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調研報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經濟組

  爲充分瞭解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情况,我們經濟組近期先後到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國家開發銀行廣東分行進行調研。通過與相關單位的專業人士進行深入討論,調研組對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情况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發現,廣東已經成爲金融大省,並正在向金融强省的方向前進。但區域發展不平衡、金融生態環境較差、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村建設缺乏金融支持等問題已經成爲制約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通過調研,我們對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情况提出以下分析報告。

  一、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

  1. 區域經濟發展概况

  近些年,在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廣東省經濟增長整體適度回落,但各區域表現不一(見表一)。珠三角地區近些年來高度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機制靈活、産業鏈較完備等優勢,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增長率上,都保持領先的地位。2005年,珠三角地區GDP總值達到18116.68億元,占全省比例83.48%,較2004年提高了5.15個百分點。其中,東莞、佛山、惠州三市的GDP增速較快,分别達到19.3%,19.2%和15.8%,而廣州和深圳分别以5115.75億元、4926.90億元佔據GDP總量的前兩位。山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05年GDP增幅達15.1%,其中清遠、河源通過招商引資、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産業轉移,經濟增長率分别達到23.3%、21.3%,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梅州在經歷礦難後,成爲全省GDP增速最慢的地區,增速僅爲7.8%。但山區GDP總量較低。東西兩翼地區經濟發展總體上較爲平穩,2005年GDP增幅分别爲12.10%和13.80%,但縱向比較仍有所提高。
  2. 區域金融發展概况

  我省擁有較爲發達的金融組織體系,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和從業人員均居全國首位,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門類齊全,數量上均位列全國各省市前列。2005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别爲38119.9億元和23261.2億元,居全國各省市首位。全省銀行業總資産達到42910億元,票據融資餘額2147.9億元,累計結匯1377.3億元,均居全國各省市前列。金融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05年末,我省金融機構外幣存款餘額267.8億美元,外幣貸款餘額284.5億美元,結售匯順差1377.3億美元 ,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引進的外資銀行營業類機構51家,數量僅次於上海,目前已有13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省設立獨資或合資營業性機構。

  2005年,我省各項存款快速增長。全省存款增長14.64%,增幅比上年提高2.46個百分點。其中,企業類存款增長14.95%,增幅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分地區看,珠三角存款增速最快,達14.8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東、西兩翼和山區存款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分别爲13.35%、12.49%、14.30%。珠海、東莞、清遠、潮州、深圳存款增長速度較快,分别爲19.76%、17.84%、16.75%、16.72%和16.49%。企業類存款增長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增長爲13.13%,遠遠高於東、西翼和山區的2.70%、4.27%、1.72%。汕頭、茂名、梅州三地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儲蓄存款增長較爲均衡,地區差异不大。總量上,全省86.47%的存款餘額和88.17%的新增存款集中於珠三角,而珠三角73.88%的存款餘額和75.51%的新增存款又集中於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地。受宏觀調控的影響,我省各項貸款增長緩慢,2005年的增長率爲10.40%,增幅降低2.4個百分點。其中,珠三角地區貸款在總量上占全省的90.60%,比上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在速度上,珠三角10.76%的增速比東、西翼和山區分别高出1.84、6.70和3.09個百分點,其中,深圳的貸款增幅爲16.50%,占全省新增貸款額的49.10%。肇慶、茂名和梅州則出現了小幅的貸款負增長。短期貸款小幅縮减,2005年全省短期貸款餘額下降1.47%,其中深圳和廣州短期貸款餘額分别下降10.53%和2.04%,是全省短期貸款萎縮的主要原因。貸款中長期化趨勢增强,2005年末,全省中長期貸款餘額超過短期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的49.16%。東翼地區中長期貸款餘額上昇幅度最大,達26.9%,珠三角次之,爲17.01%,西翼和山區增長相對緩慢,漲幅爲12.55%和11.05%。河源、潮州、汕尾、深圳增長較快,分别達到66.82%、50.7%、33.9%、31.66%。

  3. 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基本判斷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發展,廣東在經濟和金融方面都已經穩居全國各省市前列,經濟與金融發展在總體是比較匹配的,兩者的發展是比較協調的。但省内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珠三角是廣東的經濟重心,經濟總量大、增速快,匯集了全省大部分金融資源、金融發展程度高,金融與經濟發展最爲協調。山區的部分地市近年來經濟增長步伐加快,吸引了金融資源向該地區流動,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提高,東西兩翼由於金融生態環境欠佳,近年來又面臨金融機構收縮、金融資産增長緩慢等問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最差。同時,即使在金融與經濟較爲協調的珠三角地區,也存在諸如金融對三農支持不够、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因而必須深入分析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政策協調來推動廣東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的良性互動。

