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臺灣臺南科學園區調研報告



  毛藴詩

  

  【摘要】美國的硅谷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園區,它是一個生態系統和一種機制。

  在硅谷機制下,小企業與獨立發明者的首創技術成果得以迅速市場化,成長爲世界級大公司。

  在缺少硅谷機制的情况下,許多小企業與獨立發明者的重要發明,也只能最終爲大公司所佔有。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模仿美國的硅谷,取得較顯著的成績,培育出若干知名世界級企業,在世界衆多的科學園區中有一定的名氣。臺灣臺南科學園區是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基礎上規劃建成。本調研報告介紹了臺灣臺南科學園區7個方面的情况與特點。

  調研報告對我省科學園區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進一步明確科學園區定位,進行園區的調整與轉型,從總體上提昇自主創新能力;

  提高入園企業資質水平,形成有特色的高科技企業集群;

  鼓勵園區企業向産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促進經濟轉型;

  要加强企業入園後的服務功能,改變“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狀况,創造小企業迅速做大的環境。

  

  2006年4月25日至5月20日期間,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藴詩、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袁静、戴勇等三人赴臺灣高雄中山大學講學交流。於5月8日和5月10日分别對高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從事創新管理研究的劉常勇教授和臺南科學園區進行調研和訪談,並走訪了臺南科學園區内光電企業奇美電子和生物技術企業美梭科技,借此瞭解臺灣科學園區的發展情况以及不斷創新昇級的歷程。此外,還查閲了相關網站資料,形成臺灣臺南科學園區的調研報告。爲了跟大陸地區科學園區做比較,我們還對大陸的有關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了調研,爲形成相關政策建議提供依據。

  一、從新竹科學園到臺南科學園

  20世紀70年代初,臺灣經濟迅速發展,爲了彌補出口加工區外銷産品國際競争能力弱的不足,促使工業昇級、産業結構變革,臺灣當局經過充分論证,决定以美國斯坦福科學工業園區即硅谷爲模擬樣板,在新竹興建一座科技型的工業園區。

  新竹科學園區(簡稱竹科園)位於新竹市東南部,園區控制規劃範圍爲2100公頃,其中可供開發的土地約600公頃(見圖1)。園區提出的建園口號是“多目標、多功能”,使園區“學院化、公園化、社會化”。竹科園於1980年12月正式開園,到2004年底,園區内的廠商已接近400家,就業人口11.5萬人,園區總營業額達到10859億新臺幣。

  竹科園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六大支柱産業,即集成電路、電腦及輔助設備、通訊、光電、精密機械、生物技術(見圖2)。這六大産業中以集成電路和電腦兩大産業成績最顯著。截至2004年底,園區内集成電路廠商有164家,營業額高達3880億新臺幣,有從集成電路設計、生産、測試到包裝等各種性質的上、中、下游公司,形成完整的集成電路産業體系,成爲世界集成電路産業的重鎮之一。工業園電腦及輔導設備生産産值也超過1000億新臺幣,産品有個人電腦、監視器、圖像掃描儀、網絡卡,鼠標等。宏基、神達、美格等臺灣重要電腦商都建在園區内。竹科園模仿美國的硅谷,取得較顯著的成績,在世界衆多的科學園區中有一定的名氣。

  竹科園開園不久的1982年,臺灣實業界即發出設置第二科學工業區的呼聲。經過反復論证和選址,臺灣當局於1995年2月核定臺南縣善化鎮與新市鄉村的臺糖農場爲第二科學園園址,即臺南科學園(簡稱南科園)。建立臺南科學園是臺灣爲了持續提供高科技産業擴張的需求,同時帶動臺灣南部地區高科技産業發展的政策方針下做出的决策。

