建設添光增彩。水脈融通文脈,文脈昇華水脈。集多元性、兼容性、開放性爲一體的母親河——珠江,藴含着豐饒的嶺南文化。研究珠江文化特點,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爲文化産業的决策依據和科學規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一個大有可爲的文化建設系統工程。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的一批多學科專家、學者,辛勤耕耘15載,在階段性、史料性、地域性、現實性考察研究的基礎上,秉筆直書,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套叢書就是“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的結晶,其特色有以下三點:一是《十家文譚》體現了全新的學術研究方法。該叢書從文化學、歷史學、經濟學、考古學、地理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十個學科的視角、方法,聚焦珠江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材料豐富,立論堅挺,論证充分。分册自成體系,相得益彰;總體渾然天成,氣勢宏大。二是《十家文譚》最精彩的着眼點在於“文化”與“産業”的緊密關聯。該叢書是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系統讀物。剖析珠江文化的成分和結構,精確珠江文化的歷史和定位,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和意義,描繪泛珠三角區域文化的發展規律和前景,探古尋幽之中提昇地方文化品味,凝現區域文化建設情懷,談論文化轉變爲生産力的真知灼見,是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佳作。三是《十家文譚》具有把珠江文化推向世界的宏偉氣魄。該叢書以弘揚珠江文化爲宗旨,視野開闊,關注面廣,將珠江文化與世界水域文化相聯繫,頗具“處於堂上之陰而知日月之次序,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的風範。不僅增加了珠江文化的厚重底藴,而且增强了該項目研究的潜力、擴張力和影響力,前景十分廣闊。這十本著作,既以不同的視角和途徑拓寬研究的空間,又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將研究對象透視和表現得更深刻、更豐富;既在學術上有新的觀點、新的發現,又在寫作方式上有新的創意、新的創造;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總體上的一致性。既體現了珠江文化研究會一貫堅持的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又體現了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作爲黨和政府“人才庫”、“智力庫”的優勢。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對於文化大省建設,對於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都有着積極的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指出:“廣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藴深厚。……從西漢起,廣東就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開創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先河。進入近代,廣東走在中國社會變革的前列,成爲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廣東更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綜合試驗區而舉世矚目。廣東改革開放的奇迹性成就,充分證明瞭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真理性,展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這是廣東改革開放成就的重大文化價值,是廣東爲全國作出的比物質貢獻更有深刻意義和深遠影響的重大貢獻。”今天的論壇和首髮式,就是以評價和宣傳《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爲契機,進一步探討廣東文化的源流和底藴,確立珠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使之成爲我們建設文化大省的寶貴資源,成爲我們開展泛珠三角合作的精神動力。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爲珠江文化叢書的問世提供了堅實的平臺。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的號召,我們首創整合政府參事和文史館館員的力量,集中優勢支持地方文化建設。在文化大省的建設中,我們要采用“文化扶貧”的措施,“文化扶貧”的核心就是“扶人”、“扶智”、“扶風尚”。解决貧困文化人們的自卑感、無助感和宿命感,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感召人、教育人、提高人的認識和覺悟。珠江文化研究會正是適應水流地域文化研究的時代需要,以研究弘揚珠江文化爲宗旨,在新形勢下,配合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的文化建設工作,調查研究,著書立説。珠江文化叢書的出版單位——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是享譽海内外的著名出版社,她立意弘揚珠江文化,獨具慧眼,積極配合《十家文譚》的編輯出版,以高效、優質的工作,向大家推出這套叢書,做得非常出色。

  同志們,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堅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的全局,不斷取得新的業績,走向新的輝煌!

  

  (2006年3月2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