  二、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雖然目前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各省市中位居第一,但省内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經濟和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而珠三角的經濟和金融資源又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2005年全省GDP總量的83.48%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僅廣州和深圳就佔據了珠三角GDP的55.43%。全省86.47%的存款餘額和88.17%的新增存款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而珠三角73.88%的存款餘額和75.51%的新增存款又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地。企業存款集中更爲明顯,2005年93.87%的企業存款和98.67%的新增存款集中在珠三角,其中69.48%和74.03%集中在廣州、深圳兩地。珠三角地區貸款占全省的90.60%,較上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珠三角地區在GDP和存貸款總量上的絶對領先,加上在增長速度上又明顯高於東西兩翼和山區,同時各類金融機構又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態勢還將繼續,并且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這勢必影響整個廣東經濟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2. 金融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金融的發展受到多種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可以將這些影響金融發展的外部因素概括爲支持金融體系運轉的金融生態環境,具體包括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行政環境、企業治理、中介服務等多個方面。金融生態環境爲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和制度支持,其完善與否直接决定了金融系統能否正常發揮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功能。社會信用體系各個環節相互脱節,社會信用信息廣泛分佈於金融、工商、税務、質檢、海關、外經貿、技術監督、法院等部門和機構,還没有建成一個統一信息處理、查詢系統,而一些不法中介機構爲謀取私利,不惜出具假審計報告和驗資報告,更是導致整個社會信用水準下降和社會信用關係動摇,對金融機構正常經營和金融穩定造成嚴重影響。區域法制環境欠佳,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從短期的地方利益出發,將國有銀行的資金看作是財政撥款,帶頭逃廢銀行債務,導致金融債權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護,破壞了金融資本的正常循環。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各級地方政府都直接、間接地參與金融機構的組建。從多年來的實際情况看,除個别地市經濟發展一直平穩、政府管理方式較爲得當,因而其控股的金融機構情况良好以外(如東莞市),其餘地市幾乎所有政府持股的金融機構都存在着金融風險突出、資産質量差、資産損失嚴重等根本性問題。且存在着明顯的政府因素大的地區,金融風險就大的相關現象。

  3. 深、穗兩地區域金融中心定位分工不明確

  作爲華南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城市,廣州和深圳都提出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在廣東打造“金融强省”的大背景下,廣州和深圳之間區域金融中心之争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05年11月6日,由中國人民銀行支持、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歷時一年編制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正式出爐,該報告對全國291個城市進行金融資産質量評級、金融生態排名及評析,評定上海、深圳、寧波、温州、杭州爲金融生態一級城市,北京、廣州和南京爲金融生態二級城市。 在經濟的基本面上,廣州2005年的GDP總量爲5115.75億元,略高於深圳的4926.90億元,但13%的增長速度又略低於深圳15%的增長速度。同樣,在存貸款餘額方面,廣州在總量上略占優勢,而深圳在增長速度上又略高於廣州。深圳在工業總産值、出口、利用外資方面無論是總量還是速度上都要明顯高於廣州,而廣州在第三産業增加值、批發零售貿易商品銷售總額上要明顯高於深圳。廣州的金融機構較爲密集,共有各類金融網點近3000個,平均每2500個居民就擁有一個金融服務網點。目前深圳擁有各類金融機構140多家,機構數量和資本規模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其中外資銀行機構38家,營業性外資銀行25家。兩者之間的競争勢必耗費有限的金融資源、發揮不了積聚效應,可能形成兩者之間功能重復和惡性競争。

  4.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依然嚴峻

  廣東省的25760家中小工業企業中,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有6295家,其中銷售總額爲10284億元,利潤總額達到750.99億元,資産總額達到10026億元。融資難依然是困擾中小企業成長的難題。有近八成的中小企業所在地没有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即使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其作用也非常有限。缺乏有效擔保形式和融資渠道、没有足够的扺押物、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低、負債率過高是中小企業籌措資金的主要難點。有23.04%的中小工業企業所在地設立了幫助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擔保機構,有76.96%的企業所在地没有設立。全國現在還没這種針對中小企業的大額信用貸款,除非有足額的扺押品,否則中小企業到哪家銀行都不可能獲得貸款。銀行可以接受的扺押物十分有限,一般僅包括房産、存單等,但中小企業通常處在發展期,固定資産不多,即使運營良好也難以提供扺押,可以提供的擔保物又常常不符合銀行的要求,這是大多數小企業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主要原因。商業銀行方面由於風險較高,加上商業銀行目前實行的問責制,缺乏給中小企業貸款的動力。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也並不都很滿意。擔保公司收取的費用、辦理扺押費用龢利率在基準利率水平上浮使獲得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可能會放棄貸款。

