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國際産業轉移的趨勢與特點及對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的影響



  毛藴詩

  一、 國際産業轉移的歷史與趨勢

  1.國際産業轉移

  國際産業轉移,是指産業在國與國之間的移動,即某些産業由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現象。這種産業轉移往往是從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轉移開始,進而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的轉移;往往是從相對發達國家轉移到欠發到的國家,再由欠發到的國家轉移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它主要是通過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投資實現的。國際産業轉移,既是發達國家調整産業結構、實現全球戰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中國家改造和調整産業結構、實現産業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

  2.國際産業轉移的歷史

  從歷史上看,國際製造業基地已發生了五次轉移。第一次是在19世紀末,由於美國的崛起,使得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工業基地向美國轉移。第二次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等國家的製造業嚮日本轉移,戰後的日本把自己重建爲一個低成本製造業基地。從六十年代初開始,世界經濟出現了兩大趨向,一是發達國家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和信息時代,製造業面臨轉移;二是發展中國家全面啓動工業化進程,需要新的産業支撑。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出現了製造業基地向發展中國家的第三次轉移。即日本製造業向韓國轉移,韓國在七八十年代就成爲國際製造業基地。八十年代後期,東南亞國家包括中國的臺灣又承接了第四次國際産業轉移。從九十年代開始至今,正在發生第五次國際産業轉移,這就是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國際製造業開始大規模地向中國轉移。據統計,2000年,前五個接受産業轉移的國家共吸收了78%的生産能力,其中中國就占了28%。美國商會在去年底發表的《在華美國企業》白皮書顯示,受訪的170家會員企業中87%計劃擴大在華投資。日本在1999年的亞洲投資中,只有10%流到中國,2003年已經達到32%。日方統計,2000—2003年,日對華直接投資分别增長32.2%、43.6%、22.2%和65%。日本駐華大使甚至説,對日本企業來説,到不到中國投資是個生死存亡的問題。當然,中國吸收的外資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2002年,廣東、江蘇利用外資分别爲136億美元和108億美元,兩省利用外資接近全國的一半。2003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58億美元,首次超過廣東躍居全國第一。綜觀幾次産業轉移,共同的特點是向具有成本和地域優勢地區轉移。而從國際産業發展的趨勢看,目前國際産業正處於新一輪的轉移之中。

  3.國際産業轉移的趨勢

  新一輪國際産業轉移與經濟全球化加速、信息與生物等新技術興起相伴相生,既體現在製造環節的轉移,也體現在服務業外包和高技術産業的轉移。總的來説,國際産業轉移的趨勢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國際産業轉移的結構趨於高度化

  知識經濟的發展,不僅加速了發達國家産業結構的知識化、高度化發展,而且也使國際産業轉移呈現出高度化趨勢。國際産業轉移的重心開始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由初級産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製造業嚮服務業轉移,高新技術産業、金融保險業、貿易服務業、電訊、信息、房地産業等日益成爲國際産業轉移的重點領域。據資料顯示,50 年代國際産業轉移以初級産品産業爲主,進入90 年代以後,國際産業轉移的重點則轉向金融、保險、旅遊和諮詢等業務在内的服務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70年代服務業只占國際直接投資的28 % ,至90 年代已增長至50 %以上。目前工業發達國家對國外服務業的投資已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60 %以上。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轉移占國際産業轉移和國際投資總額的比重也由80 年代的46 %以下提高到90 年代的50 %以上。本世紀末以後,全球知識經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産業轉移結構高度化、知識化趨勢必將進一步强化。

  2.  製造業的國際轉移仍在持續,重心向東半球轉移,東亞成爲製造業國際轉移的最大承接地

  目前,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産值與就業比重不斷下降,跨國公司的轉移加劇了下降的進程。以美國爲例,由於其跨國公司將生産環節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産,出現了“虚擬製造”現象。結果,美國製造業産值不斷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戰後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業比重從最高時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而東亞和東南亞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500多億美元提高到2001年886億美元,占發展中國家引資的比重從1998年的47%提高到2001年的55%,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額提高了12個百分點。

  3.  服務業外的包和轉移成爲經濟全球化的新亮點 

  服務業外包和轉移充實了國際産業轉移的内容,成爲經濟全球化中新的亮點。跨國公司將非核心的服務環節,如後勤、財務、尋呼中心、研究開發、軟件設計、經營管理、金融財務分析、辦公支持、售後服務等,外化爲一個投資項目或專業服務公司後再外包出去。服務業轉移加快,體現在服務業利用外資迅速佔據主導地位上。上世紀70年代初,服務業僅占世界FDI存量的1/4,而2002年已上昇到60%左右,同期製造業占全球FDI存量的比重則由42%降至34%。從流量看,現在每年服務業約占全部FDI的2/3。全球項目外包市場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預計2004年達到6.3萬億美元。服務外包最多的是美國,約占2/3,歐、日約占1/3。承接最多的是亞洲,約占全球外包業務的45%。