  南科園開發有一、二期基地和路竹基地,面積合計約有1600公頃(見圖1),其中一、二期基地位於臺南縣。目前南科園引進的産業爲半導體、精密機械、光電、電腦及相關設備、通訊、生物科技六大産業(見圖2)。自1998年開始營業以來,南科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廠商入駐,截至2006年2月份,核准入園的企業已經達到180家,2005年的營業額達到3528億新臺幣(見圖3和圖4)。
 

  2002年,臺灣政府制訂了面向2008年挑戰的發展重點計劃,2003年具體編成“兩兆雙星”計劃。目的是5年内提昇臺灣的生産能力,加强科研開發,擴展半導體、顯示器、數字内容、生物技術四大高科技産業,在5年内成爲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産業製造基地,10年内建成全球具有競争能力的知識經濟産業。“兩兆雙星”中的“兩兆”是指半導體和顯示器在2006年前的産值超過1萬億元(兆)新臺幣,“雙星”指數字内容和生物技術爲明星産業,2006年前數字内容産值達到3700億元新臺幣,生物技術的産值達到2500億元新臺幣。而竹科園和南科園秉承了這一發展方向,在四個産業領域獲得巨大成就,成爲“兩兆雙星”計劃中的關鍵角色。

  二、臺灣科學園區的昇級

  縱觀臺灣工業區的發展可以發現,伴隨臺灣産業重點、經濟特質的轉移,臺灣工業區的硬件和從事的經營活動也呈現出逐步昇級的特點(見表1)。
  20世紀40年代,臺灣的經濟特質以進口替代爲主,其産業重點爲農業,工業園區大多是傳統的加工區;到了50年代,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這一階段的産業重點是民生工業,園區建設則因加工出口區的繁榮而興盛;到60年代,臺灣經濟逐步向基礎建設發展,發展重化工業提上日程,此階段的工業區設置以石化專區爲主;到了70年代,在面臨兩次石油危機的威脅、勞動密集型産業面臨成長壓力的情况下,臺灣倡導向創新型經濟發展,産業發展重點是科技工業,因而這一階段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園區。1980年竹科園的設立是這一發展階段的典型代表。總的來説,臺灣園區由最初重製造、輕技術向20世紀末的製造和技術發展並重的經營活動轉變,這表明臺灣的園區在不斷昇級。竹科園和南科園的成功與臺灣出口加工區的没落,反映了臺灣産業結構變遷的軌迹。

  事實上,不僅僅是臺灣的工業園區在伴隨臺灣産業轉移的同時在持續昇級,竹科園與南科園的規劃和運作也呈現出階躍式的發展軌迹。竹科園爲臺灣高科技發展的第一階段扮演了關鍵角色,而南科園的設立却是基於臺灣第二階段高科技發展階段的考慮,其重大建設規劃和發展思路涉及産業昇級和運營模式變遷的諸多方面。

  1.高科技定位與産業昇級

  南科園的發展定位十分明確,旨在“引進高級技術工業及科學技術人才”、“激勵島内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和“促進高級技術工業之發展”。〔1〕爲此,竹科園和南科園都將集成電路、光電、生物科技和通信幾大高科技産業作爲園區重點發展的産業。但是,南科園在産業側重點上與竹科園有所區分。竹科園因培育以臺積電、聯電等世界知名企業爲主導的集成電路産業的研發和製造能力而聞名於世,確立了臺灣高科技工業化的發展方向。20世紀90年代末,隨着高科技産業的轉移,光電産品的巨大市場潜力帶動臺灣産業發展的重心轉移,這時正值南科園建立之初,光電就成爲南科園的産業發展重點。

  縱觀臺灣近20多年的産業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條以高科技爲導向的軌迹。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外設産業爲竹科園帶來輝煌的成果,爲臺灣計算機信息産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90年代半導體産業起而代之,帶動整體半導體産業的發展,使臺灣成爲全球芯片代工基地,同時也是全球電路設計第二大地區,其垂直分工營運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改變全球半導體産業經營形態。2003年竹科園光電業産值約占全球的1.3%,占臺灣的12.6%。到2004年底入駐的光電企業共計61家。