  5. 農村發展缺乏金融支持

  “三農”問題是“十一五”期間廣東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個十分突出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一方面,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産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要求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以適應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另一方面,緩和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差距繼續拉大的矛盾,解决農民就業、收入、消費、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突出問題,也需要加强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金融問題是當前和“十一五”期間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農村經濟處於弱勢地位和農村金融體系收縮的矛盾相互交織,使廣東農村經濟和金融難以進入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的軌道。據調查,1997—2004年,廣東縣域銀行業網點累計减少了10852個,减幅達70.5%,其中珠三角减少900個,東翼减少923個,西翼减少1462個,山區减少7567個。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國有銀行改革的推進,國有銀行正在逐步“淡出”農村金融市場。2004年末,在廣東縣域經濟貸款市場中,國有銀行所占份額爲44.4%,比2000年末下降了14.4個百分點。

  三、推進廣東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1. 提高政府部門對金融在經濟中地位的認識

  金融和經濟之間存在着互動和協調發展的關係,健康高效的金融體系能够通過促進資本形成、分散風險、優化資源配置等機制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能够爲金融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外部環境。但同時,由於金融系統是以信用爲手段,通過高負債來運作的,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市場和法律環境。一旦外部環境惡化、信用鏈條斷裂,勢必造成連鎖的不良反應,甚至造成社會動盪,這已爲國内外的事實所證明。國内外的金融危機事件同時表明,危機的出現,一般都是由於經濟的基本面惡化,危機只是通過金融系統表現出來而已。另外,法律法規不健全、違規操作也是産生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我們同時看到,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却在享受由金融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在我國,由於相關的法規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嚴,同時存在普遍的信用缺失,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不僅要履行彌補市場固有缺陷的一般職能外,還需要積極主動地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培育一個健康高效的金融體系,以此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2. 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並行,促進山區和東西兩翼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

  要在短期内縮小東西兩翼、山區與珠三角之間的差距,在各種資源的配置上就必須給予山區以一定的傾斜。要合理搭配使用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不僅要對落後的山區和兩翼進行相應的税收减免和轉移支付,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既能够滿足山區和兩翼融資需求、又不會産生過大風險的山區融資體系。山區和兩翼相對珠三角地區而言,有着自身的比較優勢,如土地和勞動力較爲廉價,一些地方還存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産業,可以説,山區和兩翼並不缺乏好的項目,並不缺乏投資機會,可能最缺乏的是調動和配置資源的金融資源。因而,在使用財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對山區和兩翼地區進行轉移支付的同時,要充分發揮金融對資源的調動和配置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依靠金融來推動山區和兩翼的跨越式發展。從目前的情况看,這種金融如果僅僅通過自身的緩慢發展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要在短時間内實現山區和兩翼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通過外部嵌入的辦法,通過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山區和兩翼流動。從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在山區和兩翼的投資項目的運行情况看,采取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方法可能是比僅僅依靠財政政策或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下的商業金融更爲可行、更爲有效。

  3. 加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由於我國現行涉及金融的法律存在某些缺陷或不足,地方司法、行政部門在執行有關法律時自由裁量度較大。因此,地方政府在社會穩定和維護市場原則之間、避免地方利益干擾等方面的行爲對改進區域金融法制環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行政行爲選擇是决定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進程的關鍵因素。同時,金融生態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政府的推動是一種自然和必然的選擇。地方政府兩個方面的認識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具有直接影響,一是如何認識金融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二是如何處理歷史遺留金融債務問題。廣東省不少地方在改革開放初期留下的金融債務問題,現在地方政府能不能正視現實,動用地方財力消化歷史包袱,不僅牽涉到金融機構不良資産消化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影響整個地區的信用氛圍。企業的治理機制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微觀基礎,在當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背景下,如何促使各類企業改善治理結構已經成爲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必須着重考慮的問題。政府部門一方面要着力做好國有企業制度改革,妥善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長短期利益關係,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導民營企業改善治理結構,促進民營企業的規範化管理,爲改善地方金融生態環境,保持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微觀基礎。建立一個集中、統一、高效的徵信體系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制度保障,現在各方面都有所動作,資源分散、信息零星。根據行業特徵和信息的重要性、覆蓋面及影響度,目前銀行部門和税收部門具有相對資源優勢和行業調統基礎,而其中銀行部門更具社會性、市場性、廣泛性,及調查資料的完善性。爲此建議在政府的指導和協調下,由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人民銀行主要負責建立我省徵信體系,條件成熟後可獨立成立相關機構。