  4.  高技術産業國際轉移加快,研發全球化和本土化趨勢明顯

  隨着研發全球化和本地化的加速,高新技術産業轉移大大提前和加快,其結果打破了傳統的産品週期論,即高技術産業只有到成熟階段、失去競争優勢時才向低成本國家轉移。20世紀末以來,跨國公司紛紛在其他國家建立研發中心,争奪當地人才,利用當地資源,直接爲其全球戰略服務。

  5.  信息産業是此輪高科技産業轉移的核心,信息設備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都在加快轉移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9-2001年,信息設備製造業的FDI達660億美元,占製造業利用外資的15.4%,居製造業各行業之首。據國外專家預測,下一輪技術革命的突破口很可能是生物或納米技術,並將引發新一輪産業革命,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和産業轉移。美國科技委員會估計,未來10-15年,全球納米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美元。

  總之,世界産業轉移使得各國的産業結構的發展普遍呈現産業結構普遍呈現出從勞動密集型爲主→資本密集型爲主→技術、知識密集型爲主的演進軌迹。具體表現爲農業爲主的産業結構→工業爲主的産業結構→服務業支配地位的産業結構演進路徑。

  二、 國際産業轉移的特點

  在新世紀知識經濟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産業的轉移呈現了新的特點:

  1. 國際産業轉移規模擴大化

  從80 年代後期開始,隨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衝擊,國際市場的競争日趨激烈。爲贏得全球競争的優勢,搶佔全球産業結構的制高點,發達國家紛紛把産業結構的調整推廣到全球,以産業海外轉移爲手段,進行大規模的結構重組和昇級,從而引發了世界範圍的産業轉移浪潮。世界對外投資的大幅度增長便是這一狀况的反映。據統計,1985~1989 年,世界對外投資總額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3. 1 % ,大大超過1980~1985年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進入90 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推動了對外投資和産業轉移的加速發展,1995 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一舉突破3000 億美元,達到3174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8.3 %。1995年末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超過26000 億美元。

  2.  國際産業呈梯度轉移

  首先是産業在地區分布上的梯度轉移。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技成果加速積累,促使新的産業不斷産生,發到國家把傳統産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步伐加速,使發展中國家逐步成爲工業生産國。其次是産業層次的梯度轉移。西方國家的産業轉移由最初的勞動密集型和污染較高的産業到轉移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産業。如1996年,日本製造商在海外生産的彩色電視機數量首次超過本土的産量。最後是産業模式的梯度轉移。各國在進行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時,總是把與知識相關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國,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術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生産,從而形成“大腦~手脚”的梯度轉移結構。

  3.  國際産業轉移區域内部化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區域内的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區域内的資本流動和産業轉移迅速增長,並超過區域間的資本流動和産業轉移,成爲當前國際産業轉移的基本特點。本世紀末以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步伐將更爲快捷,區域内的貿易和要素流動將更爲自由化,而區域間的貿易和要素流動則會由於區域經濟的集團化而遇到更大的障礙。因此,投資和産業轉移的區域内部化必將成爲未來國際産業轉移的主要趨勢和特徵。

  本世紀末以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步伐將更爲快捷,區域内的貿易和要素流動將更爲自由化,而區域間的貿易和要素流動則會由於區域經濟的集團化而遇到更大的障礙。因此,投資和産業轉移的區域内部化必將成爲未來國際産業轉移的主要趨勢和特徵。

  4.  國際産業轉移方式多樣化

  90 年代以來,隨着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和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和對外投資中作用和地位的日益擴張,極大地促進了國際産業轉移方式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1) 國際産業轉移已突破原來單一的直接投資和單一股權安排,逐步形成了獨資、合資、收購、兼併和非股權安排等多樣化投資和産業轉移方式並舉的格局。(2) 國際間接投資呈迅速增長態勢。在國際産業轉移中,通過間接投資方式實現的産業轉移迅速增長,並逐步接近直接投資方式。(3) 通過證券投資方式實現的國際産業轉移增長迅速。(4) 跨越國境的企業間收購和兼併迅速發展,並日益成爲國際投資和産業轉移的重要方式。

  5. 跨國公司成爲國際産業轉移的主體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和膨脹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徵,它已成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産業轉移的主要承擔者。跨國公司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擁有在全世界配置資源和開拓市場的優勢,因此今後還會有更大的發展。不僅發達國家會進一步發展跨國公司,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會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

  三、國際産業轉移的動因

  國際産業之所以大量中國轉移,歸根到底是由國際産業以低成本爲核心的競争愈演愈烈的格局决定的。由於國際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尖鋭,商品價格日益走低,國際資本爲了生存和提昇競争力,被迫轉移競争方式,由原來依靠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效益,轉而依靠降低成本實現收益提高並加强競争力。這樣一種競争方式的選擇,就意味着國際製造業基本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具體看有五方面因素:

  (一)是成本因素

  20世紀90年代以前,跨國公司大都自己開展主要業務,只是轉移了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環節。90年代後期以來,他們不但大規模轉移生産製造環節,而且將轉移延伸到研發、設計、采購、銷售和售後服務環節,以尋求區位成本優勢,增强核心競争力。國際上的小五金、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産業都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二)是市場因素