  事實上,半導體和計算機産業是過去的20年中臺灣政府科技發展計劃中的兩個戰略發展目標,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下,企業將大量資源投入這兩個産業。臺灣因此成爲全球計算機産品的第三大出口地,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當時這兩個産業的生命週期均處於成長階段,利潤率和擴張指數都達到較高的水平。近年來,隨着計算機産業逐漸向成熟期過渡,臺灣政府和企業也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新興産業,如通信、映像電子、精密器械和生物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産業,臺灣行政院規劃了農業生物技術、制藥與生物技術以及基因體等相關領域。由於生物技術産業是後起之秀,故竹科園規劃初期並没有將這個産業作爲重點,臺灣科學委員會與行政院21世紀規劃在竹北(新竹附近)設立生技園區。而南科園則在建立之初就考慮設立核心生技園區,目前南科園生技産業的研究資源有:電腦中心、第二動物中心、成大醫院、奇美醫院和畜産試驗所等。

  2.園區企業準入制度和資質昇級

  科學園區對高科技産業的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然而,隨着空間地域受限,選擇特定高科技産業中具備較高效率和成長潜力的企業入園成爲臺灣政府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同時,不斷上漲的土地價格對入園企業也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資質好、有發展潜力的企業更傾向於在發展環境較好的科學園區投資建廠。

  竹科園是臺灣政府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科學園區,肩負帶動臺灣經濟向高科技轉型的重任,竹科園不斷修訂營運規劃,完善入園制度。竹科園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的要求較高,對技術密集程度不高的産業采取限制和拒絶的態度。對於經審核達到入園要求的企業,做到政策傾斜,包括税收優惠、土地廠房優惠和金融奬勵政策等。以金融奬勵政策爲例,園區廠商可以申請臺灣當局參與投資,出資的最高比例可達總額的49%,廠商日後還可購回部分或全部股權。投資者如以技術作爲股份投資,最高可擁有25%的股權。這些優惠條件吸引了很多企業要入駐園區,但由於準入制度嚴格,只有那些真正有實力的高科技企業才能獲得核准入園。

  南科園有竹科園的經驗可循,同時發展高科技産業的方向也很明確,在企業的準入制度和資質要求方面體現出三大特點:

  (1)發展高科技的定位比較明確,即技術領先企業優先進駐。

  (2)明確入園廠商必須承擔的義務。例如,入園企業必須交繳一定的投資保证金;企業雖可以兼營貿易,但不能專營貿易等。企業要入駐園區必須經過層層審查,並每年要交納經營收入的0.2%作爲園區管理費。

  (3)設置年批準數量限制。南科園每年對核准企業的數量加以限制,例如2005年的目標是引進20家企業。且管理處對企業申請入園的審批手續也較爲嚴格,企業申請入園的成功率只有20%,這爲南科園未來的産業質量提供了保证。

  此外,南科園區内土地只租不售,園區企業無法獲取土地增值的利益。這無形中使得科學園淘汰了單純追求地産增值的投機主義者,從另一方面保证了園區企業高科技的屬性和良好的資質。

  3.向産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和昇級,形成較爲完整的産業集群

  在加速臺灣高科技産業發展方面,南科園主要是通過振興經濟發展方案來推動的。同竹科園不同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衝擊下,臺灣經濟面臨勞動力成本高漲的威脅,臺商大規模赴大陸投資,過去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逐漸向大陸和東南亞地區遷移。就目前的情况看,逐漸從重製造、輕研發的傳統模式向製造與研發並重的模式轉變是臺灣科學園的發展趨勢。

  以竹科園的IC産業爲例,其發展經歷了萌芽期、技術引進期、技術自立和擴散期,形成了上、中、下游專業分工的階段,目前仍在開發下一代關鍵技術,以實現在人才、設計、制程、封裝、測試、材料及設備等領域的全面發展。而這一時期臺灣半導體産業的重心已由勞力密集、附加價值較低的後段組裝轉向更高智能與價值的設計、製造(見圖5)。