  4. 合理定位深、穗區域金融中心地位,發揮合力作用,提昇區域金融整體實力

  作爲廣東省最爲發達的兩個地區,廣州和深圳應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差别化定位,以形成合理的金融中心,共同促進廣東的經濟與金融發展。廣州的優勢在於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很强的工業基礎,發達的商貿物流業和發達的銀行保險業。因而要繼續鞏固在銀行業、保險業方面的優勢,結合自身的産業優勢、物流優勢、文化優勢和金融優勢,强化區域性的銀行貸款中心、票據融資中心、資金結算中心、銀行卡網絡中心、保險資産管理中心、債券交易中心、産權交易中心、商品期貨交易中心和金融教育科研中心的功能。深圳的優勢在於是毗鄰港澳的經濟特區,有證券交易所,高新技術産業、風險投資業和基金管理業非常發達。因而,深圳要抓住中小企業啓動的有利時機,大力推動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鞏固和提高作爲國内證券交易中心、基金管理中心和風險投資中心的地位,争取國家政策支持建立金融期貨交易中心,進一步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建成金融創新産品的研發基地和粤港澳合作的示範區。兩市不必在“中心”的名份上過於較真,而應脚踏實地做好基礎性工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

  5. 完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解除中小企業融資瓶頸

  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可以歸結爲兩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不高導致金融機構的逆向選擇,二是缺乏適應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融資體系。因而解决中小企業融資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爲了切實加强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培育和建設,當前需要完善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整合信用擔保資源,形成比較完善的信用擔保網絡。加快建立省級信用再擔保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對市、縣擔保機構提供必要的再擔保。其資金來源可采取政府少出資,主要資金向社會籌資和會員入股方式。有條件的市、縣,甚至鄉鎮應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信用擔保機構,從而形成全省統計網絡化,有效發揮信用擔保的作用。二是完善信用擔保機構的自身積累機制。信用擔保機構自身積累很重要,目前全省的信用擔保機構普遍註册資本金偏低,自身的信用度就不高,無法承擔信用擔保的職能,需要不斷壯大自己。因此信用擔保機構要設法保证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多元化,完善增資擴股機制。其次,要根據國家對民間資本“一放三改”的思路,放寬民間資本進入融資市場,豐富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正如大的商業銀行願意貸款給大型企業,民營中小企業的天然伙伴是中小商業銀行龢民間金融機構。大的商業銀行因代理鏈長,運行效率低,難以克服信息不對稱的難題。而中小商業銀行龢民間金融機構的代理鏈短,運行成本低,機制靈活,具有更强的風險控制能力。無論是政府出資還是社會籌資的擔保基金,都應按金融原則循環周轉、有償使用,充分發揮“金融杠杆”優勢作用。

  6. 發展社區小型金融機構、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十一五”期間,隨着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將更多地按照商業化原則運作,繼續“淡出”農村市場,沿用行政干預方式擠壓國有銀行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將無法奏效,單靠農村信用社又容易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的過度壟斷,而且會導致金融風險集中。針對廣東農村經濟和金融需求的特點,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是要針對農村經濟的弱勢特徵,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擴大服務範圍,推動建立農業保險機構,大力增加農村政策性金融投入。二是爲填補國有商業銀行淡出留下的部分市場空白,繼續推進全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發展,使信用社更爲有效地發揮服務“三農”的功能。三是破除農村信用社壟斷,地下金融正規化。要破除農村信用社的壟斷地位,就必須建立農村金融商業機構。從目前的實際情况來看,地下金融的正規化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地下金融相對正規金融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較完全的市場化優勢,而民間融資中的借貸行爲龢利率都是市場化的。二是信息優勢。民間融資中的當事人彼此之間比較瞭解,由於信息較對稱。三是速度優勢。由於彼此較瞭解,信息對稱大,民間融資無繁瑣的交易手續,交易過程快捷,融資效率高。地下金融正規化既有利於化解地下金融的風險,又能充分利用其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業服務。今年諾貝爾和平奬授予孟加拉銀行家穆罕穆德·尤努斯,他所創立的鄉村銀行爲社會的窮人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機會,其精神和貢獻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其經驗也可在發展中國家廣泛學習和推廣。


  (2006年11月27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