  隨着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對商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的潜在的巨大市場也是促使國際産業轉移,使生産地和消費地距離更近。

  (三)是週期因素

  就是某一産業的昇級使其生産出現週期性轉移。最典型的就是IT産業。20世紀80年代,IT産業靠壟斷技術就可以控制世界市場並獲得超額利潤,但是90年代之後,由於技術日益成熟與擴散,高頻率的創新階段已經結束,靠壟斷技術獲得超額利潤已不可能。IT産業的競争也轉入成本競争的階段,隨着研發與生産的分開,製造肯定要向低成本國家轉移。

  (四)是外部因素

  由於法律等原因,有的國家限制某些産業的發展,比如化學工業。大量的化工行業也在向中國轉移,當然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長三角等地區采取建立化工區的辦法,目前,從上海到南京已形成了一條重要的化工生産帶。

  (五)是競争因素

  即國際競争帶來的轉移。國際資本爲了取得競争優勢,必須向産業基礎和配套條件好的地方轉移投資。我國東部沿海之所以成爲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主要地區,就是因爲它的某些産業,特别是一些中間體加工業水平相當高,配套能力相當强。

  四、 國際産業轉移對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的影響

  近年來,國際製造業特别是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勢頭繼續加快。200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2.5%,今年前11個月實際使用外資471.54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帶動進出口增長的效應進一步顯現。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通過吸引國際産業轉移,形成了一大批面向國際市場的外商投資製造業企業,進口需求、出口産能明顯擴大。 國際製造業加快向中國轉移,爲進出口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國際社會一致認爲中國肯定會成爲21世紀的世界製造中心,“中國世界工廠論”已成爲全球經濟中的熱門話題。經濟學家把製造業稱爲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它不但是人類社會的“首次産業”,也是一個國家競争力强弱的基礎。目前,中國製造業總量居全球第四位,中國出口貿易産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已取代初級産品,占80%以上的比重。中國正在由跨國公司的加工組裝基地向製造基地轉變,在一些行業中,中國製造業已經擁有了與世界同行競争的實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産品品種少,檔次低,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又是公認的事實。例如電子信息産品,雖然是中國出口的主力,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都要進口。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在還不是“世界工廠”,還不是製造强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國際産業轉移的契機爲中國帶來的新的貿易和投資機會。

  2005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情况非常好。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202家,比去年同期增長7.66%;合同外資金額1189.99億美元,同比增長34.1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7.81億美元,同比增長23.47%。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仍是拉動進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4729.3億美元,增長43%,進出口增量占總增量的63.9%;集體私營企業進出口額1144.5億美元,增長68.7%,進出口增量占總增量的21%。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抓住了世界産業轉移給我國帶來的發展機遇,在改革的强勁推動下,外貿持續高速增長,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的貿易伙伴發展到227個國家和地區,與傳統市場的經濟貿易關係穩步推進,與新興市場經貿關係不斷增强。中國於2001年底入世,當年的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7.5%。入世三年,連續實行快速增長。2002年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1.8%,2003年又比上年增長37.1%,2005年1—10月同比增長35.8%,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03年,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四大貿易國,今年進出口總額到目前已經突破一萬億美元,有望上昇爲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快速增加,2002年底達到2864億美元,2003年底達到4032.5億美元,今年10月底又增加到5424.4億美元,比2001年入世時增長了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二,保障了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安全。入世3年,中國外貿的成功得益於世界範圍的大規模産業轉移。由於基礎設施較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勢明顯,并且擁有大量成本低廉的勞動力,中國吸收世界製造業投資的速度是驚人的。不僅包括紡織服裝等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家電、電子、IT、IC等高技術行業中底端産品也成爲中國加工貿易的增長點。國際製造業加快向中國轉移,爲進出口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撑。豐富了中國企業出口産品的結構。

  國際産業向中國的轉移,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發展。2005年中國的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也是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的增長,一大批原來没有出口權的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獲得了出口權,這些富有活力的企業成爲出口快速增長的有生力量。國際産業向中國的轉移,豐富了我國企業産品出口的結構,由以前的原材料,初級産品,附加值較低的産品的出口到技術含量較高,加工程度高,附加值較高的産品出口。同時也提昇了我國出口企業出口産品的質量和檔次,從而提昇了中國出口貿易企業在國際上的競争力,並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國際企業向中國的轉移也爲中國企業瞭解國際市場,走上國際化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輝煌、楊勝剛等,國際産業轉移的新趨向與中國産業結構的調整,《求索》,1999年第一期。

  2.  方惠,産業的國際轉移及我國的對策,北京計劃勞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7卷第3期。

  3.  貝毅、曲連剛,知識經濟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兼論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産業轉移的新特點,知識經濟,1998年第8期。

  4.  當前國際産業轉移的特點與趨勢,經濟日報2005年1月17日。

  5.  財經中心網http://www.memail.net/,國際産業轉移與我國的對策,2005年02月04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