  南科園的規劃更加充分地顯示了臺灣政府通過科技發展政策解决經濟發展危機的意圖,並以此促進臺灣的産業重構,向産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提昇,以獲取競争優勢。南科園瞄準了生物技術産業的未來發展前景,積極引進生物技術産業,規劃了生技核心區和生技走廊,並設置生技標準廠房,引進發酵先導工廠、共同儀器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動物中心。南科園未來的生物技術産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定位於醫療保健産品(包括醫藥、生物信息與基因體、中草藥和醫療器械)、生物晶片、農業生技産品和水産生技産品等。最初入園的生技廠商多屬於生技産業鏈條中的下游制藥應用部分,而最重要的上游部分“基因生技平臺”的投資却明顯不足。後來南科園大力吸引基因生技企業,截至2006年1月,已經核准通過了30傢生物技術廠商進駐,生物技術産業集群在南科園已基本形成(如圖6所示)。

  此外,南科園還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集成電路産業集群和光電産業集群(如圖7和圖8所示),力争引領南科園成爲臺灣12寸晶圓(芯片)製造重鎮和光電核心區。

  4.圍遶産業集聚的産官學研一體化

  隨着臺灣大規模製造優勢的逐步消散,臺灣科學園區所從事的經營活動和發展模式仍然在發生明顯的轉變。圍遶産業的集聚,研究機構和大學形成的技術支撑體系、多元化的融資體系以及發達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都是促進園區高科技産業發展所必需的要素。南科園包括特定區,形成了由政府、大學、企業共同構建的産官學研一體化研發體系(見圖9),它們之間能够共享研究平臺,分别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有所側重,使人才、信息和技術資源能够快速流動。南科園致力於培育豐富多元的高科技文化,是一個不同於竹科園的新型園區。


  臺灣科學園區對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投以大量的關注,這爲其孵化和培育世界知名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竹科園2003年在研究發展上投入的資金爲新臺幣504億元,占總營業額的5.0%,以集成電路産業研發經費新臺幣322億元爲最多,占營業額的8.3%。但竹科園内研發强度(研發經費/營業額)最高的産業是生物科技,達到24.1%,這也表現出臺灣大力發展新興産業的决心。竹科園的研究人員有10918人,占總員工人數的11%,其中以集成電路業人數最多,有6038人。

  南科園雖然剛剛起步,却已明確了推動臺灣高科技産業發展爲主導的前進方向。研究與開發是園區管理機構與企業的活動主題之一。截至2005年底,南科園匯集了國内外的優秀人才,特别是海外歸國學子5000餘人,研發經費投入占企業營業額的平均比重達到6%,發明專利約占臺灣總數的40%。此外,南科園爲鼓勵園區企業和機構從事創新技術研發,自2001年起編列研發奬助金,2001~2004年分别核定補助8、7、10、14宗,補助金額分别爲2100萬、2400萬、2400萬、3660萬新臺幣,並吸引廠商逐年投入5491萬、4585萬、6353萬、7098萬新臺幣的研發費用(見圖10)。


  5.構建完善的要素供給、服務體系,加速孵化和培育有競争力的新型企業

  臺灣的科學園區産業集群之所以取得成功,可歸因於科學園區提供了較好的投資設廠環境,技術開發、資本市場、高效和專業化的中介服務,以及良好的社區服務。舉例説明,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既承擔臺灣經濟部的前瞻性研究項目,也承擔由園區企業發起、主持的中短期研究項目。它以臺灣地區的産業利益爲目標,掃描、跟踪全球科技發展的前沿,通過技術的聯合開發,吸收、消化並在科學園企業的項目中利用這些新技術,最終通過産品、設備和技術訣竅來推動商業進程,聯華電子(聯電)、臺灣積體電路(臺積電)等世界知名企業就是由工研院衍生出來的。臺灣科學園中介服務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組織是同業公會,工作範圍涉及規劃管理、進出口作業、金融財務管理、人員培訓等多項事務,還承擔着協調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間關係以及員工公共福利等任務,是優化園區企業管理的重要力量。

  另外,南科園的社區建設完整,包括提供宿舍、子弟學校、醫療、銀行、郵局、休閒、保安、儲運、海關等服務。這些對於吸引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6.推動地方企業發展

  科學園的建立推動了地方企業的發展,首先從産業層面上表現爲大型企業入駐園區帶動當地産業的轉型、昇級,其次這種産業轉型又帶動了本地企業面向高科技的蜕變和發展。例如,南科園内,原本是精密機械工廠的億尚公司,看到芯片産業蓬勃發展,就投資轉型爲芯片保護盒的製造商,同時研發TFT-LCD製造過程中用的洗净設備與加壓脱泡設備;另一家專做化學材料的長興化工,也投身芯片行業,製造半導體專用的研磨液。還有許多臺灣南部企業,特别是以往南部基礎深厚的精密機械産業,因南科園的設立而帶動瞭高科技技術、研發、産學合作等相關機制,而興致勃勃希望轉型後加入明日産業的團隊。

  7.臺灣科學園區的發展方向——新一代創價園區

  臺灣産業的發展歷程,大量製造已經不再是産業主導優勢,企業更多地定位在價值創造。“新一代創價園區”可以較好地描繪出臺灣科學園區的未來發展趨勢。這種創價園區不再把製造放在經營的第一位,而是更多地重視技術發展和基礎研究。這種創價型園區的規模不大,但在把握市場需求發展態勢、引領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産品以及提供增值服務方面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洞察力,能够幫助臺灣産業創造更多價值。因而臺灣科學園區向“新一代創價園區”的轉型將成爲臺灣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動力。臺灣科學園區把未來的功能特點定義爲靈活性、速度、活力和效率。新一代創價園區采取了多種靈活方式:創業育成人才培育園區、研發創新試産(pilot)園區、軟件設計創意園區和智財服務經貿園區等,爲培育高科技企業提供服務平臺和更多機會。

  三、幾點建議

  中國大陸的科學園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今已設立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分佈在全國各地,目前加入國際科學園協會(IAS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組織〔2〕的大陸地區科學園共有9個。

  至2004年,53個國家級科技園區内企業已達38000家,一般而言,進駐園區的企業的業務涵蓋技工貿,科技園區GDP達到7175億元,占全國國内生産總值5.3%。科技園區從業人數已達40萬,其中大專以上學歷者占39%。園區企業R&D投入574億元,占全國研發投資的1/5。

  科學園在我國的科技發展,帶動經濟發展與産業轉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然而,進一步觀察還是暴露出幾個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高科技園區定位欠明確,園區企業技術含量不高,存在低層次、重復性的競争;産業附加值低;缺乏明確的導向以形成若干較爲完整的新型高科技産業集群;缺乏培育新型高科技企業的要素供給,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以廣東省高新區爲例,廣東省共有16個高新區,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10個。“十五”期間,廣東省高新區各項主要指標都保持快速增長,帶動了全省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産業結構調整,促進了一批産業集群的形成,促進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但過去各類園區發展過快規劃不合理、定位不明確等問題仍然存在。

  廣東省高新區2005年1~11月實現工業總産值5096.56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産品産值3792.26億元,這表明廣東省的高新區仍有近1/3的産值不屬於高科技産品。廣州高新區聚集的各類科技企業共2741家,已認定的各類高新技術企業1672家,僅過半數。這個數據也表明,我國很多科學園區的高科技定位仍然不是十分明確。爲此提出以下建議:

  1.要進一步明確科學園區定位,進行園區的調整與轉型,從總體上提昇自主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各類科學園、工業園區、開發區、加工區、保税區名目、數目繁多,也曾經過多次調整,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事實上,國内一些省市已在進行調研、調整。據報導,安徽省四位參事撰寫的調查報告指出,目前該省開發區“圈地”現象嚴重,園區内的産業五花八門,土地資源亟待重新整合(參事的調查報告引起安徽省省長王金山的高度重視)。又如,北京市向國家申報擬保留的28個開發區,經國家審核後已正式批準保留27個開發區,其中光機電基地、國家環保産業園、八大處高科技園和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並入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市工業促進局副局長李樹藩表示,今年開發區將要進一步推動招商引資模式的根本轉變,從注重招商引資規模和數量的“企業招商”模式,向以提高産業集聚度爲核心的“産業招商”模式轉變。

  爲了克服資源分散,重復建設,低水平競争等問題,應當結合産業發展動態,充分考慮園區總體戰略定位、功能定位、産業定位,進一步明確各園區的發展定位和産業規劃,適當進行園區的調整,使不同園區在産業發展方向上各有重點。促進部分園區向高科技轉型,從總體上提昇園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提高入園企業資質水平,形成有特色的高科技企業集群

  目前國内不少高新區往往將招商引資作爲頭等大事,缺少對企業的資質加以嚴格限制,基本上符合産業規劃的企業申請入園都會得到許可,入園企業良莠不齊,一些企業科技創新的水平很低,因此真正的高科技企業只占到園區企業總數的一半。這樣,高新區就不能擔任傳播高科技、帶動産業昇級的主導角色。因此,科學園應在入園企業的篩選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要制定與科學園區定位相一致的入園企業資質、標準。有利於形成園區高科技集聚效應和創新網絡。

  3.鼓勵園區企業向産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促進經濟轉型

  臺灣竹科園和南科園的主導産業由早期的系統開發逐漸邁入關鍵零部件生産製造,並産生集群效應。以光電産業爲例,園區企業在不斷擴廠和開發下一代面板趨勢下,對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供應商産生極大的磁吸效應,對周邊産業結構産生“競争-排擠”和“外溢-關聯”作用。“競争-排擠”作用主要表現爲園區内新興産業的工資福利比原先傳統産業高出許多,使得後者員工招募困難或面臨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壓力,許多廠商因此被迫外遷;“外溢-關聯”作用則表現爲隨着園區的發展,地方廠商與園區内廠商形成日益密切的委托加工、原材料供應等協作關係。由於園區的技術外溢,園區附近新設立的高科技企業也逐步增多。我國大陸的科學園區也應當利用“競争-排擠”和“外溢-關聯”效應,帶動園區内和周邊企業參與各項關鍵零部件技術開發,提高關鍵零部件的自製率,向技術密集型經濟發展,向産業鏈上具有高附加值的環節延伸,推動地方經濟轉型。

  4.要加强企業入園後的服務功能,改變“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狀况,創造小企業迅速做大的環境

  對有關園區調研表明,一方面不少園區存在看重吸引企業投資、入園,而對入園後企業的服務觀念較弱;另一方面,不少園區早期發展起來的,其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並不健全。另外,還有一些園區並無專門的服務體系,更多是依靠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孵化與成長,也難以培育出有競争力的新型企業。這也是廣東科學園區“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原因(科學園區中的華爲、中興通訊、TCL等都是早期發展起來的企業)。爲此,一是要進一步加强我國科學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的規劃與建設,加强對入園後企業在研究與開發、資金渠道、文化生活等服務方面的支持功能,加强在諸如信息提供、培訓、諮詢中介服務。二是也要加强全社會市場體系的健全,在全社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特别是資源配置上和政策更多向支持研髮型企業,政策上鼓勵園區更加密切地同科研管理機構、大學和企業合作,聯手在科學園孵化科技成果、推動企業迅速做大,改變“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狀况。

  


  2006年8